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今天,传媒茶话会从《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以及媒体公开报道中梳理出江泽民与媒体的小故事,深切缅怀江泽民同志。
故事一:记者拍照不慎摔倒,江泽民托人转达慰问
1992年1月15日至18日,江泽民来到上海考察,时任《解放日报》记者的张蔚飞被指派为上海唯一的一名摄影记者,跟随江泽民工作。
1月18日下午5时,在西郊宾馆与上海金融界人士座谈一结束,江泽民就立即赶往展览中心会见厅,出席与上海的党政军主要负责干部和各界人士的见面活动。
按照那天的计划,江泽民到达后,先和大家合个影,然后向大家讲话。但他走进会场后,看到了坐在前排的那些离退休老干部,就热情地走到他们面前一一握手问候。张蔚飞始终站在江泽民前面2米左右的地方,尽情而从容地将他与老同志叙旧拜年的场面一一摄入镜头。
“本来,我站在江总书记的前面,但当江总书记转过身向后排拱手致意时,我反而站在了江总书记的后面,于是,我也立即转身,想斜穿到江总书记的侧前方那个最佳位置去拍摄。”张蔚飞回忆,也不知是因为刚打过蜡的地板太滑了,还是自己转身时的动作太猛了,就在转身的一刹那,只觉得脚下一个趔趄,接着就听得“嘭”的一声响,他重重地摔在了地板上。
“我脑子一下子蒙了,心想,不好,这个镜头要错过了,于是我也顾不得疼痛,又立即从地板上跃了起来,再次追了上去。但这时,江总书记已走向会场中间的话筒——好镜头就这么错过了。”
(这是张蔚飞在摔倒的一瞬间按下的快门)
5点45分,会见结束了,江泽民回寓所收拾行装要上飞机了。张蔚飞则垂头丧气地回了报社。一路上,张蔚飞为这不慎摔的一跤恨恨不已,胳膊肘处的疼痛反而感觉不到了。因为这一跤,让张蔚飞失去了一个弥足珍贵的镜头。要知道,对一名摄影记者来说,他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把那些稍纵即逝,却最能真实反映历史的生动瞬间记录下来。
记得1989年8月5日,张蔚飞拍下了江泽民回上海时,在上钢一厂转炉车间门口即兴指挥工人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生动场面——《心声在这里共鸣》,1991年获得“在党旗下”摄影比赛的金牌奖。
“而这次却失之交臂,而且这一跤还影响了当时现场气氛,想想真窝囊。”因此,张蔚飞回报社后就没有向领导和同仁们谈起过摔跤的事。
1月20日,上海市委王力平秘书长写信,转达了江泽民对张蔚飞的慰问,信是这样写的:“瑞金、锡满同志并蔚飞同志:18日傍晚在去机场的路上,泽民同志嘱:慰问那位跌倒的记者,并请组织上予以关心。(我向泽民同志简要汇报了蔚飞同志的情况)谨此并致敬礼!王力平1月20日。”
当我从丁锡满总编手里取过王秘书长的信时,我的心被震动了,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江总书记对我的关怀,也是对《解放日报》的关怀,更是对新闻记者的关怀。”张蔚飞讲道。
附:张蔚飞镜头里的江泽民同志
(1986年时的江泽民同志与伊丽莎白女王都那么意气风发,可惜都在今年作古了。)
故事二:担任上海市市长第一个正式举动是打破常规,召开记者招待会
1985年夏天,59岁的江泽民同志出任上海市市长。
据说,当时“尽管观察家和一些官员没有低估他的能力,但很少人相信他能取得成功”。
59岁的江泽民并未灰心丧气,立即着手作出自己的成绩。他担任市长的第一个正式举动就打破常规,没有发表讲话而是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江泽民泰然自若,充满自信,邀请众多记者提问。此前一天,他曾告诉上海媒体,城市发展将以三大支柱为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与扩大出口,以及加强科技与培训。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花了12天半的时间来听取汇报,并到很多地方实地考察。多年来问题堆积如山。我们只能逐个地加以解决。我们应该少说多干。”
故事三:面对媒体批评,他直言自己工作风格有缺点
1987年江泽民主政上海期间,《解放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江泽民市长亲自关心漏水事件》的文章,叙述了江泽民亲自下令修复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条常年破裂的水管,并进行了赞美。
几周后,一家全国性报纸发表了一篇名为《“事必躬亲”的另一面》的文章,批评了这种事无巨细的工作方式。文章说道,“领导人应该处理具有广泛意义的更大问题,而不是亲自处理任何细小的问题。”
在政府扩大会议上,对于这篇报道,江泽民反驳道,“这位记者没有了解真实情况就发表公开批评,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他肯定是个(天真的)书生!”,并要求在场的总编辑把他的批评转达给记者。
第二天,记者把自己写的道歉信送到了市长办公室。
“当我听说市长的批评的时候,我变得很紧张,”这位记者回忆说,“我仍然认为我的文章是篇好报道,但这已无关紧要,我触犯了市长——这可不是件小事。我能继续在上海写作吗?我能继续做记者吗?”
