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领导要我讲一讲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成立的来龙去脉。因为时间长了,过去又缺乏很好的记录,我找了几位同志凑了一下情况,现在向大家作一汇报。
事情要从1989年说起。当时的形势是:四人帮打倒以后,文化大革命结束,许多老同志得以解放,各地都相继成立了新四军研究会,连成都、黑龙江等地都成立了。北京市有2000多新四军老战士,大家都迫切希望有个组织,开展活动。
上海新四军研究会成立多年,他们办了个杂志《大江南北》,以研究和宣传新四军为主,他们的宗旨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杂志社领导郭云、周斯明等同志于1989年初来京,成立了“北京联络站”。在这期间,他们拜访了叶飞等新四军老领导。我陪他们拜访了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同志,楚青同志说:“最近去了趟南方,那里的同志都说北京没有新四军研究会太可惜了。”我们说大家想成立可是没人牵头啊!楚青同志鼓励我们以《大江南北》北京联络站的名义搞起来也可以。
从此,我们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开展了成立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筹备工作。
左起: 姚幕征、万海峰、朱介元、李超 在北京新四军林
北京不同于南方,这个地区对于新四军是陌生的,当时北京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展馆门口有八路军军歌、没有新四军的歌,也没有展览新四军历史的馆。我们和他们建立了关系,送了他们一些有关新四军的资料,经我们建议,他们在门口加了新四军军歌,也开辟了有关新四军历史的馆。后来,我们在卢沟桥乡建立了新四军林,各分会每年去义务植树,新四军林已作为那一带青少年教育基地。
同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我们借贸促会小礼堂开了纪念会,到会200多人,请乐时鸣同志讲了话,老干部合唱团演出了精彩的节目,会后反映热烈,大家都说以后要多开这样的会。那时我们没有钱买签到本,拿了几张宣纸去签到。
在筹备委员会上,军部丁兆甲同志建议,为了扩大宣传搞一个新四军老战士书画展。一动员大家就积极踊跃参加,交来的作品很多,只好用几天的工夫请人审查,挑了一些水平较高的作品展出。丁兆甲、李超同志去历史博物馆联系在那里展出,这是空前的,历史博物馆要了我们少量的钱。展品中有叶飞、赖少奇、赵朴初等领导的作品,张爱萍首长还书写了挂在门口的横幅,参观很踊跃。
我们还通过骆风同志的关系在新华社和中央台宣传了《大江南北》。
以上这些都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但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困难还是不少的。我们当时还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地点、没有挂靠单位,找不到当会长的人选等。
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有2000多热情的老战士和他们的下一代,特别是有许多久经考验德高望重的老首长,他们分布在各个分会。如:张爱萍、张劲夫、万海峰、马苏政、王善甫、沙风、顾大椿、乐时鸣、唐炎等首长,他们都热情地参加了筹备会,这是别的地区所没有的。这些老首长很支持这个工作,给了大家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后来其中有些同志成为各个分会的会长。各个分会《大江南北》联络员,作为各分会筹备会的中坚力量,以后基本担任了各个分会的秘书长,还有许多热心的下一代年轻人也积极参加到筹备工作中。
大家群策群力,把以上的困难逐渐加以解决。我们以铁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办事业,活动经费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向总后、总政要一点;一方面争取有人资助一点。秦云同志资助了一万元,有的同志以多交会费支持我们,也有的从家里拿来了水壶、茶叶等东西。办画展时,丁兆甲同志免了我们的装裱钱。一师分会的马苏政同志资助了5000元,作为开大会的经费。赖小鹏同志找人资助了我们办公用品。
没有办公用房,由李超同志去交涉,警卫一师招待所借给了一间房子。开会时,只好四处打游击,到总工会老干部活动室或者张司令的干休所借用会议室。
挂靠问题最为复杂,当时紧缩时期,一般的群众团体社科院不批准,没有挂靠单位更不可能批准。但我们走了很多单位,大家因不了解新四军研究会是什么团体,都不敢贸然答应。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北师大历史系主任朱汉国同志,经他请示,郑副校长批准了我们挂靠在该校历史系,这个老大难问题总算是解决了。从此,我们开始与北师大有了密切的联系。在召开“统战工作研究会”时,北师大一位老教授王桧林在病中给我们来信说:“你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倍受鼓舞。
这里要特别提到刘延东同志,她当时还是统战部长,她是刘瑞龙同志的女儿,是新四军的下一代,她常来参加我们的会,也帮我们解决了一些困难。
关于会长问题几经波折,最后在筹备中一直支持我们工作的张铚秀同志自告奋勇当了第一届研究会的会长。
1997年10月8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三。在复兴路83号院原政治学院大礼堂,成立了大家渴望已久的北京新四军研究会。1000多名白发苍苍老战士欢聚一堂,老战士们相见分外亲切,场面十分令人感动!
9点开会,有的老同志8点钟就来了,有坐着轮椅来的,有一位残疾的老战士架着拐杖来的。1800个座位,座无虚席,坐不上位子的老同志就站着开会了。
主席台上就座的是开国将军叶飞、万海峰、张铚秀和马苏政、沙风等同志,会议在雄壮的新四军军歌声中开始,会议开得庄严而又热烈。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是许多同志无私奉献的结果,包括新四军老战士还有许多下一代,还有些和新四军不沾边的热爱新四军的同志。这些同志都是无私奉献,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他们出自于对新四军的热爱,是弘扬铁军精神的实际行动。鲁冰同志曾对我说:“我们是在做最后的奉献”,这是老战士发自肺腑之言。鲁冰同志身体力行,为了这个事业奉献了十几年,他在病重住院期间还来参加了一次会议,散会时是两位同志架着他下的楼梯。
这十几年我们各分会有很多老同志离我们而去了,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同志是为了我们神圣的事业积劳成疾。如:军部分会朱庭光同志是社科院的干部,是新四军皖南牺牲的军部宣传部长朱镜我的儿子。那年他为了写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文章写到深夜,突发癫痫,虽然抢救过来,最后落下后遗症,经常复发而去世。二师分会原秘书长龚振江同志,是位非常负责任的秘书长。他们分会编了一本每人有一张照片的书,他告诉我这个工作很累。据说,最后在一次干休所开会时头靠在桌上就走了。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就说我们的老会长张铚秀,他是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唯一的一个团长,他以90岁的高龄带领我们研究会,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其实他是有病在身的,可是他为研究会操心工作直至到最后。
我们这个群众团体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如何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老会长张铚秀经常循循善诱教育大家不要偏离方向,做生意的做法张会长是不赞成的!
今天,我们看到新的班子接班接得很好,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相信今后会做得更好。继承新四军的优良传统,把铁军精神发扬光大下去,也是我们老同志的共同愿望。
2010年3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年会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