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征文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正文
烽火石膏山
2015-04-08 09:49:21
作者:夏全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引子

    朋友,你去过石膏山名胜风景区吗?也许很多朋友即使到此一游,曾经被那里春天的烂漫山花所赏心悦目,被那里夏日的绿荫凉爽所流连忘返,被那里秋天的五颜六色风景所陶醉,被冬天的皑皑白雪所迷恋……然而,除了这些奇峰巉竣、洞中藏寺、清泉溪流、苍天翠柏……之外,我感觉最令人神往的却是发生在石膏山烽火连天年代的红色故事。

    正是酷暑盛夏季节,我怀着一种崇敬而神秘的心情,二次来到石膏山,寻访了一些当年的红色遗址和知情者,对发生在那里感人肺腑惊天动地的战争年代的人和事,进行了访谈,从而使我对这片红色土地以及当年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们,产生了无限敬仰和深深的钦佩之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红色遗存和孕育英雄的故土吧……

    红军东征和抗战初期,毛主席、朱总司令曾经率部踏上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播下革命火种,点燃抗日救亡熊熊烈火。

    红军帮助西庄老百姓挖出泉水,在西许村挖了地道

    七月四日下午,冒着盛夏酷暑的烈日当空,在石膏山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小郑和小廉陪同下,我来到位于景区的西许村采访。一进村,我就被村中那棵郁郁苍苍的“周槐”所吸引住了:栽植于周朝初期的古槐树虽然已经越过三千多年沧桑岁月,却依然枝叶繁茂,槐花飘香。尤其是它那偌大如磐的根部,似乎在向我们彰显着它的坚强不屈,就像矗立于它身后的那几通英烈的石碑上的烈士那样傲然挺立!

    在这里看护周槐和烈士纪念亭的78岁的赵永秀老人,一边引领着我们欣赏古槐,瞻仰烈士碑,一边粗略介绍着张兴、裴孟飞、裴金旺等抗日救亡烈士的事迹。过了一会儿,赵老说,我带你们去见村长吧,他比我更熟悉村里的事。于是,他就带着我们来到村长靳鹏程家。真是一见如故,村长听说是来采访的作家,显得十分热情,又是递烟,又是倒茶的,很快我们便说得热火起来。说话间,他拿出一本新出版的《灵石西许村志》赠于我。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一边与他攀谈着,一边信手翻看村志。

    此时此刻,我的思绪仿佛透过历史的烟云,穿越历史的天空,阅览着发轫于当年这片英雄土地上的红色故事:1936年阳春三月,毛主席率领红军东征,渡过黄河,在富饶的山西筹款、扩红,以解决陕北根据地“太穷”的问题。位于华北通往西北之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且“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农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的灵石,尤其是扼守于“灵沁古道”关隘的石膏山,更是毛泽东这位战略家特别关注的地方。

    毛主席亲自指挥兑九峪战斗后,从孝义县郭家掌动身,率领东征红军后勤总部及保卫部队为中路军,经范石滩、温泉庙、桃红坡、石口、梁家沟、火山、龙棚到灵石县双池镇西庄村。毛主席在西庄短短的两、三天里,领导总部机关的红军深入庄户院落,宣传抗日救亡革命主张,红军战士还备好战马,把受阎锡山反动宣传躲进山沟里的群众接回来。最令人们铭记在心的是,当毛主席得知西庄自古缺水,吃水都要到几里外肩挑驴驮的消息后,便带领红军在村东小河沟里挖出一股甜美的泉水,村民们把这眼泉水称之为“幸福泉”!
当我们说到这里的时候,靳村长高兴地对我说,当年红军还帮助我们西许村挖了一处地道呢!那你就说说这个故事吧,我请求道。靳村长便娓娓而谈起红军帮助村民挖地道的故事:西许村位于石膏山脚下“灵沁古道”的中段,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春,红军东征进入灵石的消息极大地鼓舞着广大劳苦大众,人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望红军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后来红15军团的一支人马,从双池镇来到西许村,一边开展扩红活动,发动群众筹款筹粮,一边发展共产党组织。当时因为阎锡山诬蔑红军的反动宣传,老百姓开始都躲起来,不敢接近红军。当红军指战员听说战乱期间,村里常遭匪兵祸害,群众苦不堪言的事后,就和村干部商量,决定开挖一处躲避匪兵和抗战用的地道,来取得群众信任。

