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转,日月变迁;草长叶落,沧海桑田。时光从不曾因人类的意愿而停步,世界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改变。飞逝的时间面前,何能长驻?唯有精神不朽,思想永存。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解读抗战精神,传承先辈意志,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纪念,同时也是对革命先烈最庄重的怀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民族生存与奋发图强的伟大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体中华儿女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抗战精神,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华夏儿女抵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屈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民族精神的厚积薄发。
习近平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正昂首阔步地朝着富强、民主的方向大步迈进。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贡献个人全部的力量。
学习抗战精神,就要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起一位教师的责任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旗帜,有力地团结各种政治力量,动员民众,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八年抗战,无数仁人志士化爱国情怀为动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抗战事业。抗战期间,河南大学被迫迁移。在颠沛流离中,洋溢爱国热情的河大师生每到一处,都能尽量结合当地实际,以自身的智力优势为当地群众办些好事,办实事。他们开设医院,为群众防治疾病;创办学校,为地方培养人才;宣传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救亡觉醒民众。他们用自身行动为后人树起勇担重任,舍我其谁的榜样。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今天,每一名教师都要继续秉持爱国情怀,用千千万万育人成才的教师梦,融汇成科技兴国人才强邦的教育梦。
学习抗战精神,就要用义无反顾、舍身赴死的献身品质培育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抗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在民族史册上留下了无数光辉的名字:吉鸿昌、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左权、佟麟阁、赵登禹、王铭章、戴安澜……然而,更多的是淹没在抗战烽火中无名英雄。在危难存亡的时刻,他们义无反顾,他们投身战火,用个人的牺牲推动胜利的前来。逝去的是生命的灵动,遗留的是精神的不朽。教师的劳动过程难以随处监督,劳动量难以科学量化,个体在劳动中的投入程度难以准确估量。因此,教师的劳动,必须靠主观能动性,也主要靠主观能动性。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教师,牺牲奉献就会是他的必然选择。他会以一种宗教般的情感不计得失地为学生操心劳累、呕心沥血。在市场经济发展到高度发达的今天,奉献精神愈加显得重要。唯有时刻以牺牲奉献精神激励自己,一个教师才能获得成功、获取幸福,不断走向自我完善。
学习抗战精神,就要用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指引教师在科学道路上迎难而上,破解难题。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面对武器装备数倍强于我们的日军,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广大军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在敌后战场的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百团大战,在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万家岭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战斗中,中国军民奋勇杀敌,重创日军,不怕困难,愈战愈勇。正是凭着坚不可摧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战胜利。作为高等级的学府,大学在专注于教学事业的同时,也致力于真理的追求。一名大学教师的价值不只存在于教书育人之中,更重要的是创造。这种创造包括产生新知识,科学研究,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创造就要打破常规思维和惯性思维,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认识与实践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动力。这就决定了创造的过程是困难的。作为一位大学教师,在科学创造的道路上,必须坚定必胜信念,激发个人潜能,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破解难题,用知识创造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