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征文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正文
黄埔军校十六期军官——两袖清风、正气一身,黄埔忠臣李学坤传(下)
2015-09-10 17:33:46
作者:李学坤(原名李济才)/口述、李维东/整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没想到,父亲不认女儿,女儿却主动地认了父亲。

    “爸爸,我找了您很久,没想到今天会在这里和您相认。”蒋澄京一下就扑到了李学坤的怀里,留着泪地叫他爸爸。

    蒋澄京自从两岁时被那对南方夫妇收养后,很快就忘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管那对蒋姓 的夫妇叫爸爸妈妈。那对夫妇对蒋澄京视如已出,非常地宠爱她,生怕她会受到一丝委屈,对不起她的亲生父母。每到过年时,她的母亲张丹总会用那时非常有限的布票换来新布为她做新衣服,而张丹却舍不得给自己做套新衣服。那时正是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虽然她父母家里很有钱,也很难吃上水果。但每当遇到有卖水果的,父亲蒋晔总会买来最好的给蒋澄京吃。

    还有一件事,让蒋澄京终生难忘。那是她八岁时的冬天。有一次,大雨下了一天一夜,由于白天她穿少了,在学校里着凉了,夜里睡觉时竟发起了高烧,还说起了糊话,惊醒了在对屋睡觉的父母。张丹听见蒋澄京在说糊话,就连忙披了件衣服下地过来看她,一摸她的额头,烫得竟像个小火炉一样,才知道她发了高烧。于是张丹回到自己的屋里,叫醒了丈夫,穿上了衣服,找来了雨具,就立刻抱着蒋澄京去了县医院。

    南方的冬天虽然很少下雪,但 那冷冷的冬雨打在人身上,还是让人打起寒颤来。蒋晔和张丹不顾自己的寒冷,顶着雨抱着蒋澄京向医院跑去。到了县医院,一量体温计,才知道蒋澄京的体温到了38度2,需要注射青霉素。可时,那个县的小医院里必须是前一天登记过的药才在护士手里,没有登记的药都被锁在药库里,值班护士没有钥匙拿不出来。没办法,他们只能再次顶着雨,抱着孩子去五里外的市医院。

    到了市医院,打上了一针青霉素,蒋澄京的体温才逐渐地降了 下来。慢慢清醒的蒋澄京睁开眼,看到照顾了她一夜的母亲此时已经累得睡了过去,她很心疼。懂事的她就把放在旁边的衣服盖在她身上,静静地望着她。

    张丹醒后,发现养女蒋澄京已经醒来,就摸摸她的额头,“京京,你醒了?”又拿起 桌上的体温计,给她量体温,看着已经降下来的体温,张丹高兴地说:“好了,体温终于降下来了 。”

    这时,父亲蒋晔提着刚买来的水果来到病房里,他刚把水果放在病床旁边柜子上,张丹就拿起香蕉扒开给蒋澄京。蒋澄京接过香蕉,自己一口也没有吃,先送到母亲的嘴边,说:“爸爸妈妈,您们也吃香蕉呀,您们为了我忙了一夜,辛苦您们了。”

    张丹吃了一口养女送过来的香蕉,再听着她说的这番话,一下就把蒋澄京抱在怀里,在那里喃喃地说:“我的京京长大了,懂得心疼爸爸妈妈了。”

    这一幕,永远定格在蒋澄京的回忆里,让蒋澄京觉得蒋晔和张丹夫妇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不是养父母。

    上初中时,一节课间时间 ,蒋澄京在一片阴凉处预习新课,突然听到前面不远处有几个女同学在小声地议论着什么,她隐约地听到了那几个女同学说:“听我妈妈说,蒋澄京不是她父母亲生的,是从北方的一对夫妇那抱养的孩子,她自己还不知道,咱们可别和她说……”听到这时,蒋澄京像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似的,非常吃惊,马上走近那几个女同学,那双紫葡萄似的大眼睛瞪成如杏儿一般大了,樱桃小口也变了形,她奇怪地询问她们:“你们说什么?谁是抱养的孩子?”