    红军和村干部发动劳苦大众共同集资,以粮食为主,雇佣湾立村拐王师及他侄儿王天存等人,完全用人工开挖,使用镢头、铁锹、扁担、箩筐等工具,一点一点的挖,终于挖成长一百米,宽1.7米,高两米,东西走向的地道。从瓦窑沟直通雕座沟半坡,地道内两侧有九个小土窑,供人们吃住,藏物品,中间有一个烟囱直通山顶,把两个洞口伪装起来,生人是很难发现地道的。人们把这个地道取名叫“三眼窑地道”,也有人把它叫“红军地道”的。不管叫什麽,它在兵荒马乱时对保护民众,特别是后来在抗日救亡中的地道战,是发挥了很大威力的! 

    说到这里,年轻的靳鹏程村长还自豪地告诉我,他一个本家太爷靳子清,在抗战爆发后自家出钱,开挖了一条地道,叫“前村旧楼院地道”。这条地道从旧楼院西窑后壁往西开挖,经过西边靳家席匠院、木匠院,再往西经靳家羊圈院跨入李锦富家院东窑后壁。地道呈东西走向,全长70多米,高两米,宽1.7米,洞内大部分是红土,有的地方用青砖旋了顶。洞内有瞭望孔,有暗枪眼,宽大处可以储藏物品,可以藏人。

    “你本家爷爷为啥开挖地道呢?”我问村长。

    靳鹏程笑答说“既是为了躲避战祸,也是为了抗战呗!三七年抗战爆发,三八年日本鬼子侵占灵石县城,本家爷爷学着‘红军地道’的样子,就自己出钱,请人开挖了这条地道,后来果然派上大用场呢!”

    说起地道的事,村长告诉我:“抗战时期村里还开挖了第三条地道,叫‘牛家岭地道’!”

    没等我问,他就说起牛家岭地道的事来:日本鬼子侵占县城后,兵荒马乱,人心浮动。不久,村人胡忠秀为躲避战乱,个人出资雇佣匠人在牛家岭张姓祖坟东侧张根平家的沟平地旁,开挖地道,出口在摘桃沟西边的小窑洞。地道长60多米,高两米,宽1.5米,洞内两侧挖有12孔低矮的小土坑,专供人们在里面吃住藏身,存放物品。在地道内还挖了多处陷阱,平时用草木伪装,如遇敌情,可陷匪徒、日寇于坑下,同时为村民赢得退、跑时间!

    八年抗战期间,村民们在共产党和抗日政府的领导下,不仅用这三条地道躲避了一次又一次灾难,化险为夷,同时,利用地道与鬼子、伪军巧妙周旋,展开了有效的“地道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狼狈不堪!

    说到此,我钦佩地说:“西许村的‘地道战’,说不定比闻名天下的冀中平原的‘地道战’还早呢!”

    靳鹏程谦虚地笑答说:“可惜,咱们的‘地道战’规模小了些!”

    快要告别时,靳村长还给我简略地讲述了朱德总司令,率师北上,经灵石宣传抗日的故事:“七.七事变”,揭开全面抗战序幕,在民族危亡严峻时刻,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当年9月21日,朱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北上路径灵石,住在水头北街张家院子里。消息不胫而走,整个小小的山城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成群结队汇集在火车站,等待朱总司令的到来。当总司令健步来到时,顿时群情鼎沸,欢声雷动。

    朱总司令在热烈的掌声中向大家挥手致意后,拥纸卷的喇叭发表演说,号召大家团结一心,打败日本侵略者!

    朱总司令路径灵石,虽然时间短暂,但他的到来和他的演讲给灵石人民的抗日救亡,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很快,在这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上,掀起了参军参战,抗击日寇的热潮。

    如今,在石膏山一带还传唱着《送郎参军》的民歌:

    “送呀才郎送到大门口呀,
    一出门就看见张灯结彩呀,
    奴有心,手握才郎哥问……
    军号响,总司令来了说不得知心话么咿呀哟。

    送呀才郎送到十里亭呀,
    抬头看一队队抗日军呀,
    看他们的样子多么威武,
    上前线打胜仗要杀鬼子兵么咿呀哟。

    送呀才郎送到军营前呀,
    尊一声小英雄勇敢上前线呀,
    后方的工作我来担承,
    家里的事情莫要挂念,
    要向鬼子冲么咿呀哟。

    “灵沁古道”上溯汉初,已历2000多年,全长近百里,横穿石膏山弯弯曲曲18里。这条古代的军事、商贾之要道,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成为著名的“红色通道”

