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榕树
临江楼
“离开上杭县前,第三次到临江楼,恰是1976年的重阳节。连日以来,北京的捷报频传,整个山城都沸腾了。欢庆的游行队伍川流不息,男女老少倾城而出。从爆竹的脆响中,从礼花的纷飞中,从锣鼓的节奏中,从起伏似海涛的口号声中,从纵情欢笑而又热泪盈眶的人群中,从举国上下的一片欢腾中,宣告了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纪元!”这段的精彩的描述来自何为先生那篇著名的《临江楼记》,作为新时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临江楼因为何为先生的妙笔再次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临江楼坐落在上杭县城浮桥门东边,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革命小楼。它原是杭籍商人开设的“广福隆”货栈,经营油、盐、米、豆生意,后因设为酒楼,又面临汀江,故改名为“临江楼”。1929年重阳节前夕毛泽东同志从永定合溪来到上杭县城,就住在临江楼二楼东厢房。正值金菊盛开的深秋时节,临江楼庭院里菊花飘香,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他站在临江楼上,面对滔滔汀江,放眼寥廓江天,触景生情,于是千古名篇《采桑子•重阳》一词便在这黄花怒放、秋风劲吹的临江楼头构思而成。江岸浮桥门码头上有一棵百年老榕树,龙根攀石,枝繁叶茂,绿荫蔽日,犹如擎天华盖。老榕树下有一张石桌,数条石凳,景物幽静宜人,当年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经常在这里交谈闽西土地革命斗争形势,老榕树已成了历史的见证人。
有些房子老了就被人遗弃了,或者干脆拆掉重建。而有些房子越老越显得珍贵,越老越令人回味,临江楼就是这样的老房子。几十年过去,临江楼褪去了神话般的光环,政治话语已被历史的厚重所替代,而它的文学魅力也越发迷人而持久。临江楼之于文学是不朽的,因为有《采桑子•重阳》这样不朽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