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庾家河战斗后,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向陕南腹地转移,并且开始创建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因此,红二十五军是在长征途中第一支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另一支在长征途中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
关于这一时期,徐海东在《星火燎原》中的《会师陕北》一文里描述:5月初,敌人集中了41个团的兵力(东北军8个师24个团;萧之楚一个师6个团;杨虎城4个旅11个团),向鄂豫陕地区发动了“围剿”。因为敌人的兵力强大,我军采用了“先疲后打”的方针。牵着敌人的鼻子,今天走八十里,明天走一百里,高兴了来个一百二。敌人象武装大游行似的,日夜跟在我们后边。同样是两条腿,可是他们赛不过红军。我们的战士,行军八十里驻下后,又跳又唱;敌人走八十里就累熊了。
1935年6月初,红二十五军转回庾家河;6月10日,红二十五军由庾家河出发,直奔东南;6月13日包围商南县城;6月14日打下富水关,继而进占青山街,俘敌第四十四师营长以下官兵170多人,并活捉该师军需处长;6月15日下午出发,远程奔袭(130里急行军),于16日攻占敌军后方临时补给站——河南淅川县荆紫关。远程奔袭荆紫关是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为红军补充了给养和枪支弹药。
徐海东在《星火燎原》中的《会师陕北》一文里讲述了荆紫关奔袭战斗:开始,战士们不了解这种“先疲后打”的方针,为了保守秘密,未到时机作战方针又不便下达,有的同志就讲怪话,有的说:“敌人一条命,我们命一条,为什么不和他们拚!”有的说:“我们红二十五军从来没打过败仗,敌人跟着屁股不打,我们的枪是打兔子的?”这时,军、师的各级政治工作干部,在行军中都深入到连队去做动员解释工作。军政委吴焕先同志,有的时候一天去参加好几个支部的会。他耐心地对下层干部和战士们解释着:“多跑几天路,脚上多磨几个泡,算不得什么,跑到一定的时候,谁想再跑也不让跑了。”不几天,我们打下了河南的荆紫关,消灭了敌人一个营,活捉了萧之楚的军需长。这里是敌人的兵站,缴获了很多的白面、猪肉、白糖和布匹,战士们高兴起来,有的说:“现在到了我们撵敌人的时候了。”有的说:“这回不再走了。”
以往重走长征路的人们很少在红二十五军创建的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里寻访,我和队友苏北决心在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里尽量多走一走。为此,我们一定要走一走红二十五军当年百里奔袭、杀回河南,进占荆紫关的路线。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决定走高速路,因而放弃了去富水关,先到达了青山街(今青山乡)。看到乡政府的围墙宣传栏上有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我以为会找到一些红军的线索,想不到乡政府的同志告诉我们,红二十五军长征没有在此留下什么,我们就直奔荆紫关了。
在湘河大桥的桥头,就是出陕入豫、转往荆紫关的路口。
在沿河道的山路上一路奔波,到达河南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这里也是鄂豫陕三省交界处。进入镇内,街头的纪念碑是“荆紫关解放纪念碑”。两名红军战士屹立在碑顶上。
纪念碑的四面石雕图中,有一幅是建立“苏维埃荆紫关政府”的情景。
荆紫关史称“荆子口关”,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西南边陲,曾经是鄂、豫、陕三边交界地区百里之内最繁华的集镇,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水陆畅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只有淅川一个地方民团驻守。红二十五军为了确保长途奔袭荆紫关取得胜利,派出的一路4名侦察员化装成敌四十四师军官,于15日上午到达荆紫关镇以西隔丹江相望的魏村,受到该地保长魏凌云大摆酒宴款待,摸清了敌军事部署;而派出的另一路5名侦察人员,化装成已被我俘虏的敌四十四师军需处长及其随从,到达荆紫关镇公所,提出“国军”明日上午(16日)要路过荆紫关,特通告准备。
军部汇总分析侦察荆紫关的情报后决定“智取”。15日下午4时许,副军长徐海东亲率第二二三团和手枪团,由富水关出发,急行军130里,手枪团团长杜本润率部化装成敌五十七军围剿队,于16日拂晓抵达距荆紫关10公里的外围防御阵地金豆沟,将守卫的敌警戒连缴械。这时,徐海东率第二二三团也已赶到。8时许,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形成了对荆紫关的三面包围,手枪团尖兵排打着敌四十四师的旗帜,夺下北门寨门,后续部队一拥而入;而徐海东组织占据荆紫关后山的部队,在6挺机枪掩护下,搭人梯登城而入;西河滩头阵地上的红军也对荆紫关发起进攻。关内的淅川县民团司令任泰升见民团已溃不成军,由几个亲信保驾出逃,侥幸漏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攻占了荆紫关,歼敌4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民用物资,是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一个胜仗。蒋介石哀叹:“徐海东不死,国无宁日。”西安《民报》称之为“红军游击神威”。这场战斗调动了大批敌人向后方回援,打乱了敌人的“围剿”部署。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限令3个月剿灭红二十五军的计划也随之破产。
攻占荆紫关后,红军不顾疲劳和盛夏酷热,刷写标语、张贴布告、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并打开财主、劣绅们的仓库,把布匹、衣服、被褥、钱、盐、粮食、糖等物资分给穷人。为了给荆紫关人民报仇除害,还处决了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劣绅史麻子、地痞马淘气、民团排长党青山等13人。
红二十五军袭占荆紫关后,敌第六十七军3个师、第四十四师和警备一旅等齐向荆紫关扑来。为继续牵制敌人,红军当日下午即撤离荆紫关,由白浪进入湖北省郧县,经鲍鱼岭、南化塘向陕西黑山街一带挺进。红二十五军在荆紫关停留时间虽短,却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为后来共产党在淅川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我们走到到“清代一条街”的中街,看“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也是“荆紫关镇革命英雄纪念馆”。
有些想不到的是,这个革命纪念馆竟然还在售票?!售票我也看!
在这个纪念馆里,有几个不大的展室。
其中,展示的关于红二十五军长征和红二十五军离开后坚持在此的红七十四师的斗争如下。(其中,在富水关“活捉该师军需处长等1500人”的记述显然数字值得怀疑。另外,“全歼守敌军团一个营”应为“全歼守敌民团一个营”。)
在红二十五军奔袭荆紫关半年多后,留在鄂豫陕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七十四师也是突袭荆紫关,歼守敌民团500余人,还收容了红二十五军留下的几十名伤病员。
由于荆紫关地处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处,不同势力交错,结果,在解放战争时期反复解放了三次,才彻底解放。怪不得在街头的纪念碑是解放纪念碑,得来不易!
在荆紫关向西不远经过丹江河,就进入陕西的白浪镇,那里有鄂、豫、陕三省的界碑,号称“一脚踏三省”处。我和苏北在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时,非常艰难地到过“鸡鸣三省”(川、贵、黔)地,听到这个“一脚踏三省”处与“鸡鸣三省”地齐名,那就得去看看了。
鄂、豫、陕三省的界碑位于白浪街中心,在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形亭子里,这是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的。亭子通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三根贺珠状柱子支撑之角檐及塔顶,顶中心饰圆形葫芦状作装饰。三省的商店、饭店鼎立街头、各居领地。“三省友谊广场”尚在建设中,三省不同风格的建筑、商品和食品将汇聚于此,若下次来,会更加热闹了。
三省界碑是一块三棱石,三棱上面分刻“豫”“秦”“鄂”,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