    二次来到石膏山采访,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寻访发生在“灵沁古道”上的红色故事。灵沁古道西自灵石韩信岭南麓的仁义村秦晋古道起始,东至沁源县鱼儿泉村连通上当(今长治)盆地。秦晋古道早在汉初即为晋地南北要冲,韩信伐赵、刘邦征代均取道于此。灵沁古道兴于汉唐,至明清时期更加繁荣。灵沁古道接通秦晋古道于上当盆地,其重要性非比寻常。《灵石县志》明.万历本记载:“孝文山,在石膏山东十余里,相传孝文帝寓此,故名。”说的就是汉文帝刘恒从代邸迎归长安即皇帝位时,经过灵沁古道的事。在民间,还流传着唐初刘武周、北魏孝文帝元宏、宋太祖赵匡胤等,路经灵沁古道的种种说法。

    《直隶霍州志》记载:“鱼儿川(鱼儿泉)东一百二十里,接沁源界。路通霍州、岳阳、武乡、赵城诸地。旧志曰:山险林密,尝为寇集。万历四年,议修堡寨,置巡检司,不果。今则太平日久,居民稠密,山路平坦,非复昔时之险恶矣。”由此可见,直至清代道光年间,灵沁古道仍是一条交通要道。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了祖国大片富饶之地,尤其是大中城市和铁路公路交通干线。毛主席和党中央审时度势,领导军民创建了诸多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争。那时,灵沁古道成为灵西、灵东两县来往频繁的交通枢纽。灵东县抗日政府在石膏山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沁源县是太岳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灵沁古道成了连接两地的“红色通道”。当时,各级党政领导人、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游击队及红色交通员等,穿梭般往来于灵沁古道,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发动,根据地人民昼夜支前抬担架,送公粮,送布匹……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当我二次攀登石膏山天竺峰,来到灵沁古道石碑前,或驻足瞻仰,或眺望远方的时候,我不禁思绪万千: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着抗日英雄们为了打通和保卫这条红色通道,踏着晨雾,迎着月色,冒着枪林弹雨的战斗身影!

    镜头之一:从日寇手中夺回“红色通道”。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29军奋起抗击,从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25日、26日,日军飞机连续两日轰炸灵石县城、五里铺、石村沟一带。本月,灵石藉人张文昂率决死二纵队赴洪赵驻地途径灵石,宣传抗日救亡,发动参军参战。1938年2月18日,日军进犯灵石,中央军卫立煌率部在摩天岭同日军激战数日后撤离;2月22日,八路军129师一部由灵石县城出发分两路击溃日军,收复失地。

    1938年2月24日,灵石县城沦陷。日本侵略者为了推行其殖民政策,推选大汉奸祁启堂担任维持会长,同时设立宣抚班、新民会、县政府、警察所、宪兵队、警备队、保安团等反动机构。并在灵东、灵西重要村镇设立据点18处,在铁路沿线修筑碉堡47个,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三光政策”和军事侵略、政治诱降及经济封锁等血腥统治。

    日寇为了达到封锁切断共产党领导的太岳区抗日根据地与灵东抗日根据地、东山游击区及其它根据地的联系,于1939年3月间,日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由县城进犯石膏山下的峪口村。鬼子在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抢来老百姓的牛羊和鸡,肥吃海喝了几日养足了精神,稍事休整,便押解着抓来的近百名劳工,携带大批军需物资,经二沟翻越十八盘、舍生崖登上石膏山,进驻天竺古刹设了据点,像一条毒蛇般盘踞在灵沁古道上,曾一度隔断了这条红色通道。

    灵东县委和抗日县政府决心拔掉设在天竺古刹的日寇据点。经侦察发现,日军在石膏山的据点常住20余人,日常消耗很大。虽然柴、水可以就地解决,但粮食给养等军需却要从山下抢夺,还要往上搬运,山高林密十分困难。县委、政府领导经过研究,决定伺机伏击敌人。四月中旬的一天,日军下山抢粮。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共产党领导的县公安队,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鬼子丟下抢来的粮食和牛羊,连同一死一伤的代价,仓皇逃回据点。县公安队乘胜追击,只要鬼子下山,几乎每次都遭到伏击,弄得石膏山据点的日寇,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又在天竺寺对面的尖阳山上设立了狙击点,只要鬼子一露头,就会招致狙击手的冷枪袭击。因此,驻扎在石膏山天竺寺据点的鬼子,始终处于紧张惶恐中,于当年夏天便撤走了。从此,灵沁古道重新回到抗日军民手中!

