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县芦村小学创办于1909年,己走过了百年历程。1935年命名为“江苏省立芦村小学”。
1934年秋,宝应许多秘密战线上的共产党人和社会进步人士在芦村小学任教,以教师名义一边教书一边从亊党的工作。学校从教学内容、教室布置、教学方式等不同侧面进行宣传教育。教室内正面墙上挂着中山先生遗像和各种比赛的流动奖旗。两边墙壁上画有四幅壁画,分别画的是女工纺纱织布,农民种田插秧,工人盖房搭屋,工人筑路开车(火车、汽车),标出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靠劳动创造的。后面一面大墙上画一幅形同桑叶的中国地图,在右上方(即东三省)画一条白色巨蚕,蚕身上有园形红斑,意为日本国旗,此蚕已吃完东三省又伸向华北大地。在此图右下方画一只有日本国旗的大皮靴,靴底有长长的鞋钉,靴下躺着男女老少在哭泣,血流满地,旁有小字为“铁蹄下的东北同胞”。形象地宣传劳动至上及浓烈的勿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也很特别。自三年级开始,加了应用文课,音乐课全用五线谱,四年级增设社会课、公民课、中国地理与历史,五年级增加外国地理,六年级讲外国历史。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则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直到六年级都是历史课的重点内容,教材完全是老师自己编写的。抗战爆发后,五、六年级的语文课又增印了许多讲义,如:通讯短文,《晋、察、冀抗日小故事》、《小孩捉间谍》等等。
在课外文体活动中,全校成立了约五十人的文艺宣传队,其中有三十人的合唱队,还有演话剧、活报剧的十多人的表演队。演唱的歌曲有《大路歌》、《打长江》、《前进歌》、《新女性》、《伏尔加船夫曲》、《锄头舞歌》等等。抗战爆发后,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在全校教唱,如《抗敌歌》、《义勇军进行曲》、《九一八小调》、《毕业歌》、《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太行山上》等等,进步歌声响彻校园。文艺宣传队还到学校周围村庄去搞街头演出,宣传抗日。
“爹娘啊,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哪年哪月才能欢聚在一堂?” 一曲在《松花江上》的演唱,围观的群众也无不为之动容,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还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小黑子》等。学校还组织到附近两个县的首镇(宝应县氾水镇及高邮县临泽镇)去搞街头演出,宣传抗日。演出时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1938年春节,学校将自愿留校过年的师生五十余人组织起来,在校内集体度过一个很有意义的春节。春节当天的早餐除有稀饭外,还有肉包子,菜比平时也多加了一盘甜蒜头和一盘煮大豆。开饭时,老师在餐厅黑板上写了几个特大的字:“吃大豆不忘东北!”给学生们留下了极深的抗日印象。
不久,因日寇陆续占领了运河沿线各城镇,芦村小学离运河只有十公里,故而形势紧张起来。不少学生家长担心在校孩子的安全,纷纷来校要求接回学生。在此情况下,学校当局觉得学生安危责任重大,决定暂时解散。解散前,在三、四、五、六年级同时宣讲《最后一课》(法.都德著)。那天上午第四节课,校园里特别的安静,每个教室都在讲读着《最后一课》。突然,不知是从哪个教室里传出了一片哭声,接着各个教室里都传出了哭声,这哭声由小变大,逐渐地变成了嚎啕大哭,各教室哭声连成一片,声音越来越大,全校老师也都分别在各年级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听课,最后相拥相抱,哭成一团。大家都觉得日本鬼子要来了,我们就要成为亡国奴了,就像《最后一课》课文中的主人公一样,深悔自己过去学习不够努力,今后的日子将怎样过?……在这一片哭泣声中,下课铃声响了,是该排队进餐厅吃午饭的时候了,可是同学们谁也没有离开座位,谁也不想去吃饭。老师们只得含着泪安慰劝说同学们去吃了饭。饭后,同学们一个个都拿出了自己最漂亮的小本子相互题词留念。看看那些本子里题得最多的词是:“还我河山”、“舍身取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誓死不做亡国奴”、“踏着烈士们的鲜血前进!”……等等豪言壮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