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口教堂西洋建筑群
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
八角亭台,灔漾酒潭。 西洋建筑,木拱廊桥。 九曲清溪,双镜映湖。 红印神鲤,石刻摩崖。 ……
走进棠口,棠溪胜景民谣随之入耳。这个曾经被人称作岩头店、挖板、水竹板、活板等土名的古村前,古均溪和白洋溪交汇于传说中的酒潭。神奇酒潭烟波弥漫,木拱廊桥飞渡两岸。九曲溪边上,神鲤吞云逐雾,红石隐约如印。金台上,老松古樗华盖绿荫,百年西洋建筑群尽显沧桑……溪边悬崖上摩崖石刻曰:“棠溪第一!”如此胜景正应了《诗》“棠丽之华”之佳句,而取溪名为棠溪,村名为棠口。
漫步在棠溪边,一颗浮躁的心在美丽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人文景观中穿梭,又随之在诗意想象与唯美现实中变得宁静。我掏出手机,欲发一组微信与朋友们分享,却见到我的老领导转发红二代的一条关于棠口的微信称:“咱们屏南的红色热土于今天(指9月5日)装土入罐,将于9月29日举办‘祭奠抗日英烈暨铁军纪念坛揭幕仪式’,把热土安放于长城铁军纪念坛里。”我那一颗刚刚沉下来的心,瞬间被引爆了!
我仿佛听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闽东独立师在棠溪边上那一群西洋建筑群中,吹响了足以让这块大地苏醒的号角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月,为掩护中央红军踏上漫漫万里长征路,闽东独立师成立,冯品泰担任师长,叶飞担任政委。闽东独立师利用闽东险峻的地形,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成功粉碎国民党八十七师的“清剿”,创建起宁屏四区、五区革命根据地,从而转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以灵活多变游击战术为主的反“围剿”战争。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闽东独立师在柘洋(柘荣)新坪西竹岔与新10师一部激战后兵分两路突出重围,转移到外围宁屏古地区。是年秋,中共闽东特委组织部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阮英平率闽东独立师击败反动民团进驻棠口村,受到棠口教堂的大力支持,棠口人民敲锣打鼓夹道欢迎。“11月7日,阮英平率闽东独立师进驻棠口潘美顾医院,获取大批药品和医疗器械……”1999年版《屏南县志》记下这鲜红的一笔。
潘美顾医院为棠口教堂医院,位于棠溪边上的龙辰冈上,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院内的古老建筑保存完好。站在院内,巴洛克式综合楼和西式小洋楼妇幼医馆格外神圣灿烂。这两座百年建筑上的青砖黑瓦、高大排窗、大圆形拱门以及立于宣统二年阴刻有“妇幼医馆”四个大字的石牌匾,无不带着浓郁的红色气息。透过这道祥和的红光,我仿佛看到来自大洋彼岸白求恩式的潘美顾和邴淑惠等医生专注的眼神,闽东独立师伤病员安祥的目光了。
姑娘厝位于上教堂,青砖黑瓦,退台四坡顶。尖形拱门玻璃窗,配以木制百叶窗帘,外墙上下层之间,装饰锯齿状花边,卧室宽敞明亮,造有炭火暖气道,整个建筑给人以典雅、温馨、哀婉、崇高的美感。姑娘厝是教会管理人员、外籍牧师及贵宾居住办公的场所,里面住的牧师、医生、教师等为青一色的“娘子军”,姑娘厝之名也由此而来。边上的牧师楼已经倒塌,唯有在残垣断壁处及屋前被先人脚掌磨得油光发亮的鹅卵石小径上,仍能窥见她当年的风采。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正月,姑娘厝内宣布了一项永入红色史册的决定。叶飞到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接受项英、陈毅命令,随同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一起来到棠口。李子芳郑重宣布了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团辖三个营。团部就设在姑娘厝,千乘桥上有战士们穿梭的身影,林公庙里有文艺宣传队员们娇美的身姿,村道弄巷上有鲜红的足迹,松岛上有战士们飒爽的英姿……1986年8月,叶飞视察闽东挥毫为“姑娘厝”题写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
2月初,叶飞、阮英平率六团团部和部分队伍进驻双溪。14日,随着一声军号的响起,部队分别从棠口、双溪出发,一路雄纠纠、气昂昴向皖南岩寺地区挺进,经政和、松溪、浦城,越过仙霞岭,进入浙江省。在浙江省开化县短暂休整后,于3月下旬到达安徽省歙县岩寺地区集中,进行抗日战争战前训练。
10月,新六团进入苏南敌后茅山地区,隶属陈毅任支队长的第一支队。陈毅明确提出六团东进的任务是:发展部队,武装自己,筹集经费,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不断建立抗日根据地。
六团全团官兵浴血奋战,消灭敌人,壮大自己。至1939年8月底,不到一年,已由东进时的1千多人发展到5千多人,统一整编为相当4个团,所缴获的武器足够装备各团还绰绰有余。陈毅赞叹不已,将多余武器、弹药调出补充其它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