    那几个女同学听到蒋澄京的询问,马上把头转过来,笑着说:“嘿嘿,我们没说什么,你听错了。”仿佛她是一个异类,大家如防贼一样防着她,什么话也不愿意和她说。

    上课铃声响了,在听到于有关自己身世的议论后,蒋澄京的那颗心就散了,再也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了。她怎么也不相信,她不是父母的亲生女儿。从小到大,父母从没打过她一下,也没骂过她一句,而别人家的孩子,有谁没被打过,没被骂过呀?那次她发高烧住院,母亲衣不解带地整整在医院里陪了她三天三夜。在那三天三夜里,母亲没有睡过一夜好觉。为了照顾她,身为主任的父亲把原本要在那几天开的会延后了,就在医院里护理她。如果这样还不算亲生父母,那么什么才算亲生的?她这个独生女不知要比那些家里有好几个姊妹的同学幸福多少倍呢,那些女同学真是瞎说。整整的一天,蒋澄京就是心不在焉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想这些事情,老师的讲课如一阵风在她耳边吹过,她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每天吃晚饭时,蒋澄京都要和父母谈论这一天在学校里所发生的事,一家三口总是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度过那美丽的夕阳西下时分。可是那天,吃晚饭时,蒋澄京却变得沉默不语,没有说一句话,而且只在那里吃饭,菜几乎没怎么吃。知女莫若母。作为蒋澄京的养母,在一旁吃饭的张丹早就发现了今天养女的异常行为。张丹先夹了一些菜放在蒋澄京的碗里,接着便问:“京京,今天做的菜不合你的口味吗?怎么不吃菜?”

    “哦,没什么。”母亲的这句话总算唤醒了心事重重的蒋澄京。此时,她才觉得母亲说的话没有错,自己的确是一口菜也没有吃。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自己没吃好,她赶紧就从盘子里夹了很多菜,放在自己碗里吃了起来。过了很久,她才不知不觉地把那个埋藏在她心里整整一天的疑问说了出来:“爸爸妈妈,我是您们亲生的,还是您们抱养的?”说出这句话后,她才感觉到有了一丝轻松感,在她心里整整压了一天的石头总算被移开了。

    听了她的问题后,张丹失神地松开了那只正在端着饭碗的手,如果不是下面有桌子接住,碗很有可能落在地上摔碎,饭粒也洒在了桌上和地上。“京京,你在说什么?是不是有人找你,和你说了什么了吗?”说完,她就立即去厨房拿撮子来,把桌子上的饭粒收拾到撮子里,然后她又盛了一碗饭,吃了起来。是的她很怕孩子的亲生父母找来,从她的身边把孩子带走。十多年来,她早把这孩子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不知道,如果养女要被她的亲生父母带走,她会有怎样的举动,反正她现在是不能失去这个孩子的。

    “没有,只是今天在课间听到几个女同学议论着我,她们说,我不是您们亲生的,是被抱养的。”蒋澄京也起来帮母亲收拾饭粒,单纯的她丝毫没有觉出母亲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异常。

    “哦。”还好,只是听同学们议论,并不是她的亲生父母找来了,想把她要回去。此时,张丹和蒋晔总算把心放回了原位,他们互相对视一番,彼此用眼神进行交流。他们夫妻间有过约定,如果孩子不问自己的身世,那就等到他们生命弥留之际再告诉她的亲生父母是谁,让她永远地陪在他们夫妻身边;如果孩子要突然问起,再看情况,临时决定要不要告诉她。那么现在显然不适合告诉她,因为她正上初中,告诉她,她就会因自己的身世而分心,不会再用心读书。因此,在用眼神彼此交换完意见后,蒋晔就反问她:“京京,你自己觉得呢?爸爸妈妈这么爱你,有没有亏待过你,让你受到委屈过?如果你不是爸爸妈妈的亲生女儿,爸爸妈妈会对你这么好吗?”

    “爸爸妈妈非常爱我,我也不相信她们说的话。我就纳闷了,他们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是她们看爸爸妈妈这么喜欢你、宠爱你,所以她们就嫉妒你。你想想,她们谁家像咱们一样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她们的爸爸妈妈不是喜欢哥哥就是喜欢弟弟,从来没有把她们当成小公主一样宠爱。你说,是不是啊?”