    镜头之二:抗日政府在“红色通道”上开辟了牢固根据地。民谚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鸡窝,狗窝,不如有个窝。”1938年6月间,中共灵东县委成立后,借鉴毛主席开辟井冈山、延安及太岳山、太行山等抗日根据地的经验,深深认识到,只有建立牢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才能赶走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

    灵沁古道上的石膏山,东接太岳根据地,西通曾是秦晋古道上的繁华古镇仁义镇,商贸发达。石膏山区域背倚奇险的韩信岭,中临湍急的仁义河,自身雄踞太岳北麓,与灵空山、绵山鼎足而立,山势雄奇峻险,山高水长林密,再加上红军东征时期播下的革命火种,群众觉悟高,物产丰富,是开辟根据地的理想之地。于是,从38年6月起,灵东军民在县委和灵东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发动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在韩信岭上,在石膏山上,在罗汉高原,在仁义河滨……背靠东山根据地,到处摆下抗击侵略者的战场,经过八年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痛歼顽敌,收复失地,上演了一幕幕雄壮威武抗日救亡英勇史剧!

    一大早起来,我和小廉沿着石膏山上的灵沁古道,经过山林野趣,攀越石蹬天梯,来到天竺寺,寻访当年在这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遗迹。自38年夏天我公安队从天竺寺赶跑了日本鬼子兵,灵东县委便在这里着手开辟抗日根据地。灵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最早就是在天竺寺驻扎办公的。

    标语,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当时宣传、发动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县政府刚刚驻扎在天竺寺后,就发动工作人员刷写抗日标语,在寺宇的周围的墙上、石崖上、山路旁,到处用红土、石灰、墨水写抗日标语。例如,“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大家起来抵抗外辱”等,就是刷写在天竺寺周围的抗日标语、口号。因为年代久远,风蛀雨蚀,当年这些鼓舞人心的标语、口号,早已黯然失色,或片言只语,或残缺不全,或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因为没有寻找到当年的红色标语,一股无名的失落、惆怅,从胸中升起!

    举办党员、干部和青年培训班,也是县委和抗日政府宣传发动抗日救亡、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有效措施。为了了解抗战局势,把握抗战航向,适应抗战环境的需要,灵东县委委和政府,经常在天竺寺、峪口等地,举办培训班,识字班,训练班,提高党员、干部和青年的政治觉悟、文化水平和各种技能,为抗战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我们来到位于石膏山下灵沁古道一侧的峪口村公主庙,就寻访到这样的故事:1939年夏,为了唤醒人们起来斗争,灵东牺盟会在公主庙举办青年男女识字班。当时就有一百多名青年农民踊跃报名参加识字班,不少从未出过门,只知道“围着锅台转、围着父母转、围着丈夫转”的大姑娘小媳妇,也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参加了识字班。大家在这里学文化,学政治,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觉悟,懂得了抗日救亡的道理,积极献身于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去!

    在西许村周槐旁的烈士碑上,我看到了民兵英雄裴金旺的事迹:抗日战争爆发后,少年裴金旺耳闻目睹了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暴行,就积极报名参加了识字班,燃烧起胸中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41年,17岁的裴金旺参加了民兵队,送情报,打埋伏,割电线,破铁路。在战火中,锻炼成一个坚强的战士。

    1942年9月,抗日区公所在河南村召开河南、师家沟、乔家山、庄立、西许村等5个村党员干部会议,制定了民兵联防公约。1943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晚,李家山碉堡的敌人突然包围了河南村。当时民兵都集中住在金旺家里,由于民兵换岗,敌人乘虚而入。裴金旺掩护干部民兵立即突围,一个伪军举枪追击裴金旺,党支部书记韩福旺一枪击毙围追的敌人。枪声吸引了敌人,大家安全突围。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裴金旺腹部受了重伤,肠子脱落,倒在血泊中。敌人走后,他苏醒过来忍痛爬进草窑里。等人来抢救时,裴金旺已因流血过多停止了呼吸!为了纪念这位年仅19岁的民兵英雄,1944年太岳军区批准,把河南村改名为“金旺村”。

