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回身俯看赤水河西岸的茅台镇。
在来茅台镇的省道上,路边有四渡赤水纪念碑,其碑文:1935年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途经茅台镇,“成义烧坊”献出窖藏陈酿劳军。为保护民族工商业,红军贴出告示,文曰“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大军开拔之时,又将茅酒装入水壶、竹筒、皮囊相赠。——对缺医少药的红军来说,这是他们清洁伤口的最佳良药。漫漫长征路,红军纵有医生无良药,伤患每每以酒液清洁创口消毒。于今,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上镌刻着茅台乡亲与红军依依惜别之场景,人群上方飘扬着‘成义烧坊’金字酒幌——此乃纪念碑上唯一铭刻之民族品牌。
红军与茅台酒的故事:
1935年3月16日,红三军团十一团最先到达茅台镇。进入小镇,团政委王平一再告诫官兵:“酒好喝,但红军的纪律和作风绝不能丢!”
小镇这里几乎家家都酿酒,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酒香,有些大户人家还窖藏着上百年的陈年老酒,真是“迎风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然而,尽管红军官兵没有人去老百姓家里喝酒,但小镇的百姓还是有些不安。
团政委王平听说用酒疗伤、为伤口消毒十分见效,就带着警卫员去河滩上一家开着门的酒店买酒。酒店老板将酒打给红军,当接到4块银洋时,顿时惊呆了!他把当兵的付钱买酒的“奇事”传遍了全镇,第二天,当中央纵队到达小镇时,已是一番新气象了。为保护茅台酒生产,红军总政治部下发《保护茅台酒通令》(如今这份通令还保存在贵州省档案馆里)。当时因长期跋山涉水,不少红军将士的脚上都长了水泡,伤口因缺药得不到治疗。茅台酒对红军来说,最大的功效在于给伤口消毒。
遵照军委领导的嘱咐,后勤供应部门按4个银洋买两竹筒酒的价格,向店主、酒家买了大坛小罐的酒。这些酒抬到战士们面前,大家纷纷用酒消毒疗伤。当然,也会掏出小搪瓷碗、小口缸喝上两口,甘醇清冽的茅台酒顺口而下,有的人喝着酒,还嘲笑起来:“要不是蒋介石,这辈子哪能喝上茅台酒呀!”
也有闹笑话的。侯政带着干部休养连的女红军受优待,住进镇上的好房子里,不想这房子是已闻风而逃的富户商家——“义成老烧房”。老烧房是一座阔绰的西式房子,前店后厂,不但门面宽,而且后面的院子还大。住下后,爱干净的女红军们想找点水洗一洗。当她们在院子南侧发现几只盛满清水的大缸时,兴奋极了,舀出“水”来泡脚。金维映先叫起来:“这里的水泡脚真舒服呀!”大家都来舀“水”泡脚,欢笑着,嬉闹着。
董必武在院子外听到里面如此热闹,很纳闷,就一边往里走,一边问:“遇上什么喜事了?”
谢飞看见了董老,大声叫道:“董老,你见多识广,这该不是什么神水吧?”董必武蹙起眉头,摇着头说:“什么神水呀,傻姑娘们,这是酒,是名贵的茅台酒!”
这下好,她们纷纷舀起缸里的酒,会喝不会喝的都豪爽地喝了起来,她们哪知酒劲的厉害,不一会儿,就倒下了好几个……
后来,得知有此美事的陈毅元帅有诗云:“金陵重逢饮茅台,万里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附:茅台镇的好酒
茅台镇的土壤一般厚度50厘米左右,酸碱适度。土壤中砾石和沙质土体含量高,渗水性很好,地下水、地表水通过红壤层时,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被溶解,经过层层渗透过滤,形成香甜可口、纯净无毒的清洌泉水。而茅台镇及其周边地区出产的高粱和小麦则是茅台酒的上佳酿造原料。此地高粱属硬质胚乳型,颗粒小、皮厚、结实、扁圆、干燥、耐煮蒸、耐翻造;单宁、糖分角质等比例合理。这种高粱的淀粉含量中,对酿造茅台酒有利的支链淀粉高达99%以上;小麦成熟早,颗粒饱满均匀,腹沟深而多粉,无虫蛀、霉烂。当地的水、高粱和小麦以及累积的酿酒工艺,使得茅台酒与众不同。茅台酒、郎酒、习酒、泸州老窖等等,皆出于此。
镇上的茅台国酒文化城由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投资兴建。该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共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7个展馆,收藏匾、书画、文物作品5000多件,系统介绍了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及中国历史上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典故。展馆被评为1999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结束了在茅台渡的参观,我们前往贵州仁怀市古蔺县鲁班镇,那是中央红军三渡赤水前与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纵队3个师激战的地方,镇里有红军烈士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