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视频里看到有个叫“哏都二哥”的民间摄影者拍了张“八一礼堂”的怀旧老照片,并简单介绍了这座至今都不算落伍的建筑的规模和当时在天津地标物的名气,还说这座1960年建成的军队大礼堂堪比北京当年的十大建筑,在天津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且天津现在的许多大爷大妈都是从小在这里看过电影或者演出,并留下十分美好的童年时光的记忆。
第三排左三为家父姜云清(时任独立27团参谋长),第三排右五为石仲恒(时任后勤主任)
但是这个民间摄影记者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当时组织和领导修建这座宏伟建筑的居然是两位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一个叫姜云清(我的父亲),一个叫石仲恒(父亲长征和抗战时期的老战友),一个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首任营房处长,一个是天津市第四建筑公司总经理,我也是最近从石仲恒的儿子石查生大哥让我大哥转给我的微信中才了解了这些情况的。
“前些日子建军写了一篇关于八一礼堂的帖子,很有感受。这可是你们姜老爷子和我们家石老爷子精诚合作的精品建筑。你把这个发给建军,看看他有何感想!!!”(石查生发我大哥的帖子,他们是幼儿园时候的同学)
“小军,这是石察生让我转给你的,他父亲是爸爸挺进军的老战友,且湖南老乡。共同在察哈尔抗战,及打老将,建国后于五六十年代又在天津相聚。当时他父亲任天津笫四建筑公司经理,老爹子任66军营房处长。为备战在军部修建了地下战备工事,且在工事上方建设了八一礼堂(1960年建成))。那个年代正处困难时期物资紧缺,资金不足,父亲找到了石察生父亲支持,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短短一年时间礼堂拔地而起。两个老人合作建成了八一礼堂。现在是睹物思人呀!(我大哥姜铁军发我的帖子)
如今老人们早就去世了,我们孩子们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了,不可能再去详细了解当时建造这座宏伟建筑的具体细节了,但可以猜测到,依照当时部队的困难条件,和技术力量,如果没有地方建筑公司的大力支援,难度可想而知。五十年代末期,国家百废待兴,66军刚抗美援朝回国,哪来的钱和物资盖那么时尚的礼堂呀?全凭老战友八辈子生死之交的友情和面子,所以说两个老红军在这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物上是花费和倾注了战友的情谊和大量的心血的。两位老红军不仅是战争年代的革命功臣,也新中国成立后为军队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革命功臣。
“八一礼堂”也是我们部队大院子弟梦开始的地方。1955年左右,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入朝作战部队的66军回国后就一直驻防天津和平区山东路一号。这里原来就是日租界,毗邻老龙头火车站(东站)和和平路繁华商业街(百货大楼、劝业场、中原公司三大商场)。我们原来的“红光大院”家属院早先是日本宪兵队,有假山和水牢,上世纪70年代末拆掉改建了天津“长城宾馆”做为部队对外开放的招待所。66军军部原址是国民党的警备司令部,1949年1月15日东北野战军29个小时打下天津,天津守军司令陈长捷就是在“八一礼堂”下面的地下室被活捉的。水牢和地下室我们小的时候都钻进去过,所以我们也是历史演变的见证者。
1956年,家父从北京军区营房处驻天津办事处归建到66军第一任营房处长的时候,就负责组织修建了“八一礼堂”,留下了他的“作品”。我从小就长在这里,每周六发电影票去跟家大人看电影,是童年和少年最幸福的高光时刻。有的时候,有些电影想看但没有发票,我们几个孩子就商量着一起去蹭票,只要有人说“”他爸是姜处长”,很灵光,把门的不要票就放你进去了。军队礼堂把门的阿姨都认识和知道谁谁是谁家的孩子。现在想起来都能够感觉到自豪和骄傲,能够沾上家大人的光,让别人家的孩子羡慕嫉妒恨也没用。
当了20年的“八一礼堂”末代主任赵玉森任
想什么就来什么,看来我也是有心有福气的人。原打算写写天津八一礼堂几任主任的故事。苦于时间久远,联系不到知情人。不想今天上午原66军管理处的卢予明突然打来电话询问事情,于是我要到了“八一礼堂末代主任”赵玉森老哥的电话,并取得了联系。虽说赵主任已经78岁了,但说起跟家父和家兄的往事依然兴奋不已,如数家珍。赵主任告诉我八一礼堂首任主任叫刘玉虎(后任军委工程兵某师政委)、原先在198师(工区)某团当政委,后来去修筑天山公路,转战大江南北,离休后回到天津修养,去年听说刚去世,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我跟刘玉虎的儿子刘超从小一起学报务,一起参军,现在一直还有联系)。第二任主任叫郑国强,这个人的名气很大,是个抗日小英雄,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本里有篇作文《小铁锤的故事》里的小铁催就是他,“小铁锤、12岁,骗了鬼子的大洋马,去给八路军送信去.....”我们小时候到“八一礼堂“””看电影遇到他,不知道他姓什么,就叫他“小铁锤叔叔”。后来郑主任因为身体不好和没有文化就下个付师命令在部队干休所离休了。但在六、七十年代,社会上请他做报告的单位和学校可是不少,相当于现代人们追星。赵玉森主任接过郑主任的班一干就是20年,如今也已经78岁了,副师职退休。但电话那头,他头脑清晰,记忆超好,我们老哥俩聊的甚欢。真有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历史早已经渐渐远去,但佳话应该流传。特别是具有红色人文建筑的标的物的历史我们要是不说不写,恐怕今后知道的人就没有了,岂不悲哀?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老红军后代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也有义务把这种责任承担起来和完成好历史赋予我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