    19岁,一个多么富有青春活力而又令我刻骨铭心的年龄啊!我惟一的亲舅舅就是19岁这个花季年龄,在著名的临汾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伫立于烈士碑前,我感慨万端:正是像裴金旺,连同我的舅父那样的先辈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才赶走了日寇侵略者,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

    镜头之三:坚持武装斗争,是巩固根据地的法宝。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创立的井冈山根据地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其影响力是极其深远的。在灵东创建石膏山区域抗日根据地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张兴烈士就是学习和实践的标志性人物。

    在绿荫遮蔽下的烈士纪念碑前,我怀着崇高的敬意,缅怀这位抗日英雄:自幼读书,小学毕业后随父经商的张兴,在卢沟桥事变的炮声中觉醒后,于1937年积极参加了牺盟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金庄编村政治教官、隰县四区牺盟会区团长、区分委书记等职。1940年,张兴率部转入太岳区,任中共太岳区三地委秘书长。1943年,调任中共绵上县委组织部长。1945年,调任中共沁源县委副书记。1946年春,调任中共灵东县委书记。

    那时,石膏山一带是中共灵东县委、县政府的根据地。张兴作为长期战斗在这里的一名创建者,对其重要的军事地位非常了解。在他的领导下,这里的军事活动十分活跃。他倡导在石膏山天竺寺举办党员培训班,各区、村百余优秀党员训练了一个月,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及教训,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他指导太岳游击队经常在石膏山进行休整、训练,大大提高了战士们的战术素养……1947年4月21日,中共灵石县委在东许村召开群英大会,阎顽李子法部出发到李家山一带进行骚扰活动。为严惩阎顽反动武装的嚣张气焰,保卫人民革命胜利果实,张兴身先士卒,亲自率领各路英雄直扑敌群,不幸饮弹壮烈牺牲!

    为此,《新华日报》(太岳版)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发专稿报道:“中共灵石县委书记张兴同志,因带领民兵反击阎顽李子法部,保卫该县群英大会的全体干部,不幸于四月二十一日光荣牺牲。当时全县干部含泪宣誓,定五月为复仇月,以杀敌二百名慰张兴同志英灵。”

    至今,在张兴的殉难地东、西许村,还流传着一首以他为原型创作的《抗战民歌》: 

    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三,
    鬼子调兵来扫荡,
    由灵石到李家山,
    抓民夫抢钱粮,
    百姓闻讯全跑光,
    一气跑到圪塔上。
    区分队员把岗站,
    掩护群众快逃散。

    鬼子进村扑了空,
    进了庙院暂栖身。
    游击队、公安兵冲在前,
    张公、刘公率队把庙围。
    鬼子兵乱了套,
    墙上挖洞夺命跑。
    追敌寇,杀声嘈,
    我军告捷哈哈笑。
    老百姓斗志高
    打击敌人逞英豪!

    巍巍石膏山成为反日寇“大扫荡”和“蚕食政策”的坚强堡垒,配合“百团大战”,巧施“石雷战”,打得日本鬼子无计可施,狼哭鬼嚎

    在石膏山天竺寺旁的僧人饭店吃过午饭后,我与小廉奋力攀爬来到罗汉顶。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当年游击队的指战员们开展生产自救、开荒种地和保卫根据地,参加“百团大战”,反击敌人“大扫荡”及“蚕食政策”的痕迹。我仿佛透过这斑斑驳驳的战争遗存,看到了当年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场景!

