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接新中国60诞辰的日子里,我读了一本反映西柏坡斗争的传记文学作品。 我期盼已久的王鲁东反映西柏坡斗争史实的新书,终于在今年5月,即党中央进驻西柏坡61周年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因为我已搬家,他不知道我新家的电话号码,询问多人才同我联系上,就是为了送我刚刚出版的这本书。捧读之后心情激动,感觉确实有好多话要说。
我同王鲁东相识是在网络上,在2006年初“夕照霞光”一次聚会上初次见面,他介绍说老家在西柏坡,谈话中流露了想写一写西柏坡斗争历史的殷切愿望。
后来才知道他早在2005年就在“蹉跎岁月”上就发表了原创的《风云西柏坡》,我是在2006年“夕照霞光”上读到这一新作,他在“序言”中写道:“本文作者出生在西柏坡。他的父亲、叔叔既是西柏坡革命历史的见证人,又是晋察冀抗日革命武装——平山团的第一批战士。在父辈的帮助下,作者采访了许多当年的老战士、老村民,查阅许多历史资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风云西柏坡》,对回顾那段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提供了鲜活的见证。”我怀着浓厚的兴趣一期不漏地读完这个长篇连载。我曾经在军队院校担任过多年***党史教学,概括了解西柏坡作为党中央所在地的这一段历史过程,我感到《风云西柏坡》是一部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品,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我认为这是本对干部队伍与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传统教育的形象生动的活教材。我联想到***总书记亲率书记处的同志前往西柏坡,学习与继承西柏坡革命精神,我们不是更需要接受西柏坡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这一课吗!于是我写了一篇《盼望着《风云西柏坡》能早日成书》的文章,建议我市有关部门领导应该把《风云西柏坡》刊印成书或者先在报纸上连载!
他生在长在西柏坡,对这片热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挥之不去的赤子之情。他除了撰写《风云西柏坡》这个长篇外,还写了《西柏坡巨变》等讴歌家乡的多篇散文,单说《西柏坡人》,文中写道:村上烈士碑雕凿着146个先烈的名字,说明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做出的重大牺牲。在146名牺牲的烈士中只有11人结婚成家,其余不少人中有的是孤儿、独子或没有兄弟,家族成了绝户。我问到堂弟:“在结婚成家的11位先人中,还有后代在村里生活的吗?”堂弟说“有啊,五舍就是啊。”我的小伙伴—— 五舍的父亲是1937年参加平山团,1946年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牺牲的。第二天我去了五舍家,看到五舍皮肤黝黑、粗糙、脸上布满了核桃纹,看上去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的生活并不富裕……我既是安慰又是惋惜地对他说:“要是你家老人还健在的话,你一家也进北京了。”听了我的话,五舍笑了,说:“可不能这么攀比。咱村11个成家的烈士中有7个烈士的后代在村里生活,都挺知足的……听了五舍的话,我心潮起伏,不知该如何回答。
王鲁东写纪实文学可谓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处女作,或者说成名作就是纪实文学《从末代扑户到民国总统护卫》,以后还写过《上将之死》、《师出印度》等多部纪实文学作品。所以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一本优秀的反映西柏坡的书籍,而且已经完成初稿。但是在出版社提议下,他不考虑个人名利,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合作著书的道路。
《西柏坡——“红都”内外的秘密》一书的出版可谓是强强联合的成果,正如本书《后记》所说的:“我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编写小组,有军事博物馆的王聚英教授、著名作家王鲁东、尤秀斌、王翠平等,他们有的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专家,有的是研究红色文化的学者,当提出合作编写《西柏坡——“红都”内外的秘密》书稿的建议后,各位欣然同意。
毛泽东一行于1948年5月到达西柏坡与刘少奇领导的中央工委会合算起,至今61年,反映西柏坡斗争的文章可谓连篇累牍,有关西柏坡革命历史的书籍成百上千,而这部新著确实有显著的特点与优势,给人以出类拔萃的感觉。我认为本书在满足青少年求新好奇的读书需求上是下了功夫的:
㈠本书从书名到内容都突出揭秘的特色:书名《西柏坡——“红都”内外的秘密》特别醒目,在文章内容安排上突出了揭秘的要求。例如三大战役,这是所有反映西柏坡书籍都要有的重要章节,因为西柏坡是我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与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本书这一章的标题是“三大战役得胜之迷 地下战线功不可没”,显然是同其他反映西柏坡斗争的书籍是不同的。正如本章前言所说:“两张桌子,几把椅子,一个茶壶,一部电话,在这间不足10平米的中央军委作战室,共产党指挥了世界最大的人民战争……在这里,毛泽东亲自向全国各个战场发出了197封作战电报,纵横捭阖,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短短4各月,解放大军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三大战役为何如此迅速胜利?其内幕如何?我们首次为读者掀开历史上的神秘面纱,为你讲述这些重大战役背后一件件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本书详略搭配叙述恰当,例如本章在概述三大战役过程后,着重叙述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深入“虎穴”,为我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情报……这里只能列出文中的小标题:卫立煌辽沈战役“消极避战”;淮海战役——***地下党功绩卓著;平津战役——***隐蔽战线熠熠生辉。我惊叹作者竟能搜集与挖掘到那么多当年的“绝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