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1年了,郑州辖区登封市徐庄乡郑庄村李天福今年已经85岁,但说起71年前发生的事情他却如数家珍。
他说他今生就见过一次外国人,就是71年前的那一触目惊心的事件让他和美国人有了面对面的经历。
1944年7月29日,抗日战争打到白热化的时候,美国派到中国帮助抗日的一架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炮火击中,飞机冒着黑烟,一头扎在了登封市徐庄乡郑庄村南边的南峦山上。
当时,郑庄村14岁的李天福正在南峦山旁的一个小山坡上放牛,他突然看到从郑庄村东北方向飞来一架飞机,飞机响声刺耳,冒着黑烟,李天福当时以为是敌机放毒,非常害怕,赶紧找了块大石头躲了起来。他刚躲好,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脚下的山坡猛然晃动起来,对面山上树木烧了起来。李天福说,当时他放的牛受了惊吓,不停地哞哞叫。
李天福说,当时他第一次见到飞机,第一次看到飞机爆炸。村里另一位老人李庆黑说,当时火有几丈高,因为吹的是东南风,黑烟把整个村庄都罩住了,大火烧了整整一下午,村里去了几十个人扑救才把火扑灭。
时任国民党登封县大冶镇代镇长、现已84岁高龄的台湾知名人士杨祥麟老先生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飞机失事那天我正在登封县卢店镇办事,看见一架大型美国飞机拖着黑烟从东向西低空飞行,到卢店镇上空时突然90度转弯向南飞去。”杨祥麟后来估计,可能是飞机驾驶员为了躲避正前方海拔1512米的少室山,由于转弯太急,机身又受伤,所以失去控制坠落在马峪川(徐庄乡一带,当地俗称马峪川)。
郑庄村82岁的李庆黑老人说,飞机来时他正在地里翻地,看到一架飞机从东北方向飞来,飞得很低,吓得他赶紧转身就跑,刚跑到瓜园,就看见飞机一头扎到南峦山上,一声巨响后,飞机碎片射向天空,而后哗哗地落了一地,转瞬间,40多亩长了一米多高的玉米被砸得稀烂。
前日晚上,在郑州上学的李一恒听了爷爷李天福的讲述,不由得想起他看过的电影《黄河绝恋》里讲述的二战期间的故事:盟军飞行员欧文驾驶的飞机被日本军舰击中,八路军战士黑子、安洁等人历尽艰险护送盟友前往根据地,途中欧文等人遇到了日本人的追杀和山寨土匪的阻挠,面对残暴的侵略者,黑子等人表现出不屈的民族气节,盟军飞行员欧文被深深震撼了,并与他们建立了生死之情。
如今仍能捡到飞机碎片
86岁的李进木老人证实说,那40多亩地落满了碎片,有20多亩地好多年都种不成庄稼,前几年还有人在那儿捡到飞机碎片,村民李铁木耕地时还拾到过一块银元。李进木老人说,飞机出事后的第二天,有人在现场拾了一瓶罐头,当时村里人没见过罐头,不知是什么东西,不敢动,后来在别人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打开,尝了尝,都说非常好吃。
郭天熙,今年71岁,原任登封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他的父亲郭子亮系已辞世的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员。郭天熙说,他就是美军飞机失事那年出生的。飞机坠毁的地方离他家不远,从小他就经常听长辈们说起过这事。并且在他四五岁时,因为头上长了黄水疮,久治不愈,母亲曾拿出一盒在飞机残骸里捡到的药膏涂在他头上,很快就好了,他头上留的疮疤至今还依稀可见。
今天咱就从这个治疗黄水疮的药膏说起,美军的二战飞行员急救包装备:医疗包里装着基本的治疗工具:敷料剂、各种类型的绷带、碘酒、烧伤膏、眼伤药、止血带、吗啡注射器和处理骨折的夹板。除了止血以外,医疗兵们做得最多的就是给伤员打吗啡以防止潜在的致命性休克的发生,因此前线的士兵总是称呼他们为大夫。
二战期间美国军队普遍装备的卡莱尔型急救包。整个急救包包括一条绷带,一袋磺胺消炎粉,外包为红色油漆的金属盒。这种1920年研发的急救包,主要做为单兵个人使,二战当中普遍配发给美国所有参战的军队。治疗黄水疮的药膏就是这个了。
这种药品在当时的郑州地区绝对是第一等的药品,从药品的性能功能疗效上来说,当时郑州最好的医院华美医院(现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烧伤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现在的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还在开封未迁到郑州了。即使有磺胺类药物,也达不到包装严密,制作成膏状的磺胺制剂,随身携带方便,使用快捷,疗效稳定。
以往的落后已成过去,如今的郑州“120”急救队,已经打造成了一只成规模成建制的国际先进的医疗队,从业人员在郑州地区达到3000余人,每天24小值班制度,保证郑州地区的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如今的急救装备再也不是一个小药箱了,从人员配备要求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职业急救员,专职司机。统一规范的急救车辆。统一规范的药品,医疗器械配置,极大满足社会发展对医疗急救的要求。现将药品配置表列出,展示现今最高效的急救药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