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十七年前 工人出版社邀约李建彤 创作一部长篇小说 集中描写刘志丹革命生平 为此,李建彤查阅了 大量党史资料 走访了三百多名老同志 潜心五年,五易其稿 创作了长篇小说《刘志丹》
作为刘志丹的弟媳妇 李建彤怎么也不会想到 就是这部小说 会被奸佞小人利用 阴谋策划了一起当代“文字狱” 会给习仲勋带来十六年的牢狱之苦 会株连到一万多名无辜 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 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一旦拉开了帷幕 每一个人都要回归角色 只有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才会谢幕退场
(历史是一颗恒星 不断在生命的轮回中 变换着主题,或者主角 喜也罢,悲也好 在历史的深处,有一杆秤 公道自在,永昭日月)
刘志丹是陕北和陕甘革命根据地 以及红二十六军的创建者之一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 一九三六年四月,率部东征 血洒山西抗日疆场 一代英豪,用三十三岁的忠诚 写就了驰骋西北的一个传奇 为此,毛泽东无限感慨 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周恩来写下“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天苍苍,野茫茫 晴天霹雳,让习仲勋如断手足 往昔的峥嵘岁月 历历在目,催人奋进 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珍藏 成为他自我塑造的蓝图
看过小说《刘志丹》第三稿 习仲勋告诫作者 ——写这样大部头的小说可不是 闹着玩的,牵涉的问题很多 处理不好,会引起不必要的意见纠纷 写一些片段的革命回忆,岂不更好 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 和残酷的阶级斗争 习仲勋几次劝阻作者放弃 但李建彤一意孤行 把小说的样稿,送给了中宣部和周扬 并把小说的部分章节 在《工人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连载 ……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说《刘志丹》被个别当事人 歪曲误读,诬陷为一部“翻案”小说 投机阴谋家康生,收到反映信后 好像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没看小说样稿 就妄下定义:“不是一个单纯的创作问题 是带有政治倾向”的小说
小说还没有正式出版 就已经被康生宣判了“死刑” 一场旷日持久的迫害 在康生的策划下 昭然出台,虽然出人意料 但仍然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 成为习仲勋为高岗翻案 吹捧自己的铁证 一天, 康生借毛泽东在台上 大讲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之际 给主席递了一张纸条子 写道:“利用小说搞反党活动 是一大发明” 毛泽东在会上念了这张条子 然后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 总要先造成舆论。革命的阶级是这样 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小说《刘志丹》 是习仲勋主持的。眨眼间 习仲勋成了“反党大阴谋家 大野心家” 成了庐山会议后批判“翻案风” 又一个靶子 对此,耿直的习仲勋 据实力争,坚决不承认康生 强加的罪名…… 就这样,小说《刘志丹》 和一些无辜的人 被无端拽进了一场政治漩涡 习仲勋、贾拓夫失去了 继续参加八届十中全会的资格 经过半年多的审查 认为这部小说“夸大和歪曲”了 西北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为高岗翻案 是“习仲勋反党集团”的纲领
突如其来的变故 让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 猝不及防。面对批判、责难和诬陷 习仲勋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莫须有”的罪名 使他肝裂肠断,却投诉无门 三十六年来 不管是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 还是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 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 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这位十三岁就投身革命的农家子弟 从不考虑自己的安危荣辱 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对党的信念 对人民的忠诚 而此刻,却被无端猜疑 剥夺了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权利 痛苦像一把利刃 一刀一刀的剜割着他的肉体 此刻,他唯一坚信的 是自己的问题是可以搞清楚的 此刻,他只能用沉默 来对抗这无端的迫害…… 当时,受毛泽东委托 周恩来和陈毅分别找他谈话 ——陈毅副总理说:我犯的错误 比你大,改了就好 要努力振作起来 ——总理说:党中央、毛主席 对你是信任的。让你代表政府做了 很多工作……错了就改嘛! 我们还是好朋友 千万不要有一念之差 习仲勋激动地表示:总理 您放心。我准备回农村去做个农民 革命也不是为了当官,种地 同样可以革命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 习仲勋在家“反省”,接受审查 直到一九六三年秋天 他才口述,由秘书整理了一个“检查报告” 给自己扣了几顶空洞的大帽子 没有任何事实 不久,中央决定他和贾拓夫 刘景范到党校学习 习仲勋单独居住在中央党校附近 一个叫西公所的院落里 校内的任何活动一概不参加 在这个僻静的地方 习仲勋度过了一段的清净日子 每天上午,他阅读马列和毛主席著作 下午在院内种菜养花 从不迈出大门一步 也不与外人来往 收获的玉米、蓖麻和蔬菜 大半都交了公。他曾对齐心说: “做农民虽然辛苦 但心里踏实” 为此,习仲勋上书毛泽东 要求到农村去。主席通过中组部 回复:农村太艰苦 还是到工厂去
