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独领风骚,万国景仰。然而,当国人陶醉于天朝大国的呓语不醒时,一个不为国人了解的西方世界崛起了,他们于十九世纪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从此沦为任人宰割的羊羔。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从此开始了反抗外侮、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100多年间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斗争中最岀彩、最悲壮、最伟大的一幕,她让占世界人口29%的中国从此站了起来,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蕞尔小县通山人口不过20万,却有10余万人投身革命,3万余人英勇牺牲,其中在册革命烈士5700余人,不少人家是一门忠烈,有的甚至是一门7烈士。叶金波、夏桂林、华鄂阳是通山革命烈士的杰出代表。长眠在通山的著名外籍烈士则有鄂东南道委书记吴致民、湘鄂赣省军区北路指挥部参谋长肖克允、独立红三师(简称红三师)副师长肖高蔚等。在这方热土上战斗过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大将黄克诚,上将及相当上将级别的有何长工、李灿、滕代远、程子华、肖克、傅秋涛、钟期光、江渭清、王平、杨勇、王震、王首道等,他们中有的在后来成为军队重要领导人、国家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在通山战斗过的中将、少将及相当这一级别的将军则多达几十、近百人,难以一一列举。通山籍将军除王平外,还有少将阮贤榜、阮汉清、梅盛伟、贺俊侦,大校阮邦和,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副院长陈时夫。
通山人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1842年,崇阳人钟九闹漕,其部下曾两次攻打通山县城,给通山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太平天国军队在通山转战多年,当地许多青年踊跃参加起义军,经受了战斗洗礼,培育了革命基因。1906年,邑人吴有元率众起义,公开打出反清旗帜,影响很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寻求救国真理,通山的一些青年开始进入新式学堂学习或岀洋留学,接受新文化,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有的青年接受新文化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既得的封建利益,结果成了封建阶级的反叛者,成为革命战士。有的人不言革命,却对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春,富人家庭岀身的李兆庚创建的私立通山县镇南中学开学,共产党员魏书受中共武昌地委委员长陈潭秋派遣来镇南中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于次年6月成立中共镇南中学支部,为鄂南第一个党支部,不久改为通山县特别支部,是中共通山县委的前身。从此,通山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百折不挠,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史诗。
通山人民革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1925—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运动声势浩大,在全省颇有影响。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通山制造“五二一惨案”,中共通山县部委书记陈钟等八人被屠杀;8月底,通山县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湖北省委会议精神,领导全县举行秋收暴动,一举成功,于次日成立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1928年9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进入九宫山,再播革命火种。次年,李灿、何长工率红五军第五纵队开辟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通山各级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革命高涨。1931年2—11月,通山军民取得反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斗争胜利,通山苏区进入全盛时期。
1932年7月9日,通山军民配合红十六军、红三师取得“通山大捷”。10月初,鄂东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方机关从阳新县龙港转移到通山县境内,先后迁洪港镇沙店、黄沙铺镇兰田,通山成为鄂东南人民革命中心。1933年8月1日,红十七军在大畈镇隐水村成立,通山人民革命揭开新的一页。1934年3月,道委南迁厦铺镇冷水坪。这年秋天,省委和省军区领导率领部分红军战士到达冷水坪,与鄂东南道委、红三师会师,重建红十六师,红三师番号被取消。通山和鄂南人民在鄂东南道委带领下,一直坚持战斗,革命红旗不倒。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通山军民加入到抗战行列,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全面抗战时期,通山人民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与抗战的队伍保持合作,对破坏抗战分子作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建立了两块民主抗日根据地。1945年夏,王震和王首道、王恩茂率南下支队进入通山,在山口铺成立中共湘鄂赣边区临时党委、湘鄂赣边区行政公署、湘鄂赣军区,标志着湘鄂赣边区民主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6月,南下支队取得山口铺战役胜利,巩固了湘鄂赣边区民主抗日根据地,实现了中共中央使华中与华南连成一片的战略目标。9月,侵略通山的日军投降,通山抗战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