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宿迁市泗洪县的江上青同志墓
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仆后继,奋勇向前,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其间有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的一页。江上青烈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一、积极投身革命 融入时代洪流
江上青,原名江世侯,1911年4月10日出生在江都仙女镇上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江石溪是一位具有民主开明思想的进步人士,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长兄江世俊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江上青从青少年起,就在父兄和革命亲友的影响和熏陶下,逐步养成了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进步思想。
江上青1927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艺大期间,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学生会,多次发动同学上街游行示威,编写、散发革命传单。并在郁达夫、蒋光慈等左联作家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诗歌,表达积极参加革命、彻底推翻旧世界的决心。他在《十月底旗帜》里写道:
我们纪念它 ——十月底旗帜! 我们底旗帜是红的, 它是火,它向太阳, 它象征我们底血, 它散出来的是馥郁的馨香。 这刀和斧的旗帜, 用我们自己的意志, 将它高高地举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再次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在此期间,面对步步进逼的日寇铁蹄,以及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
我们要撕破喉管, 喊出我们底惨痛的, 被血腥涂满了的, 冰雪威逼着残酷的生活; …… 为什么替我们底力量担心? 悠长的午夜终要走向黎明。 地球底边缘涌起了太阳, 它奔来欢迎我们的渴望; 有一天全世界受难的朋友, 沐浴那温热的阳光! 脱去镣铐,回复“人”底面貌, 用太阳底火融化冰雪, 地心底热流洗清了血腥; 冰雪和血腥消灭, 时代才能顺着轨道前行……
诗中,江上青充分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战斗的呼唤,喊出了上世纪30年代所有先进分子的心声。同时,江上青办刊物、办教育,利用一切阵地,宣传革命思想和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唤醒民众团结起来,推翻三座大山。
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大片国土不断沦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时,满怀一腔热血和抗敌激情的江上青自觉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积极配合郭沫若、夏衍组织的“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在扬州组织“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自备川资,于1937年11月22日溯江而上,奔赴延安。
他们一行10余人沿途写标语,做宣传画,排演《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鼓动抗日救亡的街头剧。“流动宣传团”走到安徽和县时,发生了日本侵略军大肆屠杀南京人民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江上青闻听事件经过后,义愤填膺,立即在民众文化馆前组织演讲,控诉日寇罪恶,激起当地民众极大的抗日热情。
1938年8月,他们接受中共长江局的指示,宣传团成员被分配到十一集团军做政治宣传工作。其时江上青同志的党员关系,经中共长江局接转到了中共安徽省工委。
二、肩负特殊使命 奔赴皖东北第一线
1938年冬,江上青受中共安徽省工委的安排,被任命为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书记派往皖东北。
当时,受戴笠信任却受新桂系排挤的六安县长盛子瑾被国民党安徽省当局明升暗降,委派到地处边远敌后的皖东北担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盛子瑾为了在皖东北站住脚跟,他请求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选派一批人员随他前往。
时任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的张劲夫,其公开身份是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总干事,他根据毛泽东关于“江北的洪泽湖地带,……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的指示,决定借此机会将江上青、赵敏、周邨、谢景鸿、吕振球、李艺(兰生)、王毓贞(王韶)等7名党员组成秘密的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简称“特支”),由江上青任特支书记,赵敏任组织委员,周邨任宣传委员,随盛子瑾前往皖东北。“特支”赴皖东北的任务主要是:团结盛子瑾,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员,统一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培训抗日骨干;组建抗日武装,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皖东北泛指安徽省东北部,与江苏省交界,后发展为苏皖边区一部分。其境内的洪泽湖湖面广阔,芦苇茂密,水产丰富,另有白马湖、沱湖、天井湖、女山湖、成子湖、陡湖和浍河、沱河、淝河、濉河、汴河、三河等水系,还有淮河、运河为屏障,并紧挨陇海、津浦两条铁路,与徐州、蚌埠、南京等城市相距也不太远。