    父亲的这样一番“合理”的解释完全把蒋澄京心里的疑虑打消了,“哦,原来如此,爸爸说得对。谢谢爸爸妈妈没有给我生弟弟妹妹,让我独享您们的爱。”说着,就走了过去,在蒋晔和张丹的脸上各亲了一口。

    之后,蒋澄京就再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身世。

    直到她21岁那一年。那一年,蒋晔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在蒋澄京做血型检测、准备为父亲输血时,突然发现化验单上写着他们的血型不符,她不能为父亲献血。当时,拿着父女二人的血型检测结果的蒋澄京,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结果,还以为是医生弄错了呢,就问医生:“医生,是不是您们弄错了?我可是我爸爸的亲生女儿呀,怎么会同他的血型不符?”

    “这怎么会弄错?这是生命呀,我们医生又怎么会拿人的生命开玩笑?您是他的亲生女儿,并不代表您们的血型就相同呀。也许您随母亲,和您母亲的血型相同,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赶快交钱,从血库里买血,不能再耽误了,否则病人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当时由于时间紧张,她也没有来得及多想,就交钱去血库买血了。

    可是,同样的一幕,又发生在几年后母亲张丹做手术时。

    这一次,蒋澄京再也不能不怀疑这样的结果了,联想到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当她询问父母自己的身世时,母亲竟然没有拿住手中的饭碗,让它掉在桌子上,这绝不是偶然的,一定与自己询问完身世、母亲的情绪变化有关。否则为什么早不掉、晚不掉,偏偏在那个时候掉呢?蒋澄京越想越觉得父母有问题,越想越觉得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她真想马上就向父母询问关于自己的身世,但她清楚地知道,母亲现在正在手术,自己不能再去添乱,只能等到母亲手术后再说。

    张丹手术后第七天刚刚拆完线,蒋晔父女都在病房里照顾着她。此时,蒋澄京再也控制不住不向父母询问有关自己的身世了。她拿出那天母女俩的血型检测结果,“妈,这是咱俩的血型检测结果,咱们俩的血型不一样。”隔了好一会,她又说:“那年,我爸做手术时输血,我和我爸的血型也不一样。”

    这时,正在喝水的张丹听见女儿说的这句话时,就停住了喝水,把杯子放在旁边的柜子上,用眼神望着丈夫,询问他现在是否到了该把身世告诉女儿的时候,只见丈夫点了点头,默许了她的疑问。“京京,关于你的身世,我们现在就告诉你。”接着,蒋晔和张丹夫妇就把关于蒋澄京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为什么那时您们不告诉我?”
    “那时你正在上学,我们不告诉你是不想影响你的学习。”
    “如果我现在不问,您们到底想瞒我到什么时候?”
    “一辈子,因为我们不想失去你,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
    “好。那么你们知道我的亲生父母姓什么吗?他们现在哪里?”
    “你的生父叫李学坤,生母叫马志清,我们把你抱走时,他们正住在吉林长春,至于他们现在住在哪里,我们就不知道了。”
    “京京,不要离开我们好吗?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我们早就把你当成亲生的了。如果没有你,我们就不知道怎么活了。”张丹用恳求的眼神望着她,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

    蒋澄京半天也没有说话,只是低着头,在那里若有所思地想着什么。很久很久,她才轻轻地点头,默许了养母张丹的请求。

    之后很久的一段时间,蒋澄京的心里都非常复杂,她想马上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问问他们为什么要把她送给别人。她恨他们,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既然要把她送人,当初为什么又把自己生下来?对于养父母,她是充满感激之情的,她感谢他们,把她辛辛苦苦养大,虽然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他们却给了她全部的爱。即使是她的亲生父母,也不见得会像他们那样爱自己。俗话说,养恩大于生,等他们老时,孝敬他们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至于生父母,她也不会停止寻找,她要一直寻找下去,直到找到为止。

