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骄阳似火,万里无云。2015年7月13日,我跟随邯郸学院寻访冀南抗日根据地足迹小分队,冒着40度酷暑,先后来到馆陶县英烈馆、范筑先故居、光荣院等地寻访、调查。加上我几年来查阅史卷、实地调研和随机采访积累的资料,仿佛卫河的浪花,岸边的土层,古树的年轮,泥垒的土墙都在讲述故事,一幅幅馆陶人民抗战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馆陶战国定名,秦代置县,历史上有七位皇帝的子女被封为“馆陶公主”、“馆陶王”,是唐代名相魏征故里,成语“路不拾遗”的发生地。抗战时期的馆陶县隶属山东省聊城,为鲁西北特委领导,后归属冀南三地委。县域面积比现在大一倍还多,共有494个村庄。那时,卫河正好从中间南北穿过,分为卫东、卫西两个大致相当的区域。卫河就是馆陶县的母亲河,养育着两岸百姓。由于地处冀鲁两省交界,西有平汉一线,东有津浦铁路,南有黄河阻隔,北有石德铁路,成为沟通太行、冀中、冀南、鲁西、鲁西北、苏皖根据地以及根据地和延安的重要交通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大批的抗日部队和军用战备物资在此过往。是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被称为抗战时期的“小延安”,全县有千人为国捐躯,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误把萧城当县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贴着华北大平原丰腴的胸膛,向南滚滚而来。保定、石家庄、天津、德州先后躺在血泊里。
11月23日后半夜,日寇集结千余人,从山东省临清出发向馆陶县扑来。临清距离馆陶县城(今山东冠县北陶镇)大约60余华里。他们举着“膏药旗”,开着汽车、摩托车,拉着重机枪、火炮,沿着公里疾驰,杀气腾腾,尘土飞扬,夹杂着刺鼻的汽油味道,洒下一路恶臭。诡异的是他们绕过馆陶县城直奔萧城(今山东冠县萧城)而来。
萧城位于馆陶县城东南5里,是一座历史名城。历史记载,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为辽国萧太后所筑。相传此城是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故俗称“盔安城”。它见证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的长期战争。既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城市,又是一座和平之城。城周长10里,比县城大一倍。“萧城晓烟”是馆陶县古八景之一。一般地图标注时,往往用黑色方框标出。原来,日本鬼子按地图作战,误把萧城当成了县城。
黎明时分,日寇包围了萧城。顿时,炮声隆隆,惊天动地。日军登上城墙,枪声大作,四处扫射。此时,手无寸铁,毫无防备的萧城居民不知发生了什么,惊恐万状,四处躲藏。胆大的陈立勋和陈兴武的妻子,扒着墙头往城墙上瞭望,一粒子弹将二人穿死。部分青年跑到藏兵洞,或者树林里,抗日的怒火在胸中燃烧着。
随后,日军进城逐户清查,把老人、儿童赶到村中庙前。村民敢怒不敢言,日军肆无忌惮叫唤了大半天。当他们看到萧城没有任何抵抗力量,并不是什么军事要塞,也不是县城时,于天黑前便向县城杀来。
此时,县城四门大开,日寇没遇到任何抵抗,大摇大摆走进了县城。原来,国民政府县长王华安早在9月10日就携款潜逃,不知去向,政府随即溃散,处于无政府状态。日寇随后成立了日伪政权,开始了血腥统治,也开启了馆陶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大幕。
1937年11月29日,馆陶县城日军20余人外出骚扰,满登鳌带领抗日游击队等在葫芦营(今属山东)黄河故道伏击日寇,打死日军2人,打伤5人,缴获三八式步枪2支。这是馆陶县境内对侵略者的第一次战斗。
由于,日军组织侵占武汉南下,日伪军在县城只保留少量人员。1938年5月15日,共产党领导的范筑先抗日司令部十支队趁机收复了馆陶县城。成立了中共馆陶县委、馆陶县民主抗日政府。1939年,武汉失守后,日军3万人回师华北。2月12日,日军占领邱县县城(今河北邱县邱城镇)后,继续向东边馆陶县进犯。日军出动轰炸机3架,汽车47辆,装甲车4辆,共计2000余人向卫河袭来。15日在卫河岸边遭到筑先纵队顽强抵抗,留下500余具尸体。最终,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撤出县城。2月17日馆陶县城第二次沦陷。随后,日军继续南侵。2月19日占领南馆陶镇(今馆陶县城),随后建立据点。
日军南馆陶(今馆陶县城)据点是馆陶县城(今山东冠县北陶镇)外最大的一个据点。驻地在民国上将军王占元的旧督军府(今馆陶县城陶山街东段,保存尚好),这里有250间房,三座四层楼的房屋,驻有日军“红部”一个小队和伪军等大约600余人。此后,抗日的烽火在卫河两岸风起云涌,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直至灭亡。
采访手记:2014年冬天,我去寻访北陶镇,自从1955年馆陶县城南迁新址后,这里降格为镇政府驻地。原来县政府的水牢上建起了四层大楼,西厢房还有6间老房被杂草簇拥。城墙只剩西北角豁齿留牙一段。倒是,萧城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站在千年点将台上,松涛阵阵,仿佛当年抗日的怒吼。
二、抗战初期最大的抗日游击队
太行起舞,卫水和声。1937年八路军、新四军合计是4万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404页),刘伯承、邓小平率领9000将士走进太行山创立根据地。而在鲁西北却活跃着一支当时最大的抗日游击队,有35个支队,共计6万余人,号称“十万铁军”。毛泽东同志1938年5月在《中国抗日战争游击战略》中高度评价、简要总结道:“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原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毛泽东选集》第二卷420页)。”这支最大的抗日游击队主帅就是馆陶县人范筑先将军。
