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子的传情故事:
白石渡村民谢梅花用土方子给毛泽东治打摆子病的故事。(看图上的文字吧)
从“元公祠”出来,我们最想看的当然是那个文昌阁了。这座不大的屋子曾经是宜章县第一所初级小学,清光绪三十二年一月创办的,第二年,县令苏兆奎敬立了《始基有造》木雕匾。
文昌阁为青砖瓦顶房,中间门上是匾额大字“始基有造”,门框右侧是“文昌阁”木匾,门楣上有五个红色小字“毛泽东卧室”。
文昌阁几乎被杂草淹没,屋里也没有遗存有纪念意义的物品了。
有村民回忆说,当年,几个人用门板抬着一个留着长发,身材魁梧,穿着一身破旧棉袄、裤,全身发抖的病人进了文昌阁。村民邝善锦回忆,当年在他家后门看见一个大胡子(周恩来)从文昌阁里出来,此为“周恩来与毛泽东秘密会晤”的依据。
我记得有人告诉我们,毛泽东出于对文化教育的偏爱,长征途中的住所都与此有关。我们在以后的行程中,还真是证明了这个说法。
那么其他领导人偏爱什么样的住所呢?有一个答案——军事领导人选择的住所都是不止一个出入口的!真是战争年代的特点!
在邝氏宗祠后面的一条街上,是村民邝超超祖父家,当年朱徳住宿于此,六年后,周恩来、刘伯承住宿于此。
朱徳当年住宿的卧室还保留着,曾经睡过的床还可以睡人。
朱徳当年用过的桌子还在。
朱徳当年用过的一些物品还在。
在屋子里的墙上还有一幅图画,隐隐约约可以看出是一架飞机,机身的后半部还画上了五角星,显然是红军对拥有自己的飞机的企盼。
老湾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苏维埃银行兑换所旧址、朱德喝水的古井。林彪、聂荣臻在白石渡时,宿在指挥部“元公祠”后面的民宅中。
当年,红一军团在此休整3天。在白石渡古镇上和江边村到处都住满了红军,在渡口有20多条船不停地接送红军过河,红军从白石渡象嘴上越过粤汉铁路整整地过了一个多星期才全部过完。
我们一定要去看看当年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的标志物——粤汉铁路。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开车驶入一条小路。小路笔直,原来,这是单路轨的粤汉铁路遗留下的路基,白石渡隧道依然完好。
红军在老湾村休整, 童小鹏(红一军团直属队)的日记中记载:“当天一起床,大家就行动起来,进行清洁运动了:洗衣服,从外洗到里衣,从帽子洗到鞋子、毯子、包袱、干粮袋,身上由头洗到脚,擦武器由枪支擦到子弹、手榴弹。吃了饭后,只见井旁边,河岸上,水沟上,到处挤满了洗东西的人,而屋脊上,草坪上,树枝上,也晾遍衣服毯子了,红的黄的白的黑的,顿时把这个白石渡弄得花花绿绿了。”
中央红军休整中以清白堂为指挥部进行“扩红”运动,在宜章县委配合下,经过宣传动员,不到两天时间就有160多名铁路修路民工和120多名农民加入了红军队伍,成为红军长征路上一次性招收红军数量最多的地方。肖锋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红三团从兴国县乱石圩出征时,共有二千七百二十四人,一路上由于战斗伤亡减员,只剩下一千七百人了,这几天,我们在白石渡一带吸收了许多积极要求参军的粤汉铁路修路工人,扩红三百多,现又有两千多人了。”
扩红还扩到了“能人”——在白石渡出了一位挑着“红军的兵工厂”长征的人。白石渡当地打铁的王柏森(出生在行廊镇行廊村)闻讯扩红后带领1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王柏森因怕自己参加红军株连亲属,遂改名吴云清。由于熟悉打铁工艺,能造枪炮,吴云清被安排修理枪械的工作。在以后的长征途中,他总要背负一百五六十斤的工具随军前行,翻越大雪山时也不丢弃。长征后,吴云清还创建了鲁南兵工厂、辽东兵工厂,新组建了41兵工总厂。新中国成立后,吴云清历任空军后勤部军械部部长、空军后勤部第三部部长,空军后勤部顾问等职。
附记: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
在白石渡镇西南1千米属丹霞地质结构,有神头岭、仙棋盘、观音岩、石棺、将军石、斋公岩等天然景观。清咸丰间,太平天国石达开率部在此安营扎寨,扼制郴坪大道之盐商税,从此便有了北面寨之称。1928年春,朱德率部在寨内休整,养精蓄锐。传说,中央红军路过时,周恩来曾陪同毛泽东进寨仰望奇异石景,《十六字令三首》便是毛泽东路经白石渡擎天柱、神头岭有感而发。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 1934年至1935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我们离开白石渡镇后,回到[S324]省道往西去,到宜章县城(城关镇),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占领的第一座县城,也是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地方。
我们自驾已经重走了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路,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号《重走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