    想不到,今天,她会在自己工作的宾馆里和亲生父亲相遇。

    从一开始,她到这个房间来打扫卫生时,就觉得眼前的这位伯父似曾相似,却不记得曾经在哪里见过。再通过刚才的对话,她越来越觉得他与自己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说不定就是自己的生父。直到最后,听见从他口中说出“李学坤”三个字,她就确信无疑地认定眼前的人就是自己寻找多年的亲生父亲,于是,她就走上前去和他相认。

    此时的李学坤把从前令自己朝思暮想、此刻终于相认的三女儿紧紧抱在怀中,幸福地享受着这份失而复得的父女亲情。他的双眼也有些湿润。那复杂的心情,让他既兴奋他们这对阔别四十多年的父女今天终于相认了,又害怕再次失去这个女儿。千言万语一齐涌上心头,让他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于是这一刻,父女两人就这样静静地抱头痛哭。很久,很久,李学坤才怀着愧疚的心情对三女儿说:“孩子,委屈你了,爸爸对不起你,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只是把你生了下来,却没有养育你。”

    “爸爸,当初为什么要把我送人呢?”蒋澄京流着泪地质问父亲。

    听到三女儿的质问,李学坤更是内疚不已地不知如何答复,又过了很久,他才对怀中的女儿说:“我们也是逼不得已,家里有四个孩子,根本养不活啊!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为了使你活下来、使你能够吃饱、吃好,只好把你送人,那是无奈之举啊,如果有半点别的办法,我们也不会把你送人啊。又有谁愿意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啊?”

    “妈妈好吗?她在哪里?也来北京了吗?我想见见我妈妈。”

    “你妈妈她也一起来到北京了,她现在在你小姨家和他们办理房子过户更名手续呢,我现在就打电话给她,她一会就能来了。如果她知道我找到了你,她得高兴死。”说着,李学坤就走到宾馆的电话前,拿起电话,往马志贞家里打去。

    不到一个小时,马志清就风尘仆仆地赶了进来。还没进门,她就在走廊里叫着:“京京,京京,真的是我的京京吗?”

    房间的门一开,马志清喊了一声三女儿的小名:“京京!”母女俩就拥抱在了一起,蒋澄京喊了一声“妈妈”后,母女俩就抱头大哭。哭了好一会,马志清才说:“京京,让妈妈好好看看你的模样,看看你还是不是小时候的模样,有没有变样?”说着,她就托起三女儿的脸,仔细地端详起她的模样。看着她长得柳叶弯眉,大眼睛, 左嘴角边上也有一颗痣,宛如当初年轻时的自己。这时,她才点了点头,说“和你小时候长的一样,这么些年,长这么大了,都没怎么变样。想不到我今生还能见到你,就是让我马上死,我也认了。”说着,又把三女儿紧紧地拥在胸前

    “妈,您不要这么说,我希望您和爸爸能长命百岁。”

    这时,李学坤从窗前走到他们母女身旁,对三女儿说:“京京,虽然现在我们和你相认,但你也不能忘记你的养父母,必定是他们把你辛辛苦苦地养大的,你要好好地孝敬他们,知道吗?”

    听了父亲的话,蒋澄京离开母亲的怀抱,望着对面的父亲,点了点头说:“嗯,他们对我视如已出,我一定要好好地孝敬他们,为他们养老送终的。但我也不能忘记您们呀,必定您们才是我的亲生父母。”

    听着三女儿说的话,马志清也连连点头说是。

    当天,蒋澄京就把丈夫和女儿叫来,与李学坤马志清夫妇相认,一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

    李学坤和马志清看到他们的小外孙女如花朵一般漂亮,真是喜欢得不得了,临分别时他们还给外孙女1000元钱,祝她考上理想中的大学,毕业了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蒋澄京为养父母办理完了后事,每年都要来东北探亲看望李学坤和马志清二人。自从蒋澄京的女儿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她来黑龙江看望父母的机会就更多了,而且一呆就是半个月。

    尾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989年5月23日,在李学坤的主持下,佳木斯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当时,佳木斯市的五大委及民主党派工商联、 市台联、侨联等领导都参加了大会。佳木斯中共市委副书记韩树礼代表佳木斯市的五大委在大会上讲了话。黑龙江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原秘书长林树范也专程来佳参加大会。

