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回80年前新四军成立的那些日子(2)——集中成军
新四军军部组建的同时,还在进行新四军部队的组建工作。
最先开始召集南方红军游击队工作的领导人是陈毅、项英。
鉴于江西曾经是中央苏区,南方红军游击队大部份在江西及周边活动,南昌是工作的中心点。陈毅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并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的委托,在南昌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进行谈判。1937年9月,项英应国民党江西当局之邀,也到达南昌。中共中央分局在月宫饭店设立“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洽处”,由陈毅负责,联络和接待各地红军游击队来南昌商谈改编有关事项。
当年领导人们纷纷从南昌出动去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差点惹出“横祸”——1937年10月,陈毅奉命到湘赣边区寻找游击队,被山上的游击队领导人误认为是叛徒,遭到五花大绑,还被烟袋锅敲脑袋,如果不是陈毅急了,说出了事情的严重性,要游击队派人到附近的新四军办事处核实了自己的使命,否则真的掉脑壳了!
1937年12月27日,项英根据中共中央的意图和中共长江局的意见,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就新四军编组为4个支队达成协议。(注:没有达到毛泽东所希望的新四军编制2个纵队、6个支队的规模。)
在编制上,支队等于旅。新四军编为4个支队,相当于一个加强师。
当日,项英致电毛泽东、张闻天,报告新四军编制为4个支队,并请示支队领导人的人选。
12月28日,毛泽东复电项英,同意新四军编为4个支队和支队干部人选。此时,在4个支队的领导人中,张云逸被最先提出任支队长(支队司令),其他几位支队领导尚未定论。
在汉口期间,叶挺、项英同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央两方面进行沟通、协商的同时,接待、调配了大批从延安来的高级领导干部,配备了新四军军部各处、科干部,逐步解决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和后勤给养等问题。新四军编制架构初步形成。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从汉口移至南昌三眼井友竹路7-8号内(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办公。
到南昌后,军主要领导人到齐(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全体人员穿上了灰色的新四军制式服装。
在南昌,确立了新四军军部组织系统。
在南昌,新四军军部在健全新四军军部内部机构设制的同时,继续展开组建新四军的工作,着手确立新四军全军编制序列。
1938年1月8日,陈绍禹(王明)、周恩来、叶剑英致电毛泽东报告: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已核定新四军编为4个支队,委任陈毅、张鼎承、张云逸、高敬亭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队司令。
由此,在南昌,新四军首次形成战斗序列表,即编制序列。
根据党中央的复电,新四军着手编为4个支队,南方八省共有14支红军游击队和红二十八军接受了改编,成为新四军四个支队的主力(见《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概况表》)。其中以湘鄂赣边、湘赣边、赣粤边、湘粤赣边及皖浙赣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一支队,陈毅任支队司令员,傅秋涛任支队副司令员;以闽西、闽赣边、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张鼎丞任支队司令员,粟裕任支队副司令员;以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支队副司令员;以鄂豫皖边红二十八军、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1938年2月16日,项英向中共中央长江局并转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各支队编组情况:第一支队以湘鄂赣傅秋涛部为第一团,湘赣及赣南游击队合编为第二团;第二支队以闽西南张鼎丞部及闽西、汀瑞游击队合编为第三、第四团,浙南刘英部编入第四团;第三支队以闽北黄道部、闽东叶飞部编为第五、第六团;第四支队以鄂豫皖高敬亭部编为第七、第九团,桐柏山周骏鸣部编为第八团。(史料指出,第四支队还编有手枪团。)
注:在不同文献中,采用南方八省的14个边区(游击区)的名称不尽相同,本文对此不加深究。
时任军参谋处长的赖传珠在《新四军的前身及其组成与发展经过概况》文中指出:改编的红军游击队“总共大小十四个游击队,八千人左右,三千五百余支枪,四挺轻机枪,及不能连放的重机枪三挺。”
1月15日,中共中央长江局致电项英,同意长江以南新四军所属各支队即向皖南集中。
1月22日,周子昆致电毛泽东等,报告新四军军部移动等情况。
2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三战区命令新四军南方各部队集中到皖南岩寺一带整训。(注:在国共两党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接受改编的谈判中,中共方面要求新四军归八路军节制,但蒋介石不同意。后来抗日形势紧迫,国共双方都作了一定程度的让步,中共方面同意新四军不隶属于八路军,由其所在战区直辖。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隶属于国民党第三战区,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新四军第四支队隶属于国民党第五战区,战区司令长官为蒋中正(蒋介石)。
