正由于他具有这种热爱劳动人民、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所以在建国后担任内务部长期间,对于我国历次所遭遇的自然灾害,都是以关怀备至的高度热情,督促各地及时认真地做好救灾工作。一九五四年,我国几个省市遭遇了百年未有的大洪水,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领导下,谢老亲自参予防洪抢险工作,指导洪水成灾地区的人民进行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防汛和救灾工作的胜利。谢老在紧要关头,亲自给几个水灾省的党政负责同志写信提出:“救灾如救火,不可有一环脱节,不可有一时松懈”,“救灾款发放得好与否,是救灾的大关键”。他要求各有关省市对国家拨发的大批救济款,要及时发到灾民手里,稳定灾民情绪,救护灾民生命,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灾区人民十分感激共产党、感激毛主席,称赞说:“百年未有的大洪水,千年没有的好政府!”
谢老对于烈军属和复员退伍军人的生活困难,也是极为重视的。他早在延安时期,就协同刘景范同志,深入农村,帮助搞好代耕工作,以保证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全国解放后,他又作为内务部长,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传统,重视优抚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他经常亲自接见来访的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和复员退伍军人,同他们亲切谈话,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他还经常处理人民来信,答复和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谢老常常强调说:我们作民政工作的人,就是要“上替党政分忧,下为群众解愁!”他一生的作为,也切实地实现了这样的格言!
注意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的改进
谢老一向是很注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发表过《我们应该有的作风》一文,建议“计日程功,反对拖缓”,“学习业务,培养专才”。也就是说,办事要有一定的程序,必须周密考虑,应办而又可以办的事,即应急起直追,很快办到,不要积压或拖延,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熟悉业务,培养人才。他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出发,认为一个革命的干部,首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这样才能克服个人主义。“克服了个人主义,戒骄戒躁才成为可能。”
他说:“有了百分之百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还要讲究工作方法。工作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只有两条,就是毛主席指示我们的,要‘联系群众’和‘全面规划’。”这就告诉我们,不论大小工作,都要掌握这样一条规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亦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工作方法很重要”。“全面规划,也要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抓住中心,抓住根本的问题”。他认为我们工作中最主要的缺点,一个是对于群众的意见没有充分的了解;另一个就是没有全面地看问题,没有把群众的意见总结起来,化为系统的东西,因此,也就看不出根本的问题,提不出解决的办法。他主张“做领导工作的任务,并不在于自己单身独马去干一件具体事,而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加以补充,进行推广。”他经常提醒大家,遇事要想一想,“不要以为我们是从群众中来的或曾和群众接近,就已了解了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如果说不出所以然,就应该捏一把汗,赶紧再深入群众中去,改变方式 ,以求了解。又应该检查一下,我们对于已知的实际是否已深入分析,掌握它的规律,把它明确地提到了计划上来。如果没有,那更应该捏一把汗,赶快学会动脑筋,从各方面思考,找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办法。”他有一次给宁乡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写信,要他们“到社队亲身去看,而且要会看,不要只听汇报、要数字。要知道,这几年听假话说假话惯了,一时间不会假话断绝。……上面爱听假话,下面就讲假话,这是一个规律。你们曾经爱听过假话,现在是不是群众敢向你们说真话?除非你们已向群众作过多少次检讨,群众认为你们是自己人了,他才敢把真话向你们说”。他在给张平化同志的信中曾说:“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说坏人作怪,下情不能上达,即现在说的‘封锁消息’,打击反映情况的人。浮云变成了黑云。黑云大体被吹散了,但‘浮云’还是有的,不在这个角落,就在那个角落,而且不能很快被扫尽,应该常常警惕”。这些话,今天对我们不是仍然有很大的教益吗?!
活到老,学到老
谢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学习的一生。当他在青少年时代,便是个刻苦好学的“书生”。他十一岁时,就读完了《五经》。那时买书不容易,他便到藏书多的人家去借读、借抄,并作札记。参加革命后,他的求知欲更强烈了。一九二八年冬,地下党组织派他去沈阳办事,他在沈阳一家日本书店里,见到一本《列宁主义十二讲》,便如获至宝地买了。还买了一部日文字典来对照着读,并且把它翻译出来了。
谢老不但一贯好学、勤学,而且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和需要,把学习提高到要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他说:“学习容易也不容易。说容易,我们要学的东西都是合乎客观事实和人民需要,合情合理的东西,没有文化的劳动人民常常一听就懂。说不容易,有些人的脑子里装着一些抵触东西,自满、偏见、自以为是、个人利益……等,因而提不起上进情绪,甚至倒退。‘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到虚心不容易,常常自以为虚心了,其实没有,有时还是并不虚心。”他把虚心和“学”联系在一起,只有虚心才能向人家学习,也只有虚心,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吸取新的东西,使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同新的形势相适应。所以,他说:我的经验,我没有从赞许我的文章的人那里得到过好处,只有年轻时一位塾师批评过我的文章,从他的几句话里,我才知道写文章应注意些什么。我至今还感激他。后来,毛泽东同志就是我的老师。谢老认为,写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要确能使看了的人能够解决所要求解决的问题”。
建国以后,谢老虽然担任着重要职务,公务繁忙,但仍然手不释卷,刻苦勤学。他在办公桌上放着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理论书籍,在休息室里放着文学书,在床头上放着历史书,甚至在卫生间也放有小说、杂志,得空就浏览。对于报纸刊物,也从不放过,当日的报纸当日读,已成为他长期坚持的好习惯。他不仅如此坚持读报,而且对于某些报纸上的文章还要做批语,并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告诉编辑、记者同志,以求改进。
谢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值得我党我国全体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青年一代好好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