    1939年底至1940年上半年,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活动的加剧相呼应,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加紧疯狂“扫荡”。在灵石,他们凭着占据的铁路、公路和据点,实行以铁路为柱子、公路为链子、据点为锁子的“囚笼政策“,妄图封锁与隔绝灵东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以便进行连续扫荡,分别摧毁各抗日根据地。

    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太岳和太行区军民于1940年5月5日至7日,对白晋铁路进行大破击。靠近白晋铁路的各县两万多民兵3民工参战,用两天时间破坏了日军修建不久的25公里铁路。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对华北的全面进攻,八路军总部组织了一次向华北日占交通线和据点大规模进攻的战役。参战兵力迅速增至100个团以上,故称“百团大战”。

    镜头之一:配合“百团大战”发动“八月攻势”。1940年秋,在太岳三地委组织部长韩柏亲自指导下,灵石县委和县政府组织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发动了“八月攻势”。开展了一个月交通大破击,良子墕民兵在灵石城南鏊子沟铁路上,用40公斤重的大石雷,炸毁日寇军用火车一列。二区的民兵把燕家岭据点的日寇诱出碉堡用地枪、石雷炸伤鬼子10余人,炸死3人,炸毁机枪1挺,步枪3支,搅得鬼子钻在乌龟壳里不敢出来。

    在百团大战中,灵石的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配合,主动出击,令敌人闻风丧胆。据太岳区统计,仅灵石、介休、平遥三县对敌袭击30多次,破路断线50多次,割电线21500多斤,炸毁桥梁4座,打死打伤日伪军近百名,散发传单3000余份。

    之后,在石膏山石台召开了民兵检阅大会,庆祝百团大战取得胜利。期间唱大戏,扭秧歌,评模范。太岳军区毕占云参谋长亲临指导,高度评价了灵石军民取得的战绩。峪口村女民兵王玉香、河南村女民兵杨雨秀、下寨村女民兵马明贞等巾帼不让须眉,受到政府和武委会表彰奖励。

    镜头之二:巧施“石雷阵”,全民“反蚕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提出“变华北为大东亚作战兵站基地”的恶毒计划。日寇华北最高司令官岗村宁次,亲自指挥日军对我太岳区进行“大扫荡”,采取“铁壁合围”的方针。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灵东根据地的石膏山、石台等地同样遭到洗劫,一时狼烟四起,群众惨遭杀害,妇女遭受蹂躏。

    而此时,灵石河西的阎锡山却与日寇达成默契互不侵犯,日军滕出手来全力以赴向河东的抗日游击区实行“蚕食”。敌人从李家山、燕家岭两个据点抽调日伪军向我抗日民主政府游击区域侵占了30华里。原来的霍口、皂角墕抗日根据地变成了游击区,游击区变成了敌占区。进驻燕家岭之敌,把碉堡修到蚂蚱坡山顶的制高点上,控制上庄、小庄、碾墕和前后军爵岭村。

    那时,村村虽然都建立了秘密民兵组织,但却武器落后,装备很差,力量薄弱。于是,在太岳军区支持下,创造了令敌人寸步难行的“石雷战”,成为根据地军民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我和小郑、小廉从峪口村支书家出来后,特地到位于山脚下的公主庙,寻找当年灵东县武委会举办石雷训练班的遗址。当时,为了摆下“石雷阵”,组织了40多名男女民兵在这里参加了训练班,学习制雷、装雷、埋雷等一系列石雷爆破技术。这时,我仿佛从那些遗存中,看见了当年民兵英雄们摆开“石雷战”,炸得鬼子血肉横飞的身影!

    由此,我还联想到在峪口村听到的一则关于“石雷歌”的故事:为了应对敌人的“铁壁合围”和“蚕食”,当年灵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武装科,在二沟举办了有各区武装助理员、各行政村民兵队长和民兵积极分子约120余人参加的石雷训练班。武装科长韩保如动员大家说:“要用我们自己造的‘土武器’去战胜敌人的‘洋武器’!”一席话,把大家学习石雷爆破技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韩科长还在河滩上给大家示范石雷爆炸的威力,轰轰烈烈的爆炸声与民兵们的欢笑声融合成一片。大家你一言,他一语,很快编出石雷歌词。于是,一首《石雷歌》从训练班开始唱起、传开来:

    一颗石头蛋呀,
    当中钻眼眼;
    先装上四两药,
    再把木塞子安呀;
    木塞子留个眼呀,
    爆发管装中间;
    又方便,又简单,
    大家起来干呀!
    敌人来扫荡呀,
    石雷到处响,
    打死鬼子兵呀,
    夺了他的机关枪呀!

    在这首歌的鼓舞下,学员们抗回一颗颗石头蛋,随着丁丁当当的凿石声,木炭、硫磺拌火药的土炸药制成了,一颗颗石雷制成了.......从此,这首歌唱遍灵石的山庄村寨,唱进日伪的碉堡巨点。踏雷、拉雷、连环雷、地炮雷、子母雷、一窝猴雷、骗敌雷……品种繁多,应有尽有!