1881年12月12日,范筑先出生在山东省馆陶县南彦寺(今河北省馆陶县寿山寺)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890年入义学读书,后辍学务农、经商。1904年到北洋陆军当兵,后进入北洋陆军讲武堂学习。1911年辛亥革命后,范筑先加入国民党,先后在北洋军任中央陆军连长、营长、补充团长、师参谋长和旅长等职。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在冯玉祥部任高级参议。1933年初,被任命为山东沂水县县长、临沂县县长。他常走访民间,扶持生产,组织救济,被百姓称为“青天父母官”。1936年冬,调任山东省第6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共产党信心坚定,未雨绸缪。1937年4月,中共中央派联络局彭雪枫由北平来山东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强调范筑先富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在鲁西北人民中享有威望,要争取范筑先接受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同我党合作开展抗日救亡运动。7月7日“卢沟桥事变”, 8月共产党人张维翰、王化云等同范筑先直接取得了联系,范提出聘请共产党人到鲁西北协同抗战。10月初,日军占领德州,范筑先派张维翰去济南聘请共产党人到6区协同抗战。中共山东省委派12名共产党员到6区政训处任干事,同时,选派以共产党员、民先队员为骨干的240人,分三批来到聊城从事抗战政治工作。11月19日,范筑先拒绝了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南撤命令,向全国发出了“裂眦北视,决不南渡”的皓电。这份通电的发表,震动了全国,极大地激发了鲁西北人民的抗日热情,也标志着中共鲁西北地方党和范筑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8年春,范筑先先后委派10余名共产党员到馆陶、邱县、莘县、寿张、冠县、濮县、观城、阳谷、范县、高唐、齐河等县任县长,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为便于统一指挥鲁西北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5月1日,范筑先采纳鲁西北特委的建议,将第6区保安司令部改为“山东省第6区抗日游击司令部”,并任司令。1938年6月14日,范筑先应邀到河北威县与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会晤共商抗日大计。9月23日,范筑先在河北南宫会见徐向前、宋任穷等,欣然接受中共关于广泛动员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整顿部队、团结合作、长期抗战等主张。范筑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收编地方武装、民团等发展到35个支队、3路民军,共6万余人,对日作战80多次,歼敌5000人以上,收复保卫了鲁西北32个县,在敌后开创了轰轰烈烈的以聊城为中心的鲁西北抗战新局面。
1938年10月下旬,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八路军山东纵队总指挥张经武等同志从延安带来了毛泽东给范筑先的亲笔信及《论持久战》一书,信中高度评价了范筑先在山东敌后坚持抗战的重大贡献和政治影响,范筑先受到极大鼓舞。11月中旬,日军3000余人分三路侵犯鲁西北地区,其中日军114师团千叶联队,于14日从东阿渡黄河进攻聊城,其先头部队有步、炮兵500余人,汽车、坦克10余辆,并有飞机配合。激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姚第鸿(第6区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张郁光(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等700余守城将士,壮烈殉国。范筑先时年56岁。
范筑先将军殉国后,震惊了全国。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同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行了追悼大会。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和蒋介石都亲笔题写了挽联。国民政府还“特令褒扬”,“通令全国下半旗三天”。范筑先是国共两党惟一共同追悼的抗日将军。
1998年,我曾参与范筑先将军故里遗址碑设立。2015年酷夏,我看到遗址碑矗立在十几平方米的院落里,显得孤单和寂寞。出征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假如,范筑先没有殉国,他后来会怎么样?我不免想起史学家的疑问,也是将军牺牲留下的谜团:1,为什么最大的抗日队伍随后四分五裂、土崩瓦解,只有少数共产党领导的十支队保留下来,发展壮大呢? 2,在日军兵临城下准备攻城时,李树椿为什么冒死进城,拖住范筑先大谈整编问题?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是个顽固的反共分子。对范筑先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的做法十分不满,多次制造摩擦挑拨范筑先和共产党的关系,结果都受到了范筑先的驳斥。挑拨不成就破坏,沈鸿烈让省政府民政厅长、反共分子李树椿任鲁西区行辕主任,直接领导破坏共同抗战的活动。李树椿勾结范筑先司令部的参谋长、反共分子王金祥、副官赵鸿逵等顽固分子。收买纠集旧军官、会道门和土匪头子对合作抗日工作进行捣乱破坏活动。3,为什么李树椿能在日军围城后顺利出城,而范筑先出城时却被日军火力封锁无法出城呢。这一切会不会又是沈鸿烈、李树椿玩弄的借刀杀人呢?4,为什么日寇长驱直入100公里进犯聊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呢?5,毛泽东的亲笔信去了哪里?6,从范筑先的死能够看出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吗?!