    后来由于县行政区的划分,以及农场总局黄埔同学会的成立,黄埔同学会有所变动,即农场的同学归农场总局同学会,友谊县,集贤县划归双鸭山市,依兰县划归哈尔滨市,笔架山农场归劳改局。

    目前佳木斯市内黄埔理事会员只有黄埔学校第16期的军官李学坤(李济才)一人,现任黑龙江省黄埔同学会会长。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黄埔同学会成立的概况:

    1983年春节前,一些早期的黄埔同学只在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有关人土座谈会上,提出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共中央于同年3月11日作出决定,成立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1984年6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大会上,黄埔军校同学会宣布正式成立。

    该会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联系海内外黄埔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是团结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的爱国群众团体。其建会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该会通过会员代表会议、理事会议、组织多种活动开展各项工作。与各省、区、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保持密切联系,共同贯彻建会宗旨。通过出版《黄埔》杂志等方式,宣传中央有关方针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以及广大黄埔师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贡献;联络、接待境外黄埔师生,为其到中国大陆投资经商牵线搭桥、提供咨询服务;研究黄埔军校历史,发扬黄埔军校的优良传统,调动广大黄埔师生的积极性。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第二年,广州、武汉、上海、成都、石家庄、南京、沈阳、西安等八大地区的黄埔军校同学会相继成立。这些同学会涉及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黄埔同学。为便于开展活动,从1987年初至1990年底,八大地区的同学会陆续改扩为以省、区、市为单位的黄埔军校同学会。至此,在中国大陆各省、区、市共建有28个黄埔军校同学会,1996年以后增为29个。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0年来,始终依照章程,贯彻建会宗旨,团结海内外广大黄埔同学,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为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交往,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各地同学会结合当地特点,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交往活动,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在大陆的会员有1万多人。他们虽然平均年龄已至耄耋,但依然“壮心不已”,仍在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为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如今,李学坤在尽享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的同时,也念叨起海峡对岸的老战友们,言语之间流露出他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和关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李学坤最爱唱的一支歌。现在,只要他平时在家没事,他就会唱起这首歌。这首歌唱出了他对共产党的向往,也唱出了他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更唱出了他对未来的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期望和祝福。

    跋

    本人写此传记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卖书赚钱,也不是为了什么沽名钓誉,只是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点发光的东西,也可以称它为闪光点吧,这也是给爷爷留点纪念,也让后代了解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是受本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演绎得更加生动,也请广大读者朋友们谅解,这是我第一次写书,第一次为爷爷写书立传。其目的是想让人们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新社会的到来不仅仅有十大元帅的功劳,还有像爷爷这样许许多多的国共双方的军官共同的功劳,今天的幸福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当时的三人小组也不像我们历史课本上说得那样简单,课本上说有周恩来总理、张治中将军、马歇尔将军三个人,其实在当时每个省每个市都有三人小组。最高三人小组在北平,也叫最高军调部,爷爷在湖北武汉的最高三人小组成员(当时的第九小组)同样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为了给中国人民早日带来和平,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和太多太多的辛酸,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想象的,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的祖辈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穷人认为能吃饱饭就是幸福;能喝口清水就是幸福;不再打仗就是幸福;一家团圆就是幸福……可是上天毕竟让那个年代的人们经历了军阀混战、抗击日寇、内战、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等太多的人为和自然灾难,人们不仅身心疲惫,甚至有的人心理也变得麻木。到现在,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提起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但是我们要引以为戒。历史是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知道过去,反思现在,祖辈的血泪教训我们不应当忘记。更应该吸取。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

    请看看我们当代人现在做的事情:发明原子弹、大规模军备竞赛、军事演习、乱砍乱伐之后再植树补救,沙尘暴、龙卷风、厄尔尼诺等等自然力量已经在惩罚人类,世界上一些小国之间或周边地区的战争不断,使得天灾人祸不断发生。人类如果还不反思的话,这个世界必将走向覆辙。为了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必须要倡导和平,倡导低碳生活,并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没的做起。唯有如此,人类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科学技术才能越来越发达。                            

