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争论二:如何客观评价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2010-10-29 15:53:00
作者:徐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英国需借重中国战场,3年间提供了16亿美元援助,然而“驼峰空运”送到大后方的物资很多又流入黑市,造成军心士气日益颓靡。同时,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末期将美国装备的部队又多数放在后方,明显是保存实力准备内战。
  回顾和研究战史,都应该有准确考证出的战绩和数据作为佐证,数据对比和定量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徐焰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成果说,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共有22次大规模会战,其官兵死伤320万人。国民党的官方史书长期称毙伤日军276万,不过到台湾后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一书称毙伤日军85万人。据战后日本政府的统计,其在关内的“支那派遣军”伤亡共133万人(死亡45万人),再加上在东北和缅甸战场上的损失,日军在对中国抗日军民的作战中总伤亡约接近150万人,可认定其中约有一半多损失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牺牲是巨大的,特别是广大爱国将士在凶残、强大的日军面前英勇抗敌、宁死不屈,表现出了伟大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但是,也要看到,22次会战中,仅有为取得外援反攻滇缅一役是主动进攻,其余都是被动防御。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正面战场反遭大败,又丢弃了40个师的装备
  进入1944年春夏季之后,世界各反法西斯战场都在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展开了“游击反攻”,惟独中国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在日军针对豫湘桂的“一号作战”中,国民党军丢失6000万人口广大区域,丢弃了40个师的装备,一直败退到贵州独山。1945年初,日军又打通了从河南至广西边境和广州的“大陆交通线”,国民党政府甚至准备迁都到偏远的西昌。
  徐焰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当局还可用武器落后为失败辩解,1943年以后中美空军已掌握制空权,国民党军得到美国的军援后装备也比日军先进,兵力更一直居于绝对优势,侵华日军已是强弩之末,这时再遭惨败真是无法向人民解释。
  1981年徐焰在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曾经采访过中国驻印军实际最高指挥官郑洞国,询问出境的国民党军战斗力为何远比在国内高?郑洞国回答说主要有两条:一是到印缅的部队完全由英美供应并得到空中支援,加上训练良好,各方面都能压倒衣食弹药不济的日军;二是出国后士兵无法再开小差,打回祖国才有出路。徐焰还查阅了1944年11月兵役部部长鹿钟麟给国民政府的报告,数字显示抗战7年间征壮丁共1100万人,其中有重复统计,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到500万人,其余都逃跑或病故。国民党军兵员形成“抓——逃——再抓”的恶性循环,战斗力可想而知。
  腐败无能终为历史所抛弃,人心向背既决定战争胜负也决定着政权兴亡
  全面看待历史的人,都承认中国军民抗战的事迹可歌可泣,不过由于当权者腐败无能,取得的战果受到了很大限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徐焰认为,直至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战场上日强中弱的局面都没有根本改变,国内战略要地包括北平、南京、上海、武汉直至广州还都在日军控制之下。
  徐焰分析说,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时的指挥和施政极差,令人失望,尤其是当权者发国难财,只顾搜刮而不顾民生。抗战期间蒋介石提倡“新生活运动”,号召不抽烟、不喝酒,力戒贪污,然而,己不正焉能正人?他的亲属和心腹的极度腐化造成上行下效,利用外战消灭和排斥异己更激起内争不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讽刺之词,可谓当时社会大众对国民党当局最愤懑的评价。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争论一: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底是还是8月15日还是9月3日?
·下一篇:争论四:百团大战为何有争议?
·陈艾: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特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隆鸿昊:从太原会战看抗战初级国共军事合作
·八路军追饷记
·浅析八路军文化的基本特征
·影响深远的《滕杨方案》
·魏国英:论朱德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
·欧阳淞:中流砥柱 坚强核心
·争论八: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争论七:中国政府为何会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