三、以英雄的名义命名
芍药花开,绚丽娇艳。2015年5月6日歌颂范筑先的电视连续剧《铁血将军》在聊城开机。2014年9月1日民政部日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范筑先名列其中。
历史从来没有忘记英雄。聊城县曾一度改名为“筑先县”。1942年臧克家发表颂扬范筑先的长篇叙事诗《古树新花》。1962年雁翼出版剧本《风雪剑》。1988年,为纪念范筑先将军殉国50周年,聊城市在范筑先殉国的地方修建了范筑先纪念馆,邓小平题写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徐向前元帅挥笔写下了“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的题词,邯郸市参与拍摄电视连续剧《浴血光岳楼》。2005年8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范筑先铜雕像在邯郸市滏东大街“晨曦园”落成。2009年05月范筑先被列入“百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候选人名单。2009年09月30日馆陶县范筑先纪念馆竣工开馆。2010年10月馆陶县范筑先广场建成投用,同时,馆陶县城一条新修建的街道被命名为筑先路。
在馆陶县还有四个村庄,是以抗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至今已经70多年,可能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她的真正来历,仅仅知道地图上如此标注。恐怕在全国这样的县也不多见。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最残酷时期。日伪军联合对冀南解放区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南彦寺村是抗日英雄范筑先、张维翰的家乡,是冀南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日寇早已恨之入骨。2月17日黎明,300多名日军突然袭击,被民兵及时发现,村民全部撤退。日军进村,一无所获。根据经验,日军扫荡都是一次性的,短时间内不会再来。村民纷纷回到家里。谁知道日军北行10华里驻扎浅口据点后,于2月19日杀了一个“回马枪”。 日寇300多人、伪军200多人再袭南彦寺。黎明前敌人将该村团团包围,各个街口、胡同全被封锁。天亮了,敌人逐户搜查,把群众赶到大坑边。鬼子先是从人群中拉出一个中年人,没有问话,直接劈砍。接着,日军又拉出十几个青年男女,逼问谁是民兵,谁是村干部。不说实情者,全部砍头。
于是,张寿山被指认出来。寿山先生1893年出生,少年从军,曾在湖北督军王占元部下任连长、营长,后来升任湖北煤建局局长。1926年,隐退老家,置办庄田,课教子孙。日本侵略者进占冀南,他与八路军交好,不仅自己带头捐献,还担任村粮秣委员,秘密为八路军筹粮筹款。邓小平、宋任穷、王任重等曾经在他家居住,和张寿山结为莫逆之交。
敌人抓住他以后,采取“威逼利诱”等毒辣手段,妄图从他的口中得到抗日领导人在什么地方,枪支、弹药、粮食藏在哪里?他一直说不知道。敌人一无所获,便狗急跳墙、穷凶极恶地将张寿山吊捆在一棵大树上,下面堆起干柴、浇上油,熊熊烈火燃烧着他的躯体。面对残无人道的敌人,他始终面不改色、不透漏丝毫信息,表现出一个爱国者坚贞不屈的精神。
这次扫荡,该村共有53人惨遭杀害,6人伤残、41人被抓走,25名妇女惨遭强奸。抗战时期日军共在馆陶县149个村庄制造了惨案,死亡10人以上村庄32个,累计死亡1370人,伤残638人,抓走2522人,奸污妇女243人,烧毁房屋4836间,损失耕畜2967头。
敌人退却后,人们将张寿山从树上救下来,由于伤势过重,经医治无效而壮烈牺牲。时任冀南地区主要领导人、平原军区司令员宋任穷闻讯后,亲自到张寿山家进行了慰问。宋任穷指示冀南地委和馆陶县人民政府,将张寿山追认为烈士,并将南彦寺更名为“寿山寺村”。
其实,南彦寺原名康庄村,比较贫穷。风水先生说,北边是朱庄村,猪吃糠,所以穷。才改为南彦寺,是“难咽死”的意思。1966年,文化大革命暴发,因为老一辈革命家蒙冤,随将“寿山寺村”改为“向阳村”。改革开放后,197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宋任穷批示河北省委,恢复为“寿山寺村”。如今,寿山寺村分为寿东、寿南、寿北3个行政村。寿东村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粮画小镇”,2015年3月荣获“全国文明村镇”。
馆陶县因为抗日战争,经政府批准更名的村庄还有林北村、息元村、八义庄等,一直沿用到今天。1943年12月20日抗日村长霍林北被日寇杀害,北安庄改名为林北村;1943年六区区长董息元被日寇杀害,影庄改名为息元村;1943年12月17日日伪军300余人包围南广才,武梦田等8位民兵英雄就义,随改名为八义庄。1943年2月22日,日伪包围马店村,村自卫队长王洪飞壮烈牺牲,马店一度更名为“洪飞店”。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每一个名字都见证着历史和现实,战争与和平,发展及繁荣。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议,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