皖东北区域不但河流纵横交错,水运方便,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皖东北开展游击战,并建立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既可以牵制扰乱陇海、津浦路及水运的淮河、运河等敌人的主要交通线,又可以直接威胁徐州、蚌埠之敌,更可以作为更好更有力地打击敌人的重要阵地;其中心区域(今江苏宿迁泗洪区域),紧挨洪泽湖,盛产小麦、水稻和杂粮,物产丰富,素有“洪泽湖日出斗金”之称,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既不怕日伪经济封锁,又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皖东北的民众素来强悍,勇于抗争,特别是沦陷以后,日军烧杀淫掠肆虐,国民党、汉奸维持会苛捐杂税繁重,地主盘剥,土匪抢夺,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共产党来领导他们开展抗日斗争,剿匪除霸。
怎样完成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一光荣、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摆在了以江上青为书记的中共皖东北特支的面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938年11月,江上青率皖东北特支及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简称“皖动八团”)30多名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随盛子瑾及其100多人的自卫队从六安出发,江上青沿途多次发表热情洋溢的抗日演讲,“皖动八团”也积极开展宣传鼓动工作,动员民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洪流。11月19日,江上青等一行到达郑集(今泗洪县上塘镇郑集)。
江上青到皖东北后,和他的特支、特委的同志们,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团结一心,千方百计为履行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一特殊使命,从基础工作做起,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三、缜密做好统战工作 促成“办事处”顺利建立
当时的皖东北形势:第一,日军气势汹汹,不断侵犯泗县及周边地区;第二,泗县县长黎纯一、灵璧县长许志远等国民党新桂系势力心怀鬼胎,根本不听调遣;第三,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和国民党江苏省第七行政区专员王光夏一直虎视眈眈,想把皖东北收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盛子瑾的嫡系武装第4支队陈大瑶、第5支队杨子文却人枪有限。
在这样的形势下,盛子瑾虽然很想在皖东北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做出一番事业,但对于如何做,心中却很彷徨。江上青利用担任行政专员公署秘书并兼任“6抗”、“5游”政治部主任的公开合法身份,洞察盛子瑾的窘境和矛盾心理,在积极缜密开展统战工作的基础上,建议盛子瑾主动联系我党我军合作抗日。
当时,在皖东北周边地区,淮南有新四军5支队罗炳辉部,津浦路西有新四军6支队彭雪枫部,北有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的胡炳云、孙象涵部及山东军区钟辉的南进支队、李浩然的先遣支队等。在江上青的劝说下,盛子瑾终于同意主动派人找八路军、新四军联系,并亲自写信给新四军6支队司令员彭雪枫,请求合作,一致抗日。
1939年3、4月间,江上青派特支成员吕振球前往河南把盛子瑾的亲笔信送给彭雪枫,并由吕振球汇报了皖东北党组织与盛子瑾建立统一战线、开展斗争的情况。稍后,彭雪枫即委派张爱萍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部代表和八路军高级参谋的身份,刘玉柱以新四军6支队政治部秘书的身份前往皖东北。
7月10日,张爱萍、刘玉柱到双沟罗岗专署所在地,会见了江上青后,由江上青带领,会见了盛子瑾。通过会谈,双方达成协议:联合抗日,反对汉奸,共同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划宿县、灵璧和泗县二区,由八路军、新四军负责掩护,并执行当地的行政;盛子瑾专署每月供给八路军、新四军一万元活动经费(不够再筹);划泗宿公路以南及洪泽湖边为八路军、新四军活动区,保护政府(指盛子瑾政权)行使职权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开放民运工作;八路军、新四军在皖东北设立办事处,与专署经常保持联系。根据这一协议,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很快在张塘(今泗洪县孙园镇张塘)正式成立。
