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京都,时贯古今。横卧永定之上,雄踞古桥之巅。燕蓟重口,南北津要。历数代沧桑之变,开中华抗日之始。自金世以来,虽时有修葺,屹然如初。
自小学始,便慢慢地接触卢沟桥了——无论是她千姿百态、数之不清的狮子,还是发端于此,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形成一种“闻之愈久,窥之愈切 ”的萦绕在心头的夙愿,挥之不去。今年年初,终于有机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来到这里,回望历史,一览古迹。
下车之后,步行至卢沟桥畔。此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视野放到最大,寻找想象里的那座桥。循着远处望去,呵!狮子!一座东西走向的桥身瞬间覆盖了我固有的印象,给了我一个真实的、可触的答案。
在东面桥头的入口处,立有高约五米的四根石制的精美华表。东北一侧矗立着康乾时期的记录着关于卢沟桥修葺之事的精美碑刻。而最值得一提的当属乾隆所题“卢沟晓月”的那个碑亭。“卢沟晓月”本是金章宗因推崇此桥而封赐与之的雅号,燕京八景之一,后因乾隆御笔更加声名远扬。试想,皓月当空之时,月光铺在整个桥面之上,登临此桥,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远山近水尽在俯仰之间,实有一种行之安愜,赏之怡然的淡雅之趣。
卢沟桥是一座修建的极富特点的连拱石桥。古时的卢沟河水流湍急, 一泻千里,饱受冲击的桥身很容易损坏。所以建桥的工匠别出心裁地将十个桥墩的迎水面做成尖状, 犹如船首迎水破浪, 人们称之为分水尖。同时在分水尖处还嵌上了一根长26厘米的三角铁柱, 称之为斩龙剑, 有效地抵御了河水的冲击。
而卢沟桥的狮子,因其姿态各异,数目繁多历来是人们赞许的焦点。关于狮子的文章和雅句不胜枚举。但如若真正细心去打量这些历经风雨的大小狮子,却不由得心生惋惜。由于数百年的风化侵蚀,狮子当初的清晰可见的轮廓早已变得模糊。石匠刀下所雕刻的狮子们生动萌人、各式各态的姿势也不再是那么的明显。我想,这便是人们常提及的“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卢沟桥再建之后历经了三百多年的风雨侵蚀,有的小狮子被完全的风化掉了,有的甚至整块的崩落到桥下的永定河底。再加上多次的修缮之中对狮子的修补、更换或者再造,数不清其数目,实为理所当然。
文物可以逐步的修复,但历史的痛却难以抚平,更不容许抚平。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 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夜十时左右, 日方诡称一名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并要求撤退中国在宛平的驻军, 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后, 日军竟开枪射击, 继而又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县城, 爱国将领佟麟阁、赵登禹血染沙场。中国驻军誓死坚守, 奋起抗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自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英勇的中华民族也开辟了世界法西斯战争东方的主战场。
卢沟之事,蓄之久矣。孰不知,在此之前日本就对中国的大片疆土觊觎已久。从1874年武力进犯中国台湾以来,先后发动或参与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占中国台湾、辽东、青岛、东三省等地,制造了“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等侵略性事件,把国人的愤恨和仇视情绪逼到了极点。而这次卢沟桥事变,终于使那头沉睡的雄狮不在沉睡,它的吼声响彻整个中国大地,震慑了世界范围的法西斯猖狂势力。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卢沟桥的枪声,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同时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自九•一八事变始,即使存在局部的军民抗战,但整体上仍处于国民党政府的顽固的不抵抗政策的局面之中,抗日战争仍在酝酿,尚未全面爆发。而这次事变,致使中华民族陷入“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的困局之中,中华民族唯有奋起反抗,全力御敌,方能捍卫我们固有的领土和家园。于是,在中国工农红军和诸多爱国志士等人的急切呼吁之下,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一改其动摇不定,暗地勾结日军的口头抗战之举,做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实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定”的抗战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