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哪年哪月哪天,我忽然发现自己这一辈子,怎么有幸与那么多的英雄相牵相伴。
记得入伍那年,一列老式闷罐火车经过一天一夜的爬行,将我拉进了长白山,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新兵训练。
虽然说这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可我还记得那开营的第一堂课,如同就在昨天。听新兵营的李教导员讲授部队光荣传统。他虽然说话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新兵们一个个却听得那么起劲儿,那么认真。没想到我们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涌现了那么多战斗英雄!
为了新中国,拉响炸药包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董存瑞的同班战友,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郅顺义;一人俘虏敌人一个排的著名孤胆英雄常恩举;全国著名反坦克英雄崔志山;解放海南岛时,木船打军舰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黄宇;奇袭白虎团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范才……
一个师竟出了这么多赫赫有名的英雄,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啊,听的新兵们一个个热血沸腾。过去电影上看到的,课本上学到的,我们无比崇尚的英雄,今天竟离我们这么近,听得自己也有种莫名的光荣!尤其是当李教导员把新兵营的副教导员,孤胆英雄常恩举介绍给大家认识时,那掌声响的都快把房盖掀翻了。
新兵营生活结束了。当领导宣布我被分配到董存瑞生前所在的火箭炮(喀秋莎)二O三团时,心那个扑通扑通的跳啊,仿佛今天都听得见。团里虽说没把我分到董存瑞生前所在的六连,当我听到“指挥连"三个字时,就打心里往外乐。指挥连,你听听这名字多上档次!心想咱虽然没进董存瑞连,两个连住在同一条山沟,好歹也是邻居呀!
那时,部队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指挥连到董存瑞连参观学习是常事儿。董存瑞虽然牺牲多年了,但六连每天晚点名时,连领导都要当着全连官兵的面,照样第一个要庄严的点英雄的名字一一董存瑞!山谷里总要响起战士响亮的应答,那场面令我至今难忘。
董存瑞班有一张空床,床头书写着“董存瑞"的名字,董存瑞虽然牺牲了却无时不在提醒战友们,英雄永远同我们在一起!
每年的董存瑞牺牲纪念日,都要请英雄的亲人和战友参加活动。英雄的父亲董全忠,英雄的妹妹董存梅,英雄的战友郅顺义,也是那会儿认识的。从他们身上,我更多的了解董存瑞,使我开始思考和平时期怎样当一个象英雄那样的好兵。
入伍头一年,我每个月的津贴费只有六块钱,过年了我却给家里邮去了50块钱。母亲接到钱哭了,她知道我一年的津贴费只有72块钱,也就是说她的儿子一年只给自己留了22元钱的零花钱!年底,我还成为全连新兵中为数不多的“五好战士",同时受到团嘉奖。那年,我十八!
一个新兵为啥这么牛?原因我也说不清,心中有一面高扬的英雄旗帜,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
后来,我有幸走进了中国军事新闻的圣殿一一解放军报社,成为一名军事记者,与三军英雄模范们有了更多的接触。
我与战友们曾不顾危险走进罗布泊核弹爆破试验场采访,深深被核试验参加者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写下了《在蘑菇云升起的地方》的长篇通讯,第一次向外界大规模,详细报道了中国核实验基地,揭开了她神密的面纱;一九八八年三月十四日,中越海军在南中国海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海战,我与战友也第一时间赶到南海,含泪写出了《南中国海在呼唤》的长篇通讯,对英雄的中国海军进行了讴歌;在西南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作为参战记者亲历了官兵的英勇无畏,写了《老山魂》等几十篇讴歌英雄的报道;我与战友曾两次走进我军英雄的测绘兵部队,写出了《丈量世界屋脊的人们》和《拥抱大地的士兵》两篇长篇通讯……
在我参加报道的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中有十几个人和单位被中央军委和解放军三总部命名为英雄或英雄群体。
退休了,没想到我与英雄的不解之缘,还是那么缠缠绵绵,打不散,剪不断。当我听到哈尔滨市双城的退伍战士赵强国战烈火、斗歹徒、救乘客的英雄事迹后,我便赶往双城写出了报告文学《向爱出发》,先后被《中国纪实文学》《中国报告文学》《党建》杂志等多家大型期刊刊登;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我先后创作了近百首讴歌英雄们的诗歌,仅《武汉告诉你》组诗就有十几首,大都被中国军网等陆续刊用。黑龙江卫视要创办一个《敬英雄》的专题节目,我创作了主题歌词《英雄,我把你呼唤》,又一次把我与英雄的不解之缘推向高峰,这首歌去年还登上了四省市的春节联欢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