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战役红军手迹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84年前,7位红军战士在重庆江津区与贵州习水县交界处的四面山山上疗伤。为感谢几位百姓的救命之恩,他们在离开时留下了一份900多字的手迹。这份手迹被专家定名为“土城战役红军手迹”,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2019年1月20日,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都江堰市7名铁杆红色会员结束对习水县土城古镇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和土城战役青杠坡战斗遗址的寻访后,驱车近100公里,赶到了位于习水县大坡乡飞鸽村。
飞鸽村地处习水县飞鸽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与国家级名胜风景区重庆江津四面山山水相连。这里山峦起伏、沟深谷幽、怪石嶙峋、泉水叮咚,到处飞瀑悬挂,林木叠翠,古树参天,林海茫茫,风景迷人。进入景区寨门可观云海日出、千年鸳鸯白果树、丹霞石板形成的独有的水上公路,不愧是“休闲避暑·养生·旅游的天堂”。
来到一条溪流的尽头,便是飞鸽村村民集中居住点。站在一座风雨桥上,对面简易木牌坊“贵州边贸市场”六个打字引入眼帘。旅游旺季,当地山民拿些当地的土特产(老腊肉、野生菌类、中药材类、蜂蜜、竹笋、手工糖等)来此交易,并且是物美价廉,到处都能看到山民好客、热情的脸庞。
在七旬看庙人杨大爷的向导下,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向目的地——红军疗伤院旧址行进。爬了十多分钟的山路后,大家来到了“红军手迹”中提到的红军养伤寺庙——贵州习水县九凤山金龙寺。
首次来飞鸽林区,给我的感觉好像九凤山应该是四面山的后山,而江津那边的前山才叫四面山。不过,在外界看来,贵州习水县、重庆江津区交界地带应该都叫四面山。
九凤山金龙寺始建于清代中期同治年间,曾经香火旺盛。“红军手迹”中提到,当年寺庙的周和尚“医术高强,会刀伤”,采用“内服中草药,外用丹药”的办法给红军战士治伤。金龙寺在“文革”期间被破坏过,大殿受损严重。如果不是因为这里曾经是7名红军伤员的养伤疗养处,肯定早就没有庙子的影子了。如今,金龙寺庙前空地长满荒草,好在杨大爷坚守数十年看管庙子,守护红军疗伤旧址。
进入大殿,我们看见迎面正中是李冰的塑像,上书“川主”二字,旁边还有一尊财神的塑像。杨大爷告诉我们说,这里经常有外地游客来参观红军疗养伤旧址,也有不少香客来烧香、磕头、跪拜。不知从何时起,当地给红军疗伤旧址取名叫“中国工农红军疗伤院”。
1935年初,春寒料峭的日子。7个受伤的红军在江津四面山镇林海村三组8号唐家住过两天,手迹是当年红军留给唐树田的。两天后,为了安全,唐树田、唐安华父子把受伤红军送到九凤山的庙子里。
唐文祥曾对前去采访的重庆记者匡丽娜说:“当年,爷爷和父亲都是晚上十一二点给红军送饭,有时是父亲一个去。那时父亲只有七八岁,背一个背篓,上面盖上草,下面放吃的,用杨条石照路,送了60来天”。
“红军手迹”一直藏在唐家老房子里,先后藏了3个地方。最初,“红军手迹”藏在穿斗房子的房梁上。后来,老房子被推倒修了土墙房,手迹便被藏在灶房的烟道中。再后来,两兄弟分家,就在旁边修了一座土墙房,“红军手迹”也随之被移到新土墙房的烟道中。直到2008年,已近耄耋之年的唐安华才将手迹拿出来,捐给三峡博物馆。
《重庆日报》曾报道说:“这份‘红军手迹’是土城战役的佐证,也是目前在重庆境内发现的有关土城战役的唯一原始资料”。
看管金龙寺的杨大爷说,江津、习水之间的四面山有一个地方叫石岩寨子,当地人都称之为“仙人岩”。这是一处悬崖边的天然藏身所,就是当年7位红军伤员疗伤最久的地方。岩嵌两头用丹霞条石砌成,厚度大约1米,关上门,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今还可以看到地基石、火坑、茅坑,以及岩壁上的滴水槽、石门洞等各种遗迹。那时,这个石岩上搭建有5个房间,生活硬件基本齐备。
当时救助红军是要冒杀头风险的。但四面山(包括习水和江津)的老百姓无条件地接受了这7位伤员,倾其所有,精心救治。“红军手迹”中一共提到四个老百姓的名字:唐树田、唐安华父子,周和尚,陶炳兴。陶炳兴开办纸厂,拿了10吊铜钱给红军作为生活费和治疗费用。
“红军手迹”讲述了7位红军战士在江津四面山养伤的一段经历。其末尾落款为:“地点:洪海唐树田父子家中。党小组全体同志通过。组长:廖永江。三五年四月五日晚。”
“红军手迹”里提到:唐树田父子精心照料红军伤员,每天换着给他们送米、送菜、送药;周和尚为伤员医治枪伤刀伤…… 如今,7位红军伤员初始驻地,也就是陶炳兴的家——大坡乡飞鸽村3—16号的老房子还在。
重庆市地方历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称,这份“红军手迹”是80多年前长征路上军民鱼水情最生动、最珍贵的文字记录。当年几位红军战士对老百姓的舍命救护、细心照料无以为报,特意写下这份手迹。这份手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初心与力量所在,那就是借东西要还,得人民情要偿。
多年以来,当地坊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红军长征“土城战役”后,著名将领陈赓、杨得志因负伤迷了路,经贵州习水县温水镇走到了四面山,他们得到了住在四面山大洪海的唐家父子的救助,一直在他们家养伤,直至病愈。
我们看到,在金龙寺的墙壁上,还书写着当地百姓的顺口溜:“陈杨将军三五来,牛鬼妖魔魂飞散”。
这段真实的故事,不仅改写了江津、习水交界地带四面山无红军活动的历史,同时还证明著名将领陈赓、杨得志也曾在四面山留下了足迹,书写了四面山人民淳朴、善良、仁爱的优良传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远离组织的情况下,红军伤员自动成立了党小组:7名战士有四个党员,成立了党小组,廖永江任组长。这表明,即使在当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哪怕只是临时组成的养伤集体,红军战士们也时刻不忘建立基层党组织,保持党组织的完整性和战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