(二)
从一九六三到一九六六年 康生和他的审查组 先后两次出台了所谓的“审查报告” 但因故都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在康生的指使下 因习仲勋和小说《刘志丹》一案 西北三百多名党政军 领导干部受到迫害,受到株连的 一般干部和群众一万多人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一千多个晨昏交替 习仲勋在常人难以想象的 痛苦和折磨中 渴望能听到院落树枝上 有喜鹊的叫声 …… 一九六五年秋 宜人的北京西郊,天高云淡 毛泽东和周恩来不同意 康生对习仲勋“重处理”意见 坚持按党内矛盾处理 不仅要保留党籍,还要按党的 领导干部对待安排工作 深秋的某个早晨 中组部长安子文打破了 西公所的寂静 ——中央决定习仲勋 到河南洛阳 担任矿山机器厂副厂长 这一年的十二月 五十二岁的习仲勋,离开北京 第一次来到了千里之外 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开始了他为期一年的“下放生活”
从共和国的副总理兼秘书长 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副厂长 从一个国家领导人到一个企业领导 这之间,究竟有多远 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一头花发的习仲勋 像当年履职一样,坦然赴任 像一只离群的大雁 急切找到自己的同伴 一到厂子,就要求到车间 与工人一起参加劳动 也许,他太郁闷了 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 他是一个离不开群众的人 脱离群众,就很容易脱离现实 每天坚持参加半天劳动
上班第一天 习仲勋笑着对工人们说:我到车间 参加劳动,要向同志们学习 拜工人为师,希望大家多多帮助 不要有什么顾虑 一席话,拉近和工人们的距离 拉近了一位“共和国总理” 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很快,习仲勋就找到了 当年在陕甘宁边区发动群众 打击顽敌的那一份快乐 ——他每天上午到电工组 由两名老工人带着 边教边干,先干轻活 再干重活。没多长时间 习仲勋就学会了一些电钳工技术 可以自己组装产品了 工间休息,习仲勋与工人师傅 围坐在一起,边吸烟边聊天 天南地北,无话不谈 仿佛一个老工友一样,把自己 完全融合在这个群体里 ——他每天下午 抽出时间看报读书、听广播 关心国内外大事 并向工人师傅们宣传教育 ——习仲勋的宿舍里 没有洗澡设备 他经常拿着毛巾、香皂 到职工浴室洗澡 在弥漫着谁蒸汽的澡堂里 习仲勋与工人们一起 泡在热水池里 洗澡聊天,其乐融融 ——习仲勋在洛矿是单身 工人时常在家里 给习仲勋煮面条,熬小米粥 他也经常到单身宿舍 与青工们攀谈 对生活有困难的个人 他慷慨解囊,热心帮助 ——习仲勋分管安全技术 他很少在办公室 几乎每天都在车间劳动 他尊重各级干部 直言不讳,但决不强加于人 ——习仲勋喜欢到附近的农村 散步,同农民交谈 问寒问暖,了解民情
多年后,习仲勋在一篇回忆文章中 以一种舒畅的心情 回顾了他在洛矿的每一天 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他把洛矿的车间,看做是自己 开眼界、长知识的课堂 ——“他们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
(三)
A 这时,“文化大革命” 像一场沙尘暴 一夜间,席卷全国 风起云涌的红卫兵运动 把新中国晴朗的蓝天 搅合的昏天黑地 是非颠倒,人妖不分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推波助澜,遍地开花 群众造反派纷纷揭竿而起 生产陷入停顿状态 对此,习仲勋保持缄默 没有介入 依然每天去车间上班
树欲静而风不止 康生多次在群众场合 点名诬陷习仲勋等借小说 《刘志丹》反党篡权 煽动红卫兵到处揪斗与小说 有关的无辜干部群众 习仲勋,自然在劫难逃 一九六七年一月三日深夜 西安来的十几名红卫兵闯进宿舍 把正在看书的习仲勋 团团围住,要他交代“罪行” 揪回西安去批斗 闻讯而来的工人一个个义愤填膺 手里的铁棍、扳手,嚯嚯生风 ——谁敢动习厂长 我们就和他拼命 习仲勋见状,站起身 对工人师傅说:“你们保护我 是好意。大伤了红卫兵 是我的责任,红卫兵大伤了 你们,还是我的责任” 对红卫兵说:“你们要揪斗我 我跟你们走。要走快走” …… 这时,姚文元在《人民日报》 发表《评周扬的两面性》,公开点名 批判《刘志丹》,“为高岗翻案” 诬陷审阅小说的领导同志 是“反党野心家”。红卫兵据此 对习仲勋进行了残酷批斗 曾经与习仲勋同吃同住了七十二个 日日夜夜的孟德强 深深地被习仲勋的豁达明智 坚强朴实,所吸引、折服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 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大学生 在看管习仲勋的过程中 竟然与“罪犯”成了“忘年交” ——在十年浩劫中 孟德强谨记习仲勋的告诫 没有写过一张大字报 没有参加一次武斗 没有参加过一次打砸抢 没有公开批判过任何一个人 因此他被诬为“严重丧失立场” 被划分为“反动学生” 发配到偏远山区 当了一名小学教员 面对变调的“文化大革命” 习仲勋被抓到西安不久 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短信 ——来西安后,我被武斗了两次 一只耳朵被斗聋了。建国初期 我在西安工作,现在红卫兵抓我们到 西安大街上批斗,只能让那些 反革命分子亲属感到高兴 社会上流行一个口号:叫作 “文攻武斗”。这个口号很容易 引起群众斗群众 还是“要用文斗,不用武斗”好
作为“反党集团”的头子 红卫兵和造反派自然不会轻易 放过习仲勋 在西安批斗了很长时间后 他又被押回富平老家,游行批斗 那天,车一进村庄 四乡八里的乡亲们都来了 围着习仲勋问寒问暖 台上造反派历数习仲勋“罪状” 台下乡亲们如数家珍谈论着 习仲勋早年打土豪分粮食的往事 群众说:“要不是困难时给大伙拨粮食 我们也许早就饿死了” 批斗会后,热情的乡亲们 用地道的家乡红豆面 招待这位乡亲们心中的英雄 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在那一瞬间 迸发出一股澎湃的热浪 在习仲勋的胸膛里激荡回响 被泪水模糊的视野里 家乡的山山水水 都变得澄明舒朗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