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仁人志士们一线杀敌,与亲人分隔两地,或壮烈牺牲,即阴阳相隔。他们是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在国恨家仇面前,他们舍生忘死,冒着枪林弹雨与敌人战斗,但是他们也是平凡的人,有家有乡,有亲有故,有情有爱,可相聚无期,他们只能把自己的一汪情思寄附在薄薄的信笺上。国土狼藉,人民涂炭,那战乱纷纷的年代,邮路不通,一封信能否抵达,尚且不知,但不管如何,英雄们的情怀凛然人间,总能被亲人理解,并给人无限鼓励,在激荡的大时代里,闪耀光芒。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这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左权同志写给妻子志兰的家书中的内容,其中太北是左权同志的唯一女儿。这段文字溢满了浓浓父爱,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呀,英雄与俗夫一样。英雄柔情,字字含爱。战斗之余,仿佛妻儿就在跟前,一起玩耍、嬉戏,享受天伦之乐,真快乐极了。可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可能的,因不可能而更显弥足,因不可能而更显情真。这封家书是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的最后一封信,此生再无机会见到女儿,英雄应有悔吧,但与国无悔,英雄情怀更显高烈。
在死亡的面前淡定从容,视死如归,赴难之前的吉鸿昌在给妻子的遗书中这样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他的死是为民族、为祖国、为子孙将来,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死也必定彪炳史册。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死去而毫无畏惧,这是多么浩荡的豪情啊。写完信后,他从容地走上刑场,以手指为笔,写下浩然正气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犹感万丈豪气,震撼心灵,国难当头,此躯何惜。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第200师在缅甸同古保卫战中,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0余人,打出了国威。后在北撤回国途中遭日军伏击,胸部腰部各中两弹,仍然指挥部队突围回国,不幸殉国。“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连[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又我去岁所经过之事,实太对不起你,望你原谅。”这是人们在戴安澜的皮包里发现的一封写给妻子的家书,事有准备,可知戴安澜早抱必死之心。取舍家国,当以报国为重,至于家,留下的却是愧疚,唯托付给妻,他选择了大爱,只能遗下小爱。这封家书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舍生取义,毁家纾难,在民族危亡关头,他们为大家舍小家,可歌可泣。那一封封凝着血与泪的家书,不正是他们侠骨柔情,道义两担的无言之证吗。今天,当我们享受和平幸福生活的时候,再读这些家书,能不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