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看清国民党政府抗日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师失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时,国民党政府在名义上对中央军和川军、滇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全国陆军进行了整编,编成178个师,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3个师,总作战兵力在200万人以上,数量相当于侵华日军的3倍。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抗击日军正面战场的任务。但是,为什么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大捷外,其余的会战都以失利撤退告终,一年就致使2亿人口的区域沦陷? 徐焰认为,除了当时中国的国力、军队的武器装备和供应,以及操纵武器的战斗员素质都不如日军外,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的政策也难逃其责。这些年有人片面渲染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又不能解释国民党军作战多数惨败而丢失大半国土的原因。因此,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反思那场战争,真正汲取历史教训非常有必要。他说,历史事件都是有多个侧面的多棱镜,对其歪曲的最好办法便是只讲一面。如果全面客观地加以评价,人们就会看到当年国民党政府的两重性——既坚持了八年抗战,又腐败无能一再丧师失地,所以这个政权迎来抗战胜利后又很快被人民推翻。 徐焰用史实讲述了蒋介石政权在抗战中由“不抵抗”、“仓促应战”再到“消极坐等胜利”这样一个过程。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以2万多人突袭东北。尽管当地有十几万中国正规军,但无论南京政府还是东北军都采取“不抵抗主义”,很快丢掉80万平方公里土地。国民党当局及其辩护者为此辩解说,是因当时“未准备好”而不能对日作战。且不说这种背弃了军人卫国守土基本职责的理论荒谬至极,单从军事角度看,日军不战而得富饶的关东大地后,5年间其经济产值便增长1倍,对华的实力优势又进一步加大,中国拖延再战岂不是更不利吗?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得寸进尺,1932年又发动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突破长城并直逼北平、天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被动抵抗,结果又签订屈辱的退兵让地条约。这样的“消极抗日”政策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引发了众怒,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 1937年7月至8月间日军进攻平津和上海,国民党政府才开始全面抗战,不过仍同日本谈判希望媾和。后来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对抗战丧失信心,竟纠合20多名中央委员、58名将官率60余万军队降日,组织伪政权并充当伪军,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一直拖至1941年12月9日,蒋介石眼见日军袭击珍珠港引来美国参战后,才正式对日宣战。
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的22次会战,大都是被动防御,但中国军队广大将士的英勇精神可歌可泣 徐焰介绍说,从卢沟桥事变至1938年武汉失守的一年多时间内,正面战场上国民党200万军队抵御70万日军,虽一再败退,但多数官兵表现英勇,装备劣势的中国军队还能给日军以许多意外重创。那时,中国仅得到苏联给予的3亿美元援助,美英因害怕得罪日本而不敢干预。1937年秋的淞沪抗战是正面战场最惨烈的一战,国民政府投入70个师即全国1/3的兵力抗击日军。由于上海便于日军发挥海空优势,中国军队在无险可守的地形上坚守3个月伤亡25万人,虽杀伤日军4万多人,却因幻想外援而一味被动僵持,终于招致大崩溃。此后,蒋介石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策略,以节节抗御的方式进行了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虽然其战术呆板只防不攻,不过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 武汉失守后,日军因为刚刚攻占有2亿人口的区域,需留半数兵力在后方对付共产党游击力量,兵力不足停止战略进攻。从1939年至1944年春,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日军处于对峙状态。面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蒋介石集团一再采取政治打击和军事进攻的办法,包括发动消灭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从1939年至1945年这6年间,在共同抗日的大局下,国共之间的局部磨擦一直持续未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