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奇同志在这次调查中,不满足于一般地看材料、听汇报、搞座谈,而是在深入上下功夫,采取走村串户、约人谈话、田头聊天、临时检查、实地观察、走访老农、慰问病人等方式。他不辞辛劳地翻山越岭,一家家上门,揭开农民家的锅盖,品尝当作口粮的糠粑粑和野菜汤;拉开农民家的碗柜,发现油盐坛子只有盐没有油,苦涩地说:油盐坛子名不符实啊。他甚至蹲在农民家的屋檐下,拔开风干的人粪,查看农民吃的是什么,发现里面尽是树皮和草根等粗纤维,意识到农民吃饭成了大问题。
为了考察全民大炼钢铁造成的乱砍滥伐森林情况,少奇同志在夫人王光美的陪同下,步履艰难地攀登天华山,举起望远镜,瞭望四周,只见昔日树木参天的莽莽群山已是光山秃岭,成片稻田到处杂草丛生,令他忧心忡忡,心急如焚,满脸愁云。
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全貌
当少奇同志从汇报材料上看到,1960年天华大队1324亩稻田,产粮120万斤。如果这些数据属实,除了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保证社员的基本口粮供应绰绰有余。但他从不少社员得水肿病、小孩得干瘦病等现象中怀疑社员没饭吃,断定粮食产量有虚假因素。经多种途径调查核实,如他所料,天华大队当年实际粮食产量只有72万斤,为了当先进,虚报了48万斤,超产部分全部交给了国家,成了当年全县粮食贡献大户,大队干部“顾了脸皮”、“社员群众饿了肚皮”,人为的造成粮荒,致使天华这个有名的红旗大队成了典型的缺粮大户。总支书记彭梅秀心里明白,刘主席明察秋毫,继续弄虚作假瞒不过他老人家那双火眼金睛,天华大队红旗难保。为了维护各级领导的面子,为了阻止工作组的深入调查,她准备死守造假防线。国家主席“御驾亲征”,彭梅秀执迷不悟,反而在大庭广众下大喊大叫:“刘胡子不是来抓生产的,是来找岔子的。”自以为是地跟少奇同志闹情绪。
少奇同志面对“左”风盛行的村干部,没有苛责,而是通过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用有理有据的事实说服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办公共食堂的利弊。
下令解散大食堂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全国掀起了大办公共食堂的热潮,社会舆论大肆宣传“公共食堂是社会主义阵地”。“解散公共食堂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脚”。少奇同志带着食堂问题、粮食问题、住房问题、分配问题,在天华大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开始几天,因为有基层干部授意,群众不敢讲真话。
4月15日,少奇同志请来8名社员座谈,他说:“农民生活很苦,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对不起父老乡亲…”在老百姓面前,他毕恭毕敬地一次次道歉,一次次鞠躬,一遍遍代表中央承担责任。他和蔼可亲地给大家开香烟,见国家主席给社员开香烟,社员彭叔仪激动得双手颤抖,手中的香烟掉到了地上,少奇同志亲自帮他捡起来,又划燃火柴帮他点燃香烟,并和言细语地问他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彭叔仪这才模棱两可地说:“公共食堂好不好,我也说不清,我只晓得如今鸡婆不生蛋,猪婆不发草,人婆不养崽。”王光美听不懂南方话,问“什么叫‘发草’”。老彭解释说:“就是不发情,冒得崽养。”一句老实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会议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少奇同志又问:“有什么办法能够办好公共食堂?”社员杨运桂毫无保留地说:“要办好公共食堂,只有一个办法,要学‘张公百忍’。”少奇同志正式了解到了社员的真实想法,群众对于公共食堂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立即告诉大家:“公共食堂可以办,也可以不办。办得好就办,办不好就散。不办公共食堂还是社会主义”。
一位七十岁的老农说:“这一下上面睡醒了。”刘少奇接过话来:“这个上面是什么呀?从你们公社算起,到县委、到省委、到中央,都是‘上面’,过去都在睡觉,都不了解实际情况,现在是不是真的睡醒了呀?”
“不办公共食堂还是社会主义”。群众就盼着少奇同志这句话,有的生产队闻风而动,一个晚上就解散了公共食堂。为了避免在解散公共食堂过程中造成混乱,影响社员的生产生活,少奇同志4月22日下午在天华大队召开的工作组汇报会上指出:“解散食堂已经有风了,要加强领导,现在还是讲‘退’不讲‘散’”。少奇同志在会上肯定了长沙县长李满成汇报的蒿叶塘生产队解散公共食堂的六条保证:第一,不影响当前生产。第二,不妨碍集体经济。第三,不造成新的损失。第四,生产队的干部和党员在分伙的时候不自私自利,要公平合理。社员与社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互相之间占用的东西通过协商解决。第五,生产队长、事务长在食堂未分伙以前要负责管好生活、结清账目。第六,对困难户要妥善安置。少奇同志还指示供销部门迅速采购一批灶、煤、柴、油、锅、碗、刀、铲、水壶、筷子等农民急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按需发给社员另起炉灶。
少奇同志还就确定超产部分的粮食自留比例,与省委负责人进行商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就自留山、自留地的定权和发证工作,与长沙县政府负责人商量后,交他们办理,保证了解散食堂之后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
天华大队在全国农村率先解散了公共食堂,消息传开,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纷纷效仿,维持了两年多时间的农村公共食堂一轰而散,久违的炊烟,在山村农家袅袅升起,中国农村又呈现一派蓬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