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张塘)办事处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促使皖东北出现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战的良好局面。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作为我党我军在皖东北开展工作的公开联络机关,使得我党我军在皖东北的活动合法化,不但促使中共苏皖区党委从邳南地区移驻到张塘,还为后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6支队东进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由于“罗岗会谈”的圆满成功,八路军胡炳云大队也由宿北、灵北南下到泗北、泗南一带,不断打击敌伪匪霸,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
江上青是在隐蔽战线上为党工作的,他始终牢记特支的使命,积极向盛子瑾开展统战工作,亲自谋划并直接参与“罗岗会谈”,使会谈顺利成功达成协议,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使得皖东北地区全面向我党我军开放,使我党我军在皖东北有了不断发展壮大的立足之地。江上青虽然没有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但他所做的工作却起到了千军万马难以起到的作用。
四、统一党的领导 致力党建工作
皖东北地区早就有我党的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江苏省委上海地下党陆续派遣朱伯庸、戴季亢、刘沛霖及王冠群(女)、吴为真(女)等同志到泗县开展抗日工作。江上青率皖东北特支到达泗县后,即和朱伯庸等先期到达的同志取得联系,统一了皖东北地区的党组织。
当时,由于形势的需要,皖东北特支划归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为了更好地与上级党组织联系工作,1939年初,江上青两次派朱伯庸到鲁南向中共山东分局汇报工作。中共山东分局于1939年2月底派杨纯以特派员身份,秘密到达皖东北专署所在地——管镇洽谈,同年4月在张塘正式建立了皖东北特委,杨纯担任书记,江上青担任特委委员。为便于杨纯开展工作,江上青推荐杨纯(化名陈光薇)担任了政治部民运科长。
皖东北特委建立后,进一步统一了从大别山、山东、豫皖苏、延安等地派来的党员。与此同时,山东分局根据江上青委派朱伯庸所汇报的情况,向党中央报告了苏皖边区的工作,提出以洪泽湖为中心,建立中共苏皖区党委的动议。4月24日,中共中央便明确作出关于建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五条指示。根据这一指示,1939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在邳睢铜地区成立了中共苏皖区党委,8月进入皖东北张塘重组,金明担任书记。中共苏皖区党委的成立,标志着在江上青的努力之下,终于统一了皖东北地区党的领导。
江上青为了将来根据地建设的需要,还积极发展党员。首先,在皖东北军政干校培训的两批学员中发展党员并建立了党支部;其次,在青年干部和保甲长训练班里秘密发展一批党员,使他们成为我党在地方基层政权中的骨干;再次,在我党领导的“六抗”三支队中发展党员,并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另外,在皖动八团、抗日剧团、抗演六队等文艺团体中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
同时,江上青很注重抓基层政权建设。泗县五区、六区紧挨洪泽湖,战略地位特别重要,1939年2月他征得盛子瑾同意,把五区、六区合并成立洪泽湖特区,派遣皖东北特支组织委员赵敏任特区区长。接着,又安排地下党员吕振球为一区区长,地下党员石青为二区区长。不久,在三区、四区也陆续安排了地下党员担任区长。
五、牢牢抓住枪杆子 组建抗日武装
当时皖东北的日、伪、顽、匪武装势力非常猖獗,他们各踞一方。其中有日军驻徐州的华北派遣军第21师团,驻蚌埠的中华派遣军第13旅团。不但津浦、陇海沿线驻扎大批日军,一些县城也有日军驻防,并在大、小集镇建有汉奸维持会。
国民党顽固派方面,有泗县县长黎纯一的常备队千余人枪,灵璧县长许志远的千余人枪,盱眙县长秦庆霖、五河县长金燮三也都有近千人枪。至于伪军汉奸,除灵璧县维持会长雷杰三是个汉奸有千余人枪,投靠日军的大地主张海生也有几百人枪,另有一些地主汉奸如王铸九、柏逸荪等都有百人以上武装力量。还有土匪势力如盘踞在洪泽湖的陈佩华有20条大船,300多人枪,高铸九有10多条大船,100余人枪,等等。
盛子瑾虽被委任为第五战区第五游击纵队司令、第六专员公署抗敌武装司令部司令,但实力很小,一些桂系的武装力量名义上归他领导,实际上不但不听指挥而且是他的掣肘。盛子瑾如果不迅速扩充武装力量,不但在皖东北站不住脚跟,当不了专员和司令,就连性命都很难保全。他到皖东北后急于扩充自己的势力,江上青等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借盛子瑾的旗号,积极组建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通过我地下党员的活动,江上青把在宿县东部一带活动由我秘密党员赵汇川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四、五百人枪编为“六抗”武装司令部第三支队,把在固镇、五河一带活动由我秘密党员徐崇富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四百左右人枪编为“六抗”武装司令部特务支队;调任地下党员石青担任泗县二区区长把区、乡武装四、五百人编为“五游”农民三支队,吴亚民的农民二支队,还有卢新民的淮河支队。这几个支队二千余人枪成为我党在皖东北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这一批武装力量不久即直接编入我新四军,成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乃至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武装力量,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根据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大力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县有武装大队,区有武装中队,乡有武装小队。这批武装力量,不仅对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打击日、伪、顽、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还为后来动员抗日参军入伍,培训了大批后备力量。