随后,江泽民回了一封3页的亲笔信,信里他总体上同意记者的担忧和主要观点,理解他批评的本意。尽管他不同意记者的说法,但他希望记者“不要在意”,并直言知道自己的工作风格有缺点,有时候态度过于生硬,有时过于严厉,也时常用嘲讽的口气说话。
故事四:“我站起来,离你们更近些,让你们照得更清楚”
1998年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江泽民按预定安排参加香港代表团的审议。一进人民大会堂香港厅,面对就是早已等候多时的数十位内地和香港记者以及他们肩扛手提的摄像机、照相机。挤在前面、占记者人数绝大多数的香港记者更是不停地大声向江泽民问候、提问。
满面笑容的江泽民停下脚步,向记者们挥手致意:“你们好!”
在与香港代表合影留念之后,江泽民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在主持审议的吴康民团长宣布会议正式开始后,工作人员请记者们离场。
望着端坐的江泽民,记者们迟迟不肯退场,希望多“抓”一点新闻。
见此情景,江泽民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向记者区。他边走边说:“这样吧,我站起来,离你们更近些,让你们照得更清楚……”
江泽民一直走到记者们面前。顿时,摄影记者的灯光再次闪烁起来,文字记者们则大声地向他们眼前的江泽民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江主席,您对香港的形势怎么评价?”“您什么时候再去香港?”“江主席,香港厅漂亮不漂亮?”
江泽民微笑着让记者们照相,还不时简明地回答着记者们的问题:“香港的形势很好,我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几分钟过去了,记者们仍然意犹未尽。记者群中传出一声嗓门很大的请求:“江主席,能不能请您到香港厅门口的屏风前照相?”
江泽民被香港记者的热情感染。他一挥手:“好,走。”同时,邀请一些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留影。
故事五:重视舆论监督,决不允许官员为非作歹
1998年4月3日,江泽民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在补碘的名义下》,报道反映了山东省400名小学生服用了劣质碘钙片中毒的事件,当被告知是因当地防疫站的副站长为牟取私利而出售了这些劣质药片,他当即给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打电话说:“决不能允许这些被金钱和物质利益冲昏头脑的官员为非作歹,对这些罪犯必须严惩不贷。”
4月4日中午,江泽民又亲自打电话给吴官正,进一步询问了这一事件,江泽民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对人民高度负责,要把讲政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要十分关心,不能一切向钱看,不要为了钱什么都干。对那些见利忘义的不法分子要依法惩处。当江泽民了解到,经过抢救,小学生们都已恢复健康,重新返回课堂,有关人员和不法分子正受到处理时,对山东省委、省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这一事件表示肯定。
除了要依法处理之外,江泽民还努力确保这类事件不再重演。这个故事确反映出媒体开始发挥监督的作用。
故事六:接受华莱士采访,“不限时间,不限问题,让他尽管问”
2000年8月15日,江泽民接受了美国知名记者华莱士的访问。采访之前,江泽民曾承诺: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华莱士在访问中依旧尖锐,但报道最后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突破”,也被当成中国外宣的“成功案例”。
鲜有人知的是在3小时57分钟、88个回合的采访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第一盘录像带录满了,时任国新办三局局长任一农曾向江泽民转达了场外的担心。
但随后,江泽民回答:“他们受不了了?人家是我们请来的。我们答应了‘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就应该遵守承诺。让他尽管问。”
不久后,江泽民和克林顿一起在联合国千年峰会,在各国元首共进午餐前,克林顿略带玩笑地向江泽民致意:“华莱士对我们都很刻薄,但你却让他像孩子一样满足地呜呜叫。”千年峰会后,CNN在一则报道中,提到了以上这个细节,从美国媒体和克林顿的角度肯定了江泽民在被华莱士专访中的表现。
故事七:身体力行,为中国官员接触媒体做出表率
2001年8月初,江泽民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其中包括著名的外事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和《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艾里克·艾克荷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