    跟据地摆下“石雷阵”,鬼子处处挨炸。1942年的一天,石膏山下峪口村村民和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一起搞春耕。他们先在路上埋好石雷,就热火朝天地干起农活。忽然,南山上的“消息树”倒了,不一会通讯员跑来向李承锟县长报告:“有100多日伪军沿路出动,向石膏山而来!”当时,这位年轻的县长跟前没有战斗部队,只有投诚过来的一支40多人的“流工队”。李县长满怀信心地说:“有好戏等着鬼子哩!”说着,一边准备迎击敌人,一边继续干活。

    过了一会儿,敌人进了“石雷阵”。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事先埋下的各种各样的石雷轰隆隆的在敌群中炸开了,一时敌人倒下一片!李县长一声令下,带领机关干部和“流工队”冲向敌人。个个精神大振,一阵机枪、步枪、手榴弹,打得鬼子蒙头转向。丢下抢劫来的牛羊、粮食等,落荒而逃!跟据地军民多次诱敌进入雷区,伤亡惨重,从此日寇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灵东军民粉碎了日寇残酷的经济封锁,“红色通道”在八年抗战中畅通无阻,抗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太岳根据地

    我站立于石膏山天竺峰西侧的南天门,凉爽的山风吹得人心旷神怡好舒服!举目远眺,由近及远,灵沁古道弯弯曲曲伸展而去,与西许村、仁义古镇相接,连通秦晋古道。这两条古道,在我国汉唐时代交通十分发达,商品贸易也十分繁荣。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国家采取了“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农业、手工业得到恢复与发展,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的经济和国力进入强盛历史时期。武帝时,国家对铸钱、盐、铁实行了官营,从而打击了一部分地主强豪和大部分商贾豪强,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的可喜局面。从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中可以看出,当时热衷于工商业的人很多,经商尤为人们所向往。作为黄河流域经济腹地的山西的经济发展、商业繁荣率先崛起,秦晋古道和灵沁古道成为古代和中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据《灵石县志》(民国版)记载“灵石物产有蚕、丝、绢。”可见养蚕、巢丝、织绢是灵石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开业于道光年间的城内“裕顺”商号,在曲沃设有烟厂,生产的“裕丰皮”包烟,选料精良,加工精细,味香性绵,在县内和周围县城,久负盛名。当时就有这样赞誉的顺口溜:“客人来家里,先吸裕丰皮”。产品大部分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销往西域各地。另外,晋、冀、鲁的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都要通过秦晋、灵沁古道销往西域、西亚和东欧各国。

    当时,石膏山区域的可以外运的商品主要有中草药、杂粮、丝绸、芦苇织品、棉花。创立于道光年间的“大顺”药店,讲诚信,泡制的中药材久负盛名。运进的商品主要有金银饰品、玉器、茶叶、皮货、棉毛织品以及铜、铁生活用品牲畜、羊群等。位于灵沁古道上的西许、东许村,适宜种植棉花、花椒,到清末民初,这里的特产品源源不断地外运!

    镜头之一:抗战时期,根据地古道经济集贸市场,在反封锁中繁荣壮大。1941、1942两年,日军对根据地在经济上采取一面掠夺、一面封锁双管齐下的政策,实现其“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更进一步强迫敌占区群众献铜、献铁,并且大力掠夺粮食资源;另一方面,对根据地加紧实行封锁,破坏根据地的贸易,妄图从经济上摧垮根据地生存条件。

    这一时期,灵东县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根据地集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1943年1月,县贸易局和税务局合并,成立县工商局,任命王晋三为局长。国营商店和仓库设在东许村腰子沟。一、二、三区设税务所。

    1943年4月,在东许村成立集市贸易,组织起轧油坊、磨面坊。开设个体农具制造、饭店、旅店、粮店。每逢三、六、九为赶集日。

    1943年1月,冀南银行灵霍营业所成立,武勋任主任。

    当时,灵沁古道沿线的仁义、西许、东许、峪口、庄立、皂角墕等村,就是灵东地区开设的很繁华的贸易集市。农贸集市供应根据地的各类商品非常丰富。那时,阳泉的砂货,洪洞的陶瓷品、麻纸、红枣,襄汾的铸铁农具和生活用品等,都在当地市场上大量出售。一些小商小贩肩挑货郎担,走村串户,为百姓上门做买卖,一片繁荣景象。