2月14日,叶挺在陈毅、李一氓陪同下,由南昌赴皖南屯溪会晤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交涉新四军集中驻地、出动路线等问题。
当日,项英和陈毅向毛泽东报告新四军的行动原则:“我军不住岩寺,尽可能向前伸出到浙、苏、皖之昌化、绩溪、孝义[丰]、宣城、宁国”,“以游击战在战略上配合正规军为原则,受领一定任务,机动的完成”。
2月间,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红军游击队分别从江西莲花县垄上、大庾县(今大余县)池江、浮梁县(今景德镇市)瑶里等地出发,3月间陆续抵达皖南歙县岩寺一带,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2月27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在福建龙岩白土镇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第二支队启程,于4月初抵达皖南歙县潜口。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六团分别从江西铅山县石塘、福建宁德桃花溪出发,于3、4月间抵达皖南歙县溪南地区。而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八、九团和手枪团于3月下旬集中在安徽霍山县流波石童〔图中显示的是立煌(金寨)县〕会合,没有在皖南集中。这样,在岩寺一带集中的,是新四军军部(含特务营)和第一、二、三支队。
在一幅当年新四军手绘的《本军集中态势图(1938年2月-4月)》(图1)中,画面虽然不够清晰、画的也不够精准,但可以看出,处于图中下部长江以南的红军游击队(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分别从湖南平江、江西莲花、福建龙岩、浙江平阳等地出发,赶往安徽岩寺地域集中,只有处于图中上部(河南、安徽北部,长江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是单独向皖西地区集中的。各路游击健儿告别苏区父老兄弟姐妹,日夜兼程,先后到达指定地区。
1938年3月,叶挺军长亲赴皖南屯溪,会见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议定新四军各部队前往岩寺的行军路线、集中驻地等事宜。
从2月开始行动,至4月,新四军各部陆续抵达安徽岩寺。
在前来集中的部队中,抵达岩寺及附近驻地的先后时间依次是:粤赣边、桂东、湘鄂赣、湘赣、皖浙赣的红军游击队,于3月间陆续抵达岩寺周边,驻扎歙县潜口,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其次是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于3月间抵达岩寺周边,驻扎歙县西溪南,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再就是闽西、闽南、闽赣边、闽粤边的红军游击队在龙岩白土镇誓师后,于4月初抵达岩寺周边,驻扎琶村、琶塘,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最后是闽浙边的红军游击队,于4月18抵达岩寺周边,驻扎琶村、琶塘,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在下图中,标明了新四军驻岩寺地区的分布,插着浅红色旗帜的,即3个支队的驻地,而插着深红色旗帜的是军部驻地。图1中的王村没有插着旗帜,在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电子屏上显示王村是第一支队驻地,显示另外还有王和村是第三支队驻地。
尽管岩寺交通便利,但是,岩寺并非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各省游击区之间的中心地区;江西的大庾、福建的龙岩等地的新四军部队,需要长途跋涉2000多里,距离最近的新四军部队也需要一周时间才能赶到岩寺。新四军初建,衣装单薄,饷额不足,粮秣不济,在向岩寺集中途中还受到一些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无理阻挠。但是,新四军各部克服了种种困难,历时两个多月才先后到达岩寺集中。
4月4日,军部离开南昌迁往安徽岩寺,继续开赴抗日前线,次日进驻岩寺。
《新四军军歌》中的歌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指的正是岩寺集中。
4月12日,新四军秘书处作出全军已集中的部队实力统计表:军部633人;第一支队2366人,第二支队1270人,第三支队1915人,第四支队3136人;尚未到达的还有浙南、闽东、闽西、闽中等地的游击队1009人;全军共计10329人,装备6231支长短枪。
在岩寺期间,军司令部规定了各团的代号,全军8个团(后来达到10个团)的代号依次是“保”“持”“发”“扬”“优”“良”“传”“统”,合起来就是“保持发扬优良传统”。
岩寺新四军军部在岩寺镇原金家大院,门牌是荫山巷7号,是一组清末徽派民居建筑群,包括4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前后院,占地面积有3000余平方米。当年新四军军部及军政治部和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住处和办公处地在此。
新四军军部参谋处和副官处驻在金家大院附近的吴小亭家;军需处驻在时任岩寺镇长的潘瑞亭家;军部卫士排驻在金家大院隔壁的曹氏住宅;军部机要科及电台驻在岩寺镇后街洪桥(廊桥)上;军部其他直属机关均驻在岩寺及岩寺周边地区;新四军岩寺兵站于1938年4月9日成立时驻在岩寺鲍家大宅。
新四军这一时期的大事主要为两件:集中整训;接受点验。具体任务是落实编制,充实武器弹药,开展军政训练和民运工作等,应对国民党当局要求的点验。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点验”。原本军队点验不是稀奇事,但国民党派员来新四军点验,名义上是清点枪械数量,核定编制员额,实际上想要压缩新四军编制,减少对新四军的供给。以往,蒋介石常用“点验”的办法削弱国民党军中的非嫡系部队,而且,此前八路军在改编中不同意国民党方面派人进行“点验”,让蒋介石很生气,因此,他必须要在新四军点验的问题上出一口“恶气”!叶挺到南京时,蒋介石当面对他说:南方游击队必须派人点验。
