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军史研究
何理:关于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思考(学者论坛)
2010-10-29 15:42:07
作者:何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中国国际地位的这种变化,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重要的军事价值,由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才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近年来,对于中国的抗战如何牵制日军主力向东南亚的转移及与德国的配合;中国的持久抗战如何导致日本陆军主力改变实施进攻苏联的战略,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得以全力对德作战;中国如何在本身承受巨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从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考虑,派出中国远征军协助英军在缅甸作战;以中国军队为主体的盟军如何在缅北最早发起反攻;中国战场如何与太平洋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相支持,使日本侵略者处于腹背受敌的两线作战,从而加快日本法西斯的失败等问题,越来越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使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深化了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论证了抗日战争是中国从弱到强的转折点,是中国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对改变中国国际地位的作用
  中国国际地位在抗日战争中的改变,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结果。在日本军队大举入侵、中国面临亡国危险的紧急关头,过去曾经是一盘散沙的中国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形成了谋求国家独立解放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问题,表现在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对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作用的充分评价,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及其他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作用及矛盾的冷静分析等。
  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角度研究与撰写抗日战争史,是近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学者们的研究力图全面反映共产党与国民党有联合同时也相对独立的抗战,全面反映全体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与日本军队的殊死搏斗,强调构成统一的中国战场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都是抗日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在国际社会赢得威信的基本条件。在论述两个战场贡献时,近年来的研究并没有在两个战场的地位、主次那样的问题上进行过多讨论,摆脱了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突出国内矛盾与斗争的倾向,更多的是站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在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既重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持久战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理论等在抗日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政治领导作用,同时也正视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事实,正视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938年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对全国抗战起到的政治领导作用。虽然许多研究都注意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不同领域与体系的领导有不同的影响,但学者们更强调的是:在时间相当长、范围相当广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不同的区域和战线上共同实施了对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这是能够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因素。当然,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力量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局面: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政治、组织、行政领导作用扩大,而国民党领导的区域相应缩小,其政治影响也因政权的腐败而萎缩。
  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是因为,作为政治力量分散的弱国,中国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根本性胜利而成为大国,不举全民族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当时连日本方面的有识之士如尾崎秀实都意识到:如果日本的对手仅仅是国民党政府,问题也许还好解决,但现在日本以整个中华民族为对手,“则是严重的问题”。所以,把研究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作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对于说明中国从弱到强的转化很有意义。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探源
·下一篇:争论一:抗战胜利纪念日到底是还是8月15日还是9月3日?
·陈艾: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特稿: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肖裕声少将到猴场会议纪念馆指导工作(图)
·隆鸿昊:从太原会战看抗战初级国共军事合作
·八路军追饷记
·浅析八路军文化的基本特征
·影响深远的《滕杨方案》
·魏国英:论朱德在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中的战略决策和指挥艺术
·欧阳淞:中流砥柱 坚强核心
·争论八:抗日战争究竟是八年还是十四年?
·争论七:中国政府为何会放弃日本的战争赔偿?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