    当时,抗日民主政府一度住在西许村。清末民初,这里的民间酿酒、制醋、做豆腐等食品加工业,已经相当发达。抗日政府就大力鼓励和帮助业主们积极发展传统手工业,满足根据地人民生活需要。村里糟房院酿酒年代久远,为扩大生产,就发展到庙里、南院里开酒坊。那时村里的酿酒名人曹香成、曹二小、靳万华等,采用高粱、谷子等粮食做原料,制成的白酒醇香味美,深受欢迎。

    西许村的豆腐久负盛名,张福来、郭德仲夫妇、李林孩等十几家豆腐作坊主人,积极响应抗日政府号召,用小石磨磨豆浆,用小锅熬煮,再用卤水点豆腐,在集贸市场上供不应求。

    西许村的做醋业,很早以前就名声大振。做醋的原料以高粱为主,就地取材,非常方便。赵来锁家的家庭醋坊是祖传秘方,味道醇美,就全家出动,敞开生产,满足了根据地集市需求。

    镜头之二:公主庙里女人们纺纱织布忙碌的身影。午后,从峪口村支书家出来抱着一种失落之感,来到尖阳山清石崖下的公主庙。本来我对峪口这个当年抗战时期根据地发生的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不料村支书竟一问三不知。好在他还知道公主庙的方位,于是,小郑、小廉带着我来到不远处的公主庙。其实,原来的公主庙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如今这里正由石膏山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原来的旧址上修建规模宏大的古庙景点。然而,公主庙里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公主娘娘乐善好施救助苍生的美丽传说,却历久不衰,引起我极大的兴致。

    风景秀丽的石膏山下、尖阳山青石崖前,旧时有一座古庙,称“公主庙”。庙里供奉的是公主娘娘,也称虸蚄圣母。相传,公主庙建于唐代,宋、金以后历朝历代屡加修茸。

    公主娘娘原来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女,开元年间避世归隐来到尖阳山。传说公主娘娘在尖阳山上,焚香迎日出,乐施善苍生,自喻开元帝子,教喻当地村民喷烟施药,驱蝗治虫,屡有良效。到天宝年间,她下山来到青石崖结庐而居,为进山伐薪采药者施茶指路,深得当地百姓敬仰。

    在公主庙遗址,曾有宋朝咸丰五年和金朝大安二年石碑各一通,记述公主娘娘庙事略,可与民间传说互相印证。咸丰五年碑文称,公主者乃“元基帝子,起自王孙。……昔自大唐天成二载七月初秋,雨露调匀,稼穑滋茂。当于尖阳山上石洞崖中起黑雾蒙蒙、蝗虫队队,莫不家家忧惧,户户生愁,恐见荒年,怕逢饥馑。遂乃申闻县宰,告白川原,少者无怀生之心,老者抱离乡之恳,当蒙鹰杨军主灵石县官,聚集群民虔心祈祷,寻曾得应,感赖公主之灵神也!”

    无独有偶,身为人民救星的毛主席和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领导民众借助于公主庙这一方风水宝地,曾经在这里演绎了一幕幕抗日救亡的精彩大戏!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抗日赋格
·下一篇:让热血燃烧的旋律(组诗)
·让热血燃烧的旋律(组诗)
·抗日赋格
·抗战炮神赵章成(组图)
·药山·炮楼·父亲
·颂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组图)
·南京,南京
·忆八月十五日本鬼子投降日(组图)
·诗二题——纪念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平平:享受中国远征军“烈士”待遇的小猴子
·中国远征军中有没有共产党员?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让热血燃烧的旋律(组诗)
张杰、陈娅楠:烈士陵园扫墓行,先烈遗志记心中(组
特稿:烈士陵园扫墓行,先烈遗志记心中(组图)
曹元成:抗战书《第五战区》出版
特稿:抗战书《第五战区》出版
烽火石膏山
抗日赋格
让生态葬成为新常态
陆敏、徐明明:情系雷锋月 爱撒三月天——记信阳师院
特稿:情系雷锋月 爱撒三月天——记信阳师院物电学院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富平习仲勋陵园(组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