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红军长征经过地——溆浦县。
分为左中右三路的红军于1935年11月26日至12月 2日先后进入溆浦县境,至12月22日全部撤离溆浦,转战27天,足迹遍及全县41个乡镇、415个村子。
我们到达溆浦县城后,去到人民公园内的烈士纪念园。新建成的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公园内的制高点上。
在纪念碑后面的碑文上,有《红军长征在溆浦》的简短记载。
红二、六军团分三路进入溆浦县境:红二军团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等率中路红军(二军团直属队、红六师及红校),于1935年11月24日从沅陵县五甲湾、高桥等地出发,以红六师为先头部队,26日夜抵达溆浦县岩溪桥、让家溪、曾家溪一带,27日经低庄、花桥,于当天下午占领溆浦县城;红二军团长贺龙率领右路红军(部分二军团机关人员、红四、五师),由沅陵县轿子坪出发,12月1日,抵达辰溪县道光屯、桃田坳,2日,贺龙率四师经舒溶溪、竹坡坳到达县城;进驻县城天主堂;左路红军(红六军团),一部由肖克率领,于12月2日抵溆浦两江,3日到达桥江待命,一部由王震率领,于6日经两江抵达桥江,驻桥江天主堂。3日,肖克由桥江来到溆浦县城,与贺龙等会面,王震和红十六师师长周求保率该师于12月5日撤离蓝田、冷水江、新化,经两江于6日晚也抵达桥江。三路红军在溆浦境内再次会合。
12月7日 红二军团在溆浦县城寺坪召开扩红群众大会,关向应、甘泗淇在会上讲话。会后,有近1000名青壮年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在溆城、桥江、花桥、龙潭先后扩红2000余人,并组建了一个新兵团,一边行军,一边训练,陆续补充到作战部队。
同日,王震率第十六师从桥江跑步到溆浦县城迎击敌陈光中部。当日下午开始,一直战斗到深夜,毙伤敌营长以下100余人。在溆浦境内,红军帮助各地建立了31支、160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和工农义勇军。
12月11日 敌主力7个师迫进红军。军委分会在溆浦柳溪决定,红军从溆浦谭家湾、低庄、桥江等地出发,分兵两路,急速向东南方向突进,佯渡资水吸引敌人。
12月22日 红军后续部队全部离开溆浦县境,进入隆回县境。
我们随后到达溆浦县岗东乡,在芭蕉村的村头风雨桥(廊桥)的桥头马头亭上,看到了岗东乡人民政府拉起的红色横幅“预祝‘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大湘西’活动(怀化站)取得圆满成功”,有这么多重走长征路的同路人,让我们兴奋!看来,这座风雨桥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
进村,在高坡上原来的芭蕉小学门口,挂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六师十七团战地医院、后勤部旧址”。这里早先是祠堂,后来用作办小学,红军来此曾经用作救护伤员之地。我们看到的已是多次改的建筑了。
走入旧址院内,迎面的房屋是后来建起来的,用作村组织的活动场所。
留下的原建筑只剩下部分老墙。
好在红军的老物件还被村民们保存下来不少,院内特别设立一间陈列室,展示红军留下的多种物件。
其中,还有关于芭蕉村红军战地医院、后勤部旧址的简介。
在芭蕉村的那座红军坟墓,就是安葬红十七团团长范春生的。当年,有一些红军伤员在芭蕉村的战地医院抢救。一位抬来抢救的伤员经过几天医治后,还是牺牲了。村里的村民张玉龙的祖父曾经担任过江东农会副会长,红军临走前,留下一斗五升米、4块大洋给张玉龙祖父和另外两个农户,要他们好生安葬范春生。于是,范春生被安葬在了芭蕉村边的山坡上。我们来到这座“老红军墓”前,墓碑是2008年立的。
老红军墓前的墓碑是村民们自己立的。幸得村民们数十年口口相传,大家都知道红军墓中安葬的是红军范春生。后来,通过查询,在红二军团(湘鄂西、黔东苏区)团以上干部烈士名录中,有“范春生是2军团6师17团团长,牺牲于1935年12月3日,在湖南溆浦作战牺牲”的记载,他们才知,范春生是红二军团十七团团长,于是,立碑说明,并且记载了当年安葬范春生团长的三位村民姓名:张贻瑞、张贻荣、张贻俊。
在芭蕉村中还留存有红军住过的老屋。
芭蕉村中的小道也是红军当年走过的。
离开芭蕉村,我们去往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寻访红二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
新化县位于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素有“湘中宝地”之称。红二军团3个师共9000余人于1935年12月12日来到新化县奉家镇,军团司令部设在上团村的“竹园”,贺龙等军团首长在园内住了两天两晚。
我们在奉家镇上团村的街上看见了路标指示“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我们这一路上很少见到这样的路标。
按照路标,我们走进的是“竹园”的侧门,园里四面都是房屋,其中三面是两层楼,而正门所在的那一面则是平房。这曾经是大地主奉仕卿的大宅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