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八路军第120 师暨晋绥军区(1942 年10 月以前为晋西北军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同军事斗争、政治工作、供给工作一样,是在环境极其艰苦、情况极其复杂、物质供应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贺龙、关向应等师首长对医疗卫生工作非常重视,八路军总部卫生部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具体指导,特别是得到根据地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使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医疗任务。广大医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工作宗旨,面对现实,积极创造医疗条件,深人战场救护,为保障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困境中奋进
晋绥抗日根据地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加之日伪军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极端困难。部队长期用不足量的黑豆和野菜等充饥。寒冬季节,被服供应难以为继,往往l 个班只能发两条被子,全班合盖。有一年冬天,由于棉衣不足,有的部队只好两人发一套,你穿上身,他穿下身。在大青山地区的骑兵部队,因皮衣鞋帽难以解决,每年冬季都有不少人冻坏耳、鼻、手、脚。指战员普遍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有个时期,部队中患夜盲症的高达30 % ,患肠胃病的人就更多了。
同时,从抗战开始到1940 年,我们120 师部队从晋西北转战晋察冀的北岳区和冀中,接连不断的战斗,许多医务人员牺牲了,医疗卫生材料消耗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1 940 年11 月晋西北军区成立时,我被任命为军区卫生部部长。当时军区所辖部队除1 20 师的6 个旅外,还有山西新军的两个纵队、l 个师、1 个旅和6 个军分区(1942 年增加到8 个军分区)。而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只有三四十人,医疗卫生材料只有两副药驮。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完成这么多部队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真是困难重重啊!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面前,一个个的困难都被克服了。办法和途径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我们的贺龙师长是一位勇于克服困难,又善于在危难面前创造奇迹的人。他深知医疗卫生工作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指示我们,要克服困难,自力更生,首先要设法给伤病员创造一个安定的治疗环境,使伤病员感到有个“安全窝”;同时要逐步解决医药和医疗器材不足等问题。
根据贺师长的指示,我们首先着手建设后方医院。我带人到黄河边上访问察看了一个多星期,找到紧靠晋绥边区的黄河对岸,有一块长期进行过革命斗争的神府苏区〔神木、府谷两县的一部分),党的力量很强,群众基础很好。干是我们准备在那里建设比较安定的后方医院。当我们向贺师长汇报这个设想时,他非常高兴,并亲自带领我们到神府县委和县政府,请求当地领导给予支持和援助。神府县的领导同志听了我们的设想,都表示积极支持,并当即将自己住的窑洞全部让出来做医院用房,他们搬到另一个小村去办公。贺师长还到我们选定的盘塘、贺家川等地的医疗网点进行视察,并指导我们制订了筹建计划,同时下令要供给部想办法保证各项卫生建设所需的物资和经费。师首长的热情关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大大地激发了我们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神府后方医院和贺家川中心医院医疗机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1940 年夏、冬,我们先后在兴县黄河边的黑峪口、碧村召开了两次晋西北军区卫生干部会议,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订改进措施。为了解决战场救护和群众性的防病问题,我们提出了从速增建医疗机构和培训医务干部等几项带根本性的任务。贺师长听了我们的汇报,鼓励说:“你们的会开得很好,决定要进行的各项卫生事业建设都符合中央的指示,也符合敌后持久抗战的需要”
为了加强我们师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央军委卫生部还给我们师派来一个由戴正华、祁开仁带领的10 余人的手术队口他们大多数经过专业训练,技术水平较高,经验也较丰富。我们把这个手术队和军区原有的中心医院合并,命名为和平医院,设在贺家川。在原有基础上,新修了一些窑洞,建成一个以外科为重点,并包括内科、妇产科、儿科的综合医院,为提高医疗水平创造了条件。
此外,在临县的青塘设立了一个民众医院,在黄河沿岸的柴园沟、魏家滩、万户峪、刘家湾等地,设立了五六个直属医疗所。这些院、所平时可收治伤病员2000 多人,紧急时还可增加收治量。同时,各部队和各军分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卫生机构和医疗所。为了加快伤病员的转运,我们北从偏关、保德,南到媳蝴峪、佳县,在沿黄河数百里的两岸,设置了10 多处接送伤病员的渡口,使许多伤病员得以及时转送到后方医院治疗.据不完全统计,军区卫生部所属医院,在6 年内共收治重伤病员2 万余名,对保障部队战斗力和提高部队健康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