新四军成立之初,作为国民革命军,吃饭、穿衣、武器、弹药均依靠国民党战区供给,因而只能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派人点验”的要求。
由于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隶属于国民党第三战区,新四军第四支队隶属于国民党第五战区,在部队整训后,要接受国民党战区派员点验。
纪念馆里展示了当年新四军点验时的一些照片。1938年 4月20日,国民党首席点验官罗卓英中将(下图为首者)带着几十名将、校级“点验委员”来到岩寺。叶挺同罗卓英既是广东同乡,又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和粤军时期的同事,互相比较了解,其时罗卓英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九集团军军长,和叶挺的军衔同为中将。
尽管罗卓英对新四军战士们的人数、素质、身体等等提出诸多质疑,但都被叶挺军长一一应付过去,同时叶挺军长答应可以按“点验”的要求作一些精简(这些精简不过是新四军内部的调整、消化),以满足罗卓英的骄横感。叶挺还为罗卓英及其随员们准备了几桌丰盛的宴席,还亲自陪同罗卓英等人游览黄山。看到叶挺应付国民党要员的这些安排,项英不禁高兴地说:“叶军长真有办法。”
几天后,新四军通过了罗卓英等人的“点验”。
在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里,有再现当年新四军集中点验的场景,新四军各部整齐排列,叶挺军长骑着高头大马走在队列之间,国民党“点验”大员跟随在后。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队列前的地上仅摆放着3、4挺轻机枪,这和军部参谋处赖传珠处长的记载数字相吻合。
新四军通过整训和点验,正式成军,因此,史称“岩寺成军”。新四军在岩寺集中整编,在新四军建军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新四军从一支分散的游击力量向正规化的抗日革命武装力量的历史性转变的完成。
新四军接受点验的地点——文峰塔•点将台。岩寺文峰塔又称水口塔或岩寺塔,为砖石结构,高54.45米,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坐落在岩寺镇的原村口,是徽州水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峰塔下,公园的一片绿地就是当年新四军部队“点验”集合地,绿地旁边有一座高台,叫做凤山台。当年,叶挺军长等曾登台阅兵,因此凤山台又称为“点将台”,因居于凤山之脊,亦称凤山台,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红砾石砌筑,高约6米,长40米,宽18米,正中设有3.7米高的城门洞,一侧有石阶可登至台顶。。现在点将台和文峰塔也是岩寺的著名景点,文峰塔所在位置是徽州区的文峰公园。
为了拍摄新四军点验之地,我们被特许登上文峰塔,这样就可以从高处俯拍塔下的新四军点验集中地。兴奋之余,我们进入文峰塔,才看出来文峰塔塔内是狭窄陡峭的石梯盘旋而上,共有7层上百阶(代表七级浮屠),我们是手脚并用才气喘吁吁的爬到塔的最高层,得以拍下了新四军点验地的全景,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展示点将台和新四军部队集合地的全景。
初建时的新四军只有捉襟见肘的一点点装备,一多半人没有武器,轻机枪仅4挺,重机枪3挺还都不能连发!枪炮弹药对于新建立的新四军无疑是重中之重啊!
叶挺军长根据计算,得出新四军每月经费需要16.5万元,国民党军事当局何应钦只批准每月6.5万元,仅相当于国民党军一个丙等师的经费。在岩寺期间,叶挺军长亲自出马到国民党第三战区争取经费和军需物品,多次交涉,争取经费增加到每月9万元,还不能按时发放。叶挺军长在《纪念新四军成立三周年》一文中说出了新四军当时的困境:“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为帮助新四军解决经费困难,叶挺夫人李秀文毅然变卖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并动员经商的父母拿出多年积蓄,她亲赴香港、广东购买了3600支手枪、子弹20余箱,装备特务营、教导队和部队干部;还购置了200架望远镜配给团以上干部。
经过新四军全军上下紧张的工作,人,集中了;编制,拿到了;武器,初具规模了。自此,从岩寺开拔,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4月26日,叶挺、项英在岩寺鲍家祠堂主持召开军直机关和3个支队排以上干部参加“东进敌后,坚持抗战”的誓师大会,进行政治动员。随后,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赶来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新四军今后任务的指示。新四军进入临战状态。会后军部从3个支队中抽调部分战斗骨干,组成500余人的抗日先遣队,由粟裕任司令员。4月28日,先遣队高举抗日大旗从潜口出发,开往前线,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随之,在江北的第四支队则进至皖中敌后的舒城、桐城、庐江、无为一带。5月1日,陈毅率领第一支队出发,按照毛泽东代表中央书记处复电项英、陈毅的指示,奔赴苏南茅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5月5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岩寺,向太平县转移。5月初至上旬,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陆续离开岩寺地区东进,奔赴抗日前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