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归来仅半月,我就收到了林老从郑州寄来的特快专递,沉甸甸的邮件中裹着林老精心创作的诗联和书法作品,还附加着几本诗词论著,当我小心翼翼地摊开林从龙先生寄来的作品,浑身热血沸腾。作为晚辈,我对林老的崇敬骤然升温,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之后,我更有幸与林老又在北京中华诗词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常德第五届诗人节、湖南省诗词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湖南省岳麓诗社韶山笔会相逢,我还受赵焱森会长的委托,专程到长沙火车站接送林老,陪同林老参观长沙城区、游览橘子洲头,在北京、长沙、韶山亲耳聆听林老诗词讲座,林老近几年每次回湖南,我都有幸参加了接待和陪同,这是我的荣幸,我十分珍惜每次与林老见面的机会,他老人家的言传身教使我难以忘怀。在我心中,林老是一盏明灯、是一道彩虹、是一颗巨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
林从龙先生2011年4月15日参观靖港镇陶承故居
林从龙先生2011年4月15日参加《古镇之春——湖湘百名诗人咏靖港》活动
林老1928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回龙铺乡溪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转业至河南郑州,一直在中原地区宣传文化战线工作。他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在部队和地方,历任多家报刊编辑、副主编、主编。离休后任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河南省诗词学会会长,河南省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中央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中华诗词学会和河南省文史研究馆专门在郑州市召开了林丛龙诗词研讨会并由政府资助出版论文专辑。
林老一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先后编著有《元好问和他的诗》、《林丛龙文集》、《崀山诗词注析》、《古今名联选评》、《林丛龙诗词选评》、《林丛龙楹联选评》、《诗苑寻芳》等30余册,系列教学磁带40盘,《当代诗词名家吟诵集锦》录像带一套。先后获得中国西南地区优秀图书成果奖,河南省优秀社科联成果奖,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金奖,“诗圣杯”诗词著作评比终身成就奖,世界汉诗协会终身成就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均对他的成就进行过专访并发表过他的诗文专稿,《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华诗词辞典》等收集他的辞条。
林老为诗教工作不遗余力、无私奉献,先后在北京、郑州、武汉、长沙等全国大中城市主持召开过十多次大型学术讨论会、诗词题咏会,先后应邀到清华大学、河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几十所院校和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地讲学,他创作的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旧体诗《七•七过卢沟桥》被诗界争相吟诵。烽火卢沟迹已陈,长桥风物焕然新。东邻未必妖氛净,忍拂残碑认弹痕!此作已入选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大学语文》,成为今人创作古体诗范例。
林老还是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和《中华诗词》创刊人之一,几十年呕心沥血、持之以恒、在诗词园地辛勤耕耘,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诗词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老对家乡情深意切,多次不辞辛劳回乡讲学,满怀深情地为宁乡县创建全国诗词之乡出谋划策,为家乡的诗词教育和普及尽心尽力。他的七律《回乡偶感》,抒发了他的满目苍桑之感,满纸辛酸之情,满腔报国之志,在诗界传为佳话。
弦歌旧地夕阳斜,霜叶仍如二月花。 万里风尘添雪鬓,四年魂梦绕星沙。 溪山犹辨儿时路,野菊难寻劫后家。 浊酒一杯酬父老,萍踪明日又天涯。
林老渊博的文史知识和高尚的文人品格在我心中定格了永恒的印象,他是湘人的骄傲,他是诗人的骄傲,他是国人的骄傲,我衷心祝愿他老人家生命之树常绿,艺术之花常红,我用一首小诗《听林丛龙教授讲课》寄托我的真诚敬意:
年近遐龄上讲台,思潮千古赖雄才。 楚辞汉赋如流水,阵阵欢声响起来。
作者: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湖南省岳麓诗社副社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