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油坊停产了,因为没了原料。在过去一直都是这样,等油料积攒多了才加工,一个月榨不上10天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油物资极度匮乏。张会业就打起了增加经济收入的主意。他首先让拖拉机从外地找活干,运费现金交易,本村的活不是急需一般不答复,因为本村干活不收费。这样一个月有七八百元的收入,他又向村干部提议买一台玉米加工机。那时加工100斤玉米,收费8毛钱,利润可观,村民加工玉米也方便。单是加工玉米的收入连拖拉机等一切费用也保住了。
副业的一切收入都由会计一人管理,会计程玉田,工作认真细致,账务准确清楚。规定任何人不准向会计借钱,大小开支都得经批准。副业有了钱,就向外地前来加工油的客户购买大豆花生原料,我记得最多的一次买了上千斤大豆。从此以后机器天天运转,几个月后所有的油缸里都装满了油。张会业到村里向书记反映,现在油坊里的油每人可分一斤,可通知各生产队领回去分给社员。书记很惊喜,立即做了安排,第二天将油分了下去。我记得生产队一位叫张俊成的说:“昨天我家分了6斤油,再不吃油,我的眼珠子就转不动了。”一句幽默的话道出了村民的渴望与欢欣。
油出得多了,干活的也累。如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张会业多是用思想教育的方法,每天干完活后,都是开个简短的会,表扬下力的人员。油坊的活既脏又累还热,当时我们每月发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开拖拉机的出发每人每天一元钱补助,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因此大家也很满意。
张会业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从不讲情面,对人也有热心肠。在青黄不接之际,他看到有个干活的满脸愁容,就问他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那人说,队里给了50斤统销粮,还没钱买。张会业说,这事好办,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了5元钱给他说:“今天上午你请半天假,到粮所把粮食买回来,说啥不能让家里断了顿。”那人感激地走了。以后我得知,凡是村里的人有了困难,找他借钱,他都答应,也从未向借钱的人讨要,还叮嘱家里人说:“人家有钱就会还,不还是家里困难,咱也不能要。同一个村的老少爷们们帮助也是应该的。”这样的领导得到了大家信任,所以才能自觉地任劳任怨干好自己的工作。
1972年5月,我外出干了兖矿工人。回想起那段时光,虽然干活累点,但心情愉快,因为遇到了一位正直无私,一心为民的领导。此后,我听村里人说,不但能分到油还能分到钱。张会业后来患病,便不再担任副业领导。从那以后,村民就得不到这样的实惠了。依靠集体分油分钱的事情,就成了人们回忆中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