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卢沟桥事变:民族危机促联合
国共两党究竞应该怎样具体合作抗日呢?为此,从1937年2月至6月,我党同国民党在西安、杭州、南京、庐山等地就红军改编、边区政府、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国共合作宣言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条件苛刻、缺乏合作的诚意,致使谈判无法达成协议。
此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寇大举进攻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这种情形下,国民党的政策发生变化。为了尽快解决国共两党谈判中的一些悬案,尽快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7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思来率领代表团再上庐山,与国民党代表重开谈判。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在庐山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约定由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这个宣言以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政治为宗旨,提出了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等具体建议。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中国“万一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栖牲之决心。”⑰蒋介石的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第一次正确的宣言。”⑱但是,蒋对芦沟桥事变仍有局部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幻想,希望通过英、美、法、德等国的政府来调解中日冲突。因此,蒋介石仍仍未作出发动全国抗战的决定。自然,也会影响到蒋介石对国共谈判的态度。7月17日,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庐山谈判中,蒋仍不准共产党公开活动,不承认我党合法地位。所以谈判未结果。周恩来等下庐山,到上海观察时局的变化,以待时机,重开谈判。8月6日周恩来偕朱德、叶剑英到南京,敦促国民党蒋介石发表国共合作宜言,但蒋介石迟迟不予发表。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党蒋介石在上海、江浙一带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洽受到严重威胁。这时,蒋急于要求红军开赴抗日前线,不得不按受我党关于合作抗日的主张。在周恩来等人的不懈斗争下,8月18日,蒋表示同意红军改编和设立总指挥部。8月19日,国共双方不仅达成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协议,同时还达成长江南北红军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在南京出版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设立中共代表团和八路军办事处,释放政治犯等协议。8月22日,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每师一万五千人。8月25日,朱德、彭德怀发表就职通电,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这时,关于合作宣言的谈判仍在过行,直到9月下旬,由于我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作出了许多让步,谈判才告结束。
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全国抗战形势的迅速发展,迫使蒋介石终于接受了我党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确主张。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公开承认停止内战,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我党终于实现了“联蒋抗日”的政策和目的。联蒋抗日“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⑲
结语
从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到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反表,我党对国民党蒋介石政策先后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复杂变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中共对蒋政策的这一系列变化是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蒋介石对待革命的立场和态度的变化所决定的。在每一政策的调整过程中,我党都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从抗日大局出发,坚持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结合,最终迫使蒋介石走上了联合抗日的道路。这些经验,时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 2.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红色中华》,第276期,1936年5月16日版。 4.《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 5.《中国国民党史》西安交大出版社出版,第275页。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4页。 7.《蒋总统秘录》日本产经新闻,古屋奎二,第2235页。 8.《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料选集》第1分册,第283页。 9.《中国国民党党史文献选编》(1894一1949年),1985年版,第225页。 10.杨德志:《横戈马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1.《中国现代文资料选编》 12.《六大以来》(上),第792页。 13.《周恩来选集》上卷,第73页。 14. 毛泽东:《矛后论》。 15.《六大以来》(上),第798页。 16.《中国抗日战争史稿》上。 17.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蒋总统集》,第963页。 18.《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316页。 19.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