    后记

    接到这本书的整理任务后,我的心情极其复杂,既感到特别荣幸,又感到压力重重。让我感到荣幸的是,维东大哥如此信任我,竟然把这本书整理和修改的任务交给了我;让我感到压力重重的是,我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女子,平时很少出门,对外界了解也很有限,像这样的人物传记涉及到的历史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是我以前从没接触到的东西,我能写好吗?但我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的未知和挑战,我们必须接受命运给我们安排的种种挑战和考验,才能不断进步。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才接下了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阅读本书的有关材料时,我一次次被李学坤老人的倔强地坚持正义的性格、宽宏大量的为人、面对强权和恶势力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对其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高尚品德非常钦佩!我极其想把李学坤老人这个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尚,把本书的故事情节写得精彩出色。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曾在互联网上查了不少的有关资料和相关背景。无奈,本人的写作水平有限,才将此书写得如此笨拙、粗糙。望 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请多多见谅,也请读者如在阅读本书时发现错误,请及时地反馈给我们,以便再版时我们再做修改。谢谢!

    附一:黄埔军校十六期李学坤(李济才)简历:


    出生年月      1923年8月22日                             证明人
    学    历      黄埔军校16期通信兵科毕业
    1941------1945  财政部税警总团参谋                      领导贾幼慧
    1945------1947  军调部三人小组国方代表                      蔡文治
    1947------1948  长春警备部科长、56师副官处长               郑洞国
    1948------1949  四野政治部联络部参谋                        周  桓
    1949------1957  湖北黄安县文教干部                          马有才
    1957------1980  黑龙江兴凯湖农场劳教工人
    1980------1985  黑龙江友谊农场干部、友谊县政协副主席
    1985------1996  佳木斯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
    1997------至今  离职休养,现任黑龙江省黄埔同学会会长
    台湾友人、马耀武   黄埔同期同学会通信来往

    附二:李学坤的诗词

    七九抒怀

    七九春秋弹指间,不堪回首忆当年。
    救亡抗日学黄埔,天下太平匹夫责。
    起义长春易肝胆,横枪四野战雄顽。
    自从跟随共产党,一扫阴霾艳阳天。

    秋日咏怀

    金风送爽疏云远,把酒临窗思绪长。
    雁阵南飞归故地,谷堆高耸笑李郎:
    曾迷黄埔胸怀阔,已偎红旗事业忙,
    深谢人民深谢党,赐予老朽尽春光。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两袖清风 正气一身
·下一篇:黄埔军校十六期军官——两袖清风、正气一身,黄埔忠臣李学坤传(上)
·黄埔军校十六期军官——两袖清风、正气一身,黄埔忠臣李学坤传(上)
·黄平县机关工委组织多部门开展纪念抗战胜利专题活动(组图)
·廖尚刚:黄平县机关工委组织多部门开展纪念抗战胜利专题活动(组图)
·特稿:黄平县机关工委组织多部门开展纪念抗战胜利专题活动(组图)
·张育英:九死一生庆凯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有感(组图)
·特稿:九死一生庆凯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有感(组图)
·薛岩:天津部分群众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和毛主席去世39周年纪念活动(图)
·特稿:天津部分群众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和毛主席去世39周年纪念活动(图)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推出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特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推出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黄埔军校十六期军官——两袖清风、正气一身,黄埔忠
黄埔军校十六期军官——两袖清风、正气一身,黄埔忠
邓浩亭:“长征从这里出发”千人骑行活动在江西瑞金
特稿:“长征从这里出发”千人骑行活动在江西瑞金起
江西省委党校学员在井冈山开展爱心活动(组图)
吴邦华、 陈贻光、刘颖:江西省委党校学员在井冈山开
特稿:江西省委党校学员在井冈山开展爱心活动(组图
邓浩亭: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活动在瑞金启动
特稿: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活动在瑞金启动
刘晓瑜:临湘市编辑出版抗日史志《一寸山河一寸血》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开国上将李达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组
特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暨慰问新四
特稿:祝贺女红军王定国103岁寿辰活动在京举行(组
特稿: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朱德外孙刘建
特稿:山西昔阳大寨举行纪念陈永贵诞辰百年活动(
特稿:旷伏兆中将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2014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
特稿:“人民情•公仆颂”首都各界集会隆重纪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