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贴着华北大平原丰腴的胸膛,向南滚滚而来。保定、石家庄、天津、德州、临清等先后躺在血泊里。
11月23日后半夜,日寇集结千余人,从山东省临清出发向卫河县扑来。临清距离卫河县城大约60余华里。他们举着“膏药旗”,开着汽车、摩托车,拉着重机枪、火炮,沿着公里疾驰,杀气腾腾,尘土飞扬,夹杂着刺鼻的汽油味道,洒下一路恶臭。诡异的是他们绕过卫河县城直奔萧城而来。
萧城位于卫河县城东南5里,是一座历史名城。历史记载,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为辽国萧太后所筑。相传此城是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故俗称“盔安城”。它见证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既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城市,又是一座“和平”之城。城周长10里,比县城大一倍。“萧城晓烟”是卫河县古八景之一。一般地图标注时,往往用黑色方框标出。原来,日本鬼子按地图作战,误把萧城当成了县城。
黎明时分,日寇包围了萧城。顿时,炮声隆隆,惊天动地。日军登上城墙,四处扫射,枪声大作,如风似雨。此时,手无寸铁,毫无防备的萧城居民不知发生了什么,惊恐万状,四处躲藏。胆大的陈立勋和陈兴武的妻子,扒着墙头往城墙上瞭望,一粒子弹将二人穿死。部分青年跑到藏兵洞,或者东门外树林里,抗日的怒火在胸中燃烧着。
随后,日军进城逐户清查,把老人、儿童赶到村中庙前。村民敢怒不敢言,日军肆无忌惮叫唤了大半天。当他们看到萧城没有任何抵抗力量,并不是什么军事要塞,也不是县城时,于天黑前便向县城杀来。
此时,县城四门大开,日寇没遇到任何抵抗,大摇大摆走进了县城。原来,国民政府县长王华安早在9月10日就携款潜逃,不知去向,政府随即溃散,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寇随后成立了日伪政权,开始了血腥统治,也开启了卫河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大幕。
一周后,驻卫河县城日军20余人外出骚扰,满登鳌带领抗日游击队等在萧城东门外黄河故道伏击日寇,打死日军2人,打伤5人,缴获三八式步枪2支。这是卫河县境内对侵略者的第一次战斗。游击队中就有萧城陈立勋的儿子陈小武,他本来是一名猎手,是追着满登鳌非要参加游击队的。由于没有步枪,他使用的还是他爹的猎枪。打死的2名日军,其中就有一个是他打死的。那家伙满脸都是铁沙子,可能一个大的穿破了脑袋,伸了几下腿就不动了,在地上画了两道沟,像一个“亡”字。此后,陈小武扛着一支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成了抗日游击队的一名正式队员。他是历史名城走出的第一名抗日战士,紧接着又有人参加了游击队,到后来萧城周边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都参加了游击队。这里成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卫河县被称为抗战时期“小延安”。直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死所有的日本鬼子。
今天,县城已经南迁30里,原县城降格为镇政府驻地。萧城却由“县保”、“市保”、“省保”,一步步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了“历史名城”。陈小武抗日战友和他父亲的坟墓,就在萧城内,晚年的陈小武祭奠完他们,经常坐在千年点将台上,听松涛阵阵,他说,这多像当年抗日的怒吼。他也常常向前来旅游的人讲述打鬼子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