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美军连长说,现在他们那边,最厉害的时候,有的人害怕到白天根本就不敢出来到前沿活动,甚至解手都不出地堡,用一个罐头盒一接扔出来。”高志平的话再一次把大伙都逗乐了。张桃方问道:“班长,我们现在该怎么打?”高志平道:“连长命令,现在每个阵地上都要选至少三名枪法好的狙击手,乘新换防的美国兵上来不熟悉情况,我们找机会给他一个教训。”“狙击手?”“对,狙击手!”在现代战争中,狙击手也许是战场上最令人恐惧的战士,他隐身在神秘的暗处,往往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最不可思议的地点,从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角度,仅仅以一粒子弹就让对手命归黄泉,然后神秘地消失。你无法搞清他身在何处,却时刻都能感觉到威胁的存在,稍有松懈,就会遭受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死亡只是生命的完结,而如果整日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那则是一种折磨,令人不寒而栗。战场上的狙击作战,所制造的就是这种气氛。有人说,狙击手是冷酷无情的隐身死神,有人说他们是创造奇迹的传奇英雄,准确地说,狙击手是一群最职业的军人,他们具有出色的技艺和异乎寻常的忍耐力。他们的任务总是危险而孤独,他们常常挺身于前,深入敌后,他们从不轻易浪费每一粒子弹,然而却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每当一个目标出现,他们的枪口便会闪过一道幽蓝的死光……然而,就在5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却有这样一群狙击手,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神秘莫测,他们当中很多只是刚刚踏入战场的新兵,他们甚至不曾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战术训练,但是,他们却经历了所有战争中一样的生死搏杀。50多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狙击大战,发展成为一场现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狙击作战行动,而且对整个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规模空前的狙击作战行动,被郑重收入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并拥有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冷枪冷炮活动”。狙击手说起朝鲜战场狙击战的起源,还是在阵地战的初期。1951年11月,皑皑白雪覆盖了朝鲜的山川大地。战场的硝烟也在料峭的寒风中渐渐消散,战局暂时归于平静。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队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了对峙。战线基本固定。双方的较量似乎在一段时间内转移到了板门店帐篷中的谈判桌上。但是,三八线并不是和平时期的边界线,而是百万大军对峙的前线。战场上的对话除了枪炮别无选择,而双方阵地犬牙交错的状况又使这种对话平添了许多奇异色彩。因此,阵地对峙中的枪炮声始终不绝于耳,大到数个山头、高地的争夺,小到单兵、单炮的较量。双方使出全身解数,力争控制战场的主动权,为停战谈判桌上的唇枪舌战提供坚实的后盾。美国投入朝鲜战场的总兵力已达数十万人,并且拥有绝对的装备优势。所以阵地对峙一开始,习惯了运动作战的志愿军就处处被动。美军方面大炮、坦克整日滥轰不止,平均每天向志愿军重点阵地发射炮弹2000余发,而且在密集火力掩护下,不断地向双方中间地带扩展阵地,把警戒阵地甚至修到了志愿军阵地的鼻子下面。志愿军阵地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随时都会召来美军铺天盖地的火力轰击。此时此刻,志愿军的阵地基本上还是野战工事,没有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阵地上防御设施简陋,难以抵御美军密集炮火的轰击。加上火炮落后,数量有限,又缺乏制空权,根本无法与优势装备的美军进行火力对抗,朝鲜前线白天的控制权基本上把握在美军手中。美军车辆、人员在志愿军视野当中,肆无忌惮地频繁活动。太阳一升空,无法忍受枯燥乏味阵地生活的美国大兵更是把阵地变成了舞场、酒吧和海滨浴场,性情温和者躺在地上晒太阳,生性好动者聚成一堆喝酒、摔跤、洗澡。志愿军官兵义愤填膺,忍无可忍。可火力对火力绝不是志愿军的强项,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美军阵地上的目标明显,但只要志愿军官兵一开火,马上就会招致美军疯狂的火力报复,不但达不到削弱美军力量的目的,反而增加了自身的伤亡。