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重走长征路先后完成了重走四方面军长征路、重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路和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之后,进入收尾阶段——最后完成重走红二方面军长征路。
注:红二方面军是在长征的后半程(与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与红三十二军组建为二方面军的,其长征前半程时还是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为了和历史一致,我们的重走长征路日志,前半部分也以“红二、六军团”称谓。
由于我们在前几次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已多次涉及到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路了,所以这次的重走,是以重走前几次没有走到的红二、六军团长征路程为主,即重走局部的长征征程。
这次重走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路(局部)征程的,是我们原总装的三名老兵——王向东、杜丽英、田竞。
虽然,我们已多次长征长征路了,但此行并不轻松——要到达所有长征路线的地理最西端(云南楚雄)和最西端(青海班玛),要经过雪山密布的藏区(滇北和川西),有可能去到长征途中所翻越的最高雪山处(四川巴塘)。对此,我们经过充分准备,仍然充满信心!
关于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起始时间,我们以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代表中革军委分会下达突围命令,红二、六军团部队当晚从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作为他们长征的开始。同时,在重走长征路过程中,能够顺路到达长征路以外的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所到处,我们也会尽力到达。
我们从北京出发,走高速公路,最靠近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的,是湖南张家界市。于是,我们首先到达张家界市。
在溪口镇镇政府王作权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第一个去寻访的地点是慈利县溪口镇樟树村(原称王家坪村),这里有树龄1200余年、号称“亚洲第一”的老樟树,因为贺龙在此创立的农民武装独立营在树下整编、加入红军,所以被称为“红军树”。
关于溪口,关于老樟树,我们引用当年被贺龙、蹇先任夫妇带着长征的女儿贺捷生所写《去看一颗大树》文中对此满怀深情的忆叙——
“我现在要去看的,是站立在张家界慈利县溪口村外的第三棵树。
慈利是我母亲蹇先任的故土,外婆家就与溪口相邻,我从小在这片原野长大。命运的巧合使我相信,一棵树也是有灵性的,哲人爱默生就说过:“每棵树都值得用一生去探究。”
那是一棵古樟,在南方的村子里都能见到,普通又名贵,是树中的尊者和王。它们通常站在村庄后面的高冈上,与炊烟缭绕的村庄患难与共,苦命相守。千百年来,村里的人一代代老去,一代代诞生,唯有它们盘根错节,经年不衰,代表村庄和村里的先人极有耐心地活下去,直到活得根茎爆裂,孔穴丛生,巨大的树冠遮天蔽地,如同一团团蓬蓬松松的云停泊在村庄上空;直到活成村庄的传说,村庄的历史,村庄的神,让人一辈子念念不忘,深怀眷恋。
但我要去看的这棵大树,这棵古樟,却与其他村庄的古樟大不相同。它没有生长在高冈上,而是顶天立地,孤独站在一片开阔的河滩上,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身边的那片坪地,那条似乎亘古以来就环绕着这片坪地静静流淌的河流。远远望去,那几根粗大的如同赤裸的手臂伸向天空的树枝,像大地竖起的一片旗杆,又像河水高举的一簇波浪。
坪,叫王家坪;河,叫澧水。
哦,我又想起我亲爱的父亲了!那时我父亲在经历南昌起义的凤凰涅槃后,作为党的核心组织中的早期将领,他再一次白手起家,在湘西重新拉起一支虎啸龙吟的红军主力。我也想起我亲爱的母亲,那时她作为父亲队伍中的第一个女兵,经过残酷的战争洗礼,既成了这片黑暗土地上少有的播火者、战斗者,也成了我父亲相濡以沫的战友和伴侣。
父亲是1934年11月初到达溪口的,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在这年的10月中下旬,父亲刚率领他在湘鄂西创建的红二军团和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胜利会师,组成了强大的红二六军团。而由我未来的姨夫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是中央红军被迫从赣南撤离时,特地被派到湘赣边来寻找我父亲的。两军会师后,中央命令我父亲出任红二六军团总指挥,率部返回湘鄂西,把几十万围困中央红军的国民党部队拖进湘鄂西的崇山峻岭,让在血战中越过湘江的中央红军得以向贵州遵义挺进。
红二六军团进驻溪口,意味着这支顽强的部队不辱使命,在中央红军长征的危难时刻,只用几天时间便迅速插到了湘西的纵深。接着他们要做的,是利用大庸地区的特殊地形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壮大红军力量,同虎狼般扑来的国民党大军展开生死搏斗,为革命的持续发展作贡献。”
我们和王书记持队旗在红军树下留影。
接着,我们来到离“红军树”不远的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前在此创立的红色基层政权。
回到溪口镇,街上的“红二、六军团指挥部和红军医院旧址”正在粉刷中。
在指挥部旧址的楼上,贺龙、蹇先任夫妇曾经住过的屋子仍然在使用中。
我们接着赶到阳坪湖镇,镇里的“包村干部”老陈带领我们去看红二、六军团出发长征后第一次渡过澧水的渡口处,在三岗村。进村在路边先看到的是“红军路”石碑,指示出红军开往渡口时走过的道路。在这个路口,我们和当年帮助红军渡过澧水的村民后代们合影,他们满怀激情地讲述了父辈留给他们的红军渡过澧水的故事。
当年红二、六军团18000余人渡过澧水的渡口共有8处,渡河的方式也是各尽所能、多种多样。但除了杨林铺这里竖起了红军渡纪念碑,其他几处尚未立碑。
村民们告诉我们,贺龙等领导人从杨林铺这里船渡过河后,住在对岸鲁家坪张休武家里,电台架在张宪桃家,政治部没在张启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