六、办报纸唤醒民众 办干校培训骨干
为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1939年1月,江上青以专员公署名义在管镇创办《皖东北日报》,委任地下党员贺汝仪为报社社长,使《皖东北日报》成为在皖东北特支领导下的抗日喉舌。该报不仅刊载了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光辉著作,同时刊登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文章和我军民在抗日前线夺取胜利的消息等。江上青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仍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评论等。在江上青的谋划下,皖东北宣传阵地一直牢牢掌控在皖东北特支和稍后的特委手里。
1938年底,江上青积极鼓动、劝导盛子瑾以专署名义创办了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盛子瑾任校长,江上青任副校长。干校设在管镇东北、洪泽湖畔的黄庄。干校开办后,先后招收两期学员,共有600余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定远、嘉山、凤阳、五河、泗县和苏北等地。学员经常在管镇街头开展演讲活动,或以其他形式宣传抗日。为办好干校,江上青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编写政治教材。给学员讲课、作报告,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有感召力,深受学员们的欢迎。这些学员结业后分配到各个抗日岗位上,成为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专署设在管镇期间,江上青不仅经常奔走在黄庄抗日军政干校和《皖东北日报》社,还深入街道、农村,广泛联系群众,鼓励大家投入抗战。管镇街大圣寺门前一度每天都有朝会,江上青经常抽出时间到朝会上演讲,号召人们团结一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江上青还鼓励一些进步青年到各地去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9年夏,汪道涵即率领一个战地服务团在皖东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另外,“皖动八团”和“抗演六队”也经常深入到民众中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他们采取唱歌演剧、书写标语、集会报告等形式,向各阶层人民宣讲党中央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一时间,皖东北地区,不管乡镇,还是村庄,到处都可以听到抗日救国的歌声,到处都可以看见“收复失地,还我山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抗日”的标语,很多地方陆续组建了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抗日群众组织。
七、团结一切爱国力量 全民一致抗日
江上青在工作中非常注意团结当地的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江上青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和老学究接触时,可以谈《礼记》、谈《檀弓》、谈《易经》,和军人接触时,可以谈《孙子兵法》,和革命同志接触时,更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启迪诱导,使人信心倍增。
管镇王小庄王赞虞是一位很有才能的热心抗日的青年,江上青就主动邀请他参加抗日工作,并委任他为五河县三区区长。王赞虞工作很有成绩,在一次遭遇日伪袭击时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而英勇牺牲。双沟东陈店村的陈荫南是地方名流,开明绅士,江上青多次登门请他参加抗日工作。后来,陈荫南一直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在皖东北地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半城镇祖树屏是当地有名的士绅,江上青登门请他出任“五游”保安武装司令部副司令,使半城一带很快成为皖东北最稳定的地区。泗县开明绅士吴静轩被动员担任了第六行政专署财政处长。民主进步人士苌宗商、刘伦才等人都被动员参加到抗日工作中来。宿县开明绅士陈粹吾被邀请担任了专署机要秘书,后任副专员。
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委派王尔宜为泗县县长,王尔宜到泗县后受到盛子瑾的排挤,两人矛盾很大,江上青从中做了大量调解工作,和王尔宜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劝王尔宜以抗日大局为重,送给王尔宜一件驼绒袍子,和王尔宜建立了深厚友谊,并写了一首《如梦令》词劝慰王尔宜:
羡煞王郎年少, 镇日风尘催老。 天冷客窗寒, 翻作相思情调。 天晓,天晓, 莫被虚名误了。
王尔宜很受感动,终于使得盛、王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
八、血染淮北大地 功盖苏皖边区
1939年7、8月份,我八路军进入皖东北公开活动以后,安徽新桂系当局抓住盛子瑾的“把柄”向蒋介石告了“御状”,国民党中央又不断指责他和共产党合作抗日的“错误”,致使盛子瑾和新桂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与此同时,新桂系反共顽固分子灵璧县长许志远也乘机不断与盛子瑾制造摩擦,皖东北团结抗日的局面岌岌可危。
为了维护和进一步促进皖东北的团结抗战局面,张爱萍以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张塘)办事处处长的身份建议盛子瑾与许志远进行一次会谈,以解开双方之间的矛盾。江上青积极参与斡旋。双方终于同意于1939年7月29日在灵北张大路我八路军驻地举行会谈。
江上青直接参加了谈判。谈判表面上取得了预想的结果。谈判结束后,盛子瑾和江上青带着特务连沿濉河堤返回青阳时,走到泗县小湾村头,突然从树林里传来一阵枪声。盛子瑾一听到枪响,赶快下马躲进岸边树丛中。而江上青带领一个班正在前头开路,不幸遭枪击牺牲。同时遇难的还有朱伯庸等。其实,这个“小湾事件”是许志远幕后一手策划的,他就是想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打死盛子瑾、江上青等,让团结抗日的皖东北成为新桂系掌控的天下。
江上青牺牲后,他的遗体被敌人推入濉河中。其时,正是洪水期,遗体顺水漂流数十里,到了青阳地区才被打捞上来。江上青的牺牲,是我党开辟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中的重大损失。噩耗传来,皖东北各界人士怀着巨大悲痛,分别在青阳、崔集(今均属泗洪县)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抗演六队还为江上青谱写了《挽歌》在追悼大会上演唱:
秋风里,殒落一颗大星,殒落一颗大星。 你去了, 带着音响,划过长空。 在封建余孽手里,溅了你的热血, 让几十里的弱流,亲吻你的尸身。 无限的哀痛,刻上我们的灵魂。 死者啊, 你是生花妙笔的江淹, 你是朗朗照人的玉山, 你是铁腕斗胆的股肱, 打开皖东北的今天。 死者啊, 愿你手持巨灯, 照着我们前行, 抹干泉涌的眼泪, 掀起倒海的飓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江上青抪下的革命火种,不久即在淮北大地上熊熊燃起。
江上青牺牲后,盛子瑾在新桂系控制的国民党安徽省当局的压力之下,终于不顾与我党我军建立的合作抗日事业,于次年初逃离皖东北。盛子瑾逃走后,赵汇川的三支队、徐崇富的特务支队、石青的农民三支队、卢新民的淮河支队等全部编入新四军,第六行政专员公署被改建为苏皖边区专员公署,皖东北地区完全被我党我军所掌控,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即公开建立。这块根据地后来成为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区(泗洪),是全国19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江上青和他的特支、特委整个团队,在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灵活机动运用了这三大法宝,各项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上青促成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张塘)办事处的建立、组建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为建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政治、军事基础;统一皖东北党的组织领导,发展党员、培训骨干,为建立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组织领导基础;办报纸、办干校、利用抗演六队等剧团宣传抗日,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群众组织,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江上青所想、所言、所行,处处以抗日大局为重,时时不忘履行特殊使命,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这一目标,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使皖东北地区很快变为到处涌现革命洪流的一块抗日热土,呈现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
九、丰功伟长存美德 万世流芳
江上青烈士遗体原安葬在崔集(今泗洪县孙园镇崔集),1982年迁葬在泗洪县革命烈士陵园,泗洪县委、县政府先后为他修墓、树碑、立传、著书。江上青同志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革命精神、崇高风范、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丰功伟绩,却永载史册,永昭后人,永垂不朽!
吃水不忘挖井人。江上青利用特殊的身份,在隐蔽战线上为创建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坚实的基础性工作,建立了特殊功绩。他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建国后,江上青当年的战友们给予了他崇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