当美军纵深炮火和飞机进行轰炸时,美国大兵个个得意忘形,站在阵地上对着志愿军阵地手舞足蹈,乱喊乱叫,甚至扯开裤子撒尿。志愿军官兵当然不能容忍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拼实力、拼消耗,不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战术风格。况且美军的炮弹敞开供应,可以胡打、乱打、猛打,而志愿军不可能也绝不能与美军打火力战,必须在战术手段上下功夫,这就迫使志愿军官兵在“巧打”二字上大做文章,提出了“变死阵地为活阵地”的口号。交战双方阵地平均距离400到500米,最近处仅仅有100多米。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志愿军战士对此作了最形象的描述:“对面阵地上的美国佬,眼睛是黄的还是蓝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这样的距离,已经进入了各种轻武器的射程,狙击战术由此应运而生。在今天的战争当中,对于一个职业的狙击手而言,他的狙击行动必须要有专用狙击武器——狙击步枪。在现代兵器家族当中,狙击步枪因其极高的射击精度,被人称作“一枪夺命”的武器。与普通步枪相比,狙击步枪的枪管要长出许多,除此之外,外观上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枪身上安装有望远作用的光学瞄准镜,用以精准的射杀远距离目标。通过望远瞄准镜,狙击手可以清晰地看到射杀目标活生生的表情。作为一名狙击手,他所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在最恰当的时候扣动扳机。他必须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手中弹倒下的惨状,随时准备着补上第二粒子弹。一个出色的狙击手,往往会成为战场上扭转乾坤的无敌英雄,而他们手中的武器,也随之成为极具传奇色彩的神兵利器。然而在解放初期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成型的军事工业,志愿军的轻武器装备可谓五花八门,而且多是在战争中从敌人手中夺来的,很多战士手中甚至还没有枪。至于那种装备有先进瞄准设备的狙击步枪,对志愿军而言更是闻所未闻。但是,志愿军就是凭借着那一支支在今天的军事爱好者眼中已经视同烧火棍的武器,在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创造出一个神话——狙击手的神话。待机究竟是哪支部队、哪位英雄首开狙击作战的纪录,已经无从考证。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在最初的狙击作战中,驻守朝鲜前线中段金化地区的志愿军第26军部队战果最为显著。1952年年初,该军第230团组织全团特等射手,在与敌军阵地接壤的前沿阵地,各种轻武器交替使用,开展“打活靶”竞赛,以29发子弹毙伤敌军14人,令对面阵地上的敌军魂飞胆破,几天之内没有一个人敢在阵地上露面。志愿军总部立即推广了该团的经验,并于1952年1月29日向全军发出指示:“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狙击)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我们坚决反对认为步枪在近代战争中已是落伍兵器的说法。”由此开始,志愿军的狙击运动开始在前线各军展开。这种零敲碎打的狙击战术,初看杀伤力不是很大,但是架不住天天如此。一天两三个,日积月累,战果就相当可观了。就在三八线绵延200多公里的战线上,活跃着成千上万个志愿军的狙击手。他们潜伏在任何可以藏身的地方,等待着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机遇,随时猎杀任何暴露目标的对手。看似平静的山野,每一刻都有可能爆发出突如其来的杀机。第15军守备的五圣山地区狙击活动颇见成效。第45师第135团守备的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9个月冷枪歼敌达3558人,而同时期的第15军仅伤亡35人。要知道,一次大型军事演习也可能要伤亡三五十个人。以至于后来的联合国军官兵,给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起了个名字——狙击兵岭。这是一篇刊登在1952年9月3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报道,标题为《朝鲜前线上的冷枪杀敌运动》,节选如下:去年夏季以来,我军的防线更加稳固了。敌人虽然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重点攻势和无数次小规模攻击,但始终未能突破我军防线。在这条横贯朝鲜半岛的二百多公里长的战线上,敌我阵地之间相距仅数十公尺至千余公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