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于1919年9月19日,特别好记。但母亲总说是“9.18”的第二天,看来那组数字对母亲更加刻骨铭心。
母亲已经离去多年,我思念她时就会翻一翻她的回忆录,其中记录最多的是抗战时期的经历。
逃离战火
1937年,17岁的母亲从镇江女子师范毕业,被镇江私立培初小学聘用,就待暑假后开学便可以走上讲台了。正当妈妈为能当上一名教师而高兴的时候,“8.13”淞沪抗战打响了,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处在危急之中,日机时不时地飞来盘旋几圈,镇江城里人心慌乱,百业具废,妈妈的教师美梦自然烟飞灰灭。那时我外公还在西安公干,无奈之下身怀六甲的外婆只得扶着太婆,带着我妈和大姨、大舅、小舅,顺着惊慌失措的人群开始了逃亡。
当时富裕人家乘大船,或轮船往九江、武汉、重庆等地跑。贫困人家则拖儿带女徒步走。我外婆还算有几个小钱,就和另一家合租了一只木船,带上二床被子和几个包袱,在苏北的大运河里漂淌了五天到达兴化。
当时外婆的意愿是设法去到徐州,再乘陇海线上的火车,奔西安找外公去的。
兴化县城不大,四周环水,都以为是块避难的好地方。逃难的人蜂拥而入,街头巷尾到处是难民,都在寻找住处,很多人只能借人家客堂一角搭张铺安顿身子,还有不少人借人家的柴房居住。外婆一家赶到兴化时,已经连柴房都借不到了,最后在远离县城一个偏僻地方发现有座尼姑庵。托庵里妙静师太的福,一家人有了个栖身之地,但庵堂岂能久住,更何况外婆即将生产。后来,师太出面介绍,附近一户人家,在堆杂物的偏房里腾出一块地,临时放下一张床铺,外婆就在那儿生下了我小姨。
外婆产后仅只几天,国军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兴化城里的人坐不住了,又纷纷外逃。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外婆不顾产后虚弱,毅然决定再次上路。我妈是老大,外婆不便期间,大情小事都是她打理。母亲四处打探,找到一条装货的木船要往徐州去,谈拢价钱后,全家人登舟离开了兴化。
木船航行了两日,发现大批人群反向而行,一打听,说报纸登了徐州告急的消息,这会儿大概徐州已经失守啦。
去路已断,木船只好调头后转。险境中,人们已经顾不得身份,外婆一家和船主结成患难之交,互相之间不再讲什么价钱了,有东西大家吃,有力气就一起摇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逃到安全的地方去。就这样,外婆一家乘坐这条船沿大运河往南,途经东台、如皋等地到达南通附近的天生港。此时,上海早已沦陷。有道是最危险的地方或许最安全,我妈的三表舅——我应该叫三表舅公——托人捎来信,说上海的租界里比较安全,让外婆带家人赶快到上海去落脚。于是,外婆又扶老携幼辗转来到了上海。三表舅公在英租界靠近四川路的背街小巷内给外婆一家找到一间六平方的亭子间,仅搁一张床,一家老小就蜗居在这小屋里度过了初到大上海的时光。
逃离日战区
外公不放心颠沛流离的家人,辞去公职寻找安身立命之地。那时,上饶远离战区,受“赣南新政”辐射,抗日救亡的风气很浓,外公觉得是正气抬头的地方,于是决定把家安在上饶,托人带钱带信到上海,要外婆带上家人,快快离开日占区。
那时候,国统区到敌占区十分困难,据说要过三道封锁线。外婆接到信和钱已是38年的春夏之交了。
同样,从敌占区到国统区也非易事。经三表舅公多方托人筹划,才定下迂回曲折的行程。
外婆带着一家老小登上开往温州的轮船,在海浪中颠簸了几日,直到吐光了胃里所有的液体,才到达温州。温州多皮货和海货,外婆囊中羞涩,孩子们只有饱饱满眼福的份。
一家人在温州街头转了二天,才找到三表舅公托付的人。第二天,那人将外婆一家送上汽车,车过蒲田,夜宿青田;次日清晨再出发,经丽水、永康,到金华。下得汽车,外婆抱着小姨,领着小舅坐在马路边看护着包袱行李。我妈和大舅去火车站购票,幸运地买到了当日的火车票,这样就免得再露宿街头了。火车途经衢县、玉山。太阳再度升起的时候,才平安驶进上饶站。
一家人在经历了胆战心惊的逃难后终于团聚了。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在日寇的铁蹄下,老百姓哪有自由出行的权力!
再度逃难
团聚了,祖孙三代其乐融融。为了让家人生活得好一些,外公不得不外出经商。
上饶城池不大,是第三战区所在地,浔饶师管区(包括江、浙、皖、赣)的各师都在上饶设有办事处,因此满大街都是军人。
自从九江、南昌沦陷后,江南的时局格外严峻。只要天气晴朗,日机随时会来骚扰。大家一听到警报声就飞快地躲进防空洞,有时一呆就是一天,到晚上才能回家做上一顿饭。只有下雨天日机才不出动,因此大家都盼望天天下雨。
不久,日寇近逼金华,人心惶惶,三战区各部也准备转移。外婆和母亲着手准备再一次逃难。就在这时,大表舅公夫妇俩从安徽逃难到了上饶。外婆让他们休息两天后再一起走。
外婆让母亲雇了架板车,拖着衣物行李和太婆,一家老小并大表舅公夫妇一道跟着行走。三战区大批汽车,载着人员和辎重,沿着上饶到崇安公路撤退。难民们也跟着往崇安方向跑。逃难的队伍跑过铅山县,翻越武夷山,到达福建崇安。外婆和太婆、大表舅婆都是小脚,走远道实在不便,太婆说还是歇歇脚再走吧。大表舅公打听到一家货栈阁楼上可以住人。跑去一看,阁楼上堆着好多杂物,能容人栖身的地方很小。于是大表舅公夫妇俩就暂住小阁楼上,外婆把一时不用的衣物包裹留在阁楼上,带着太婆和孩子们在城外另找一间民房歇息。
金华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崇安,说上饶也保不住了,大家都在庆幸自己走得快,否则就出不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