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然而,在灵东抗日根据地,战争不仅没能让女人走开,却让女人以特殊的身份加入了战争!抗战期间,灵东根据地的妇女工作开展得十分活跃。从抗战开始到1949年,灵东发展女党员236名;县、区、村各级妇女组织星罗棋布;巾帼英雄层出不穷。峪口村妇女王玉香,积极参加抗战,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挑起村妇救会秘书和女民兵队长重担;三区妇救会秘书李克剑被选为区委副书记后,带领妇女们做军鞋,收军粮,纺线织布,支援前线,为抗日救亡做出积极贡献;民高毕业女生李建忠,担任一区副区长,带领民众开展反霸锄奸,令敌人闻风丧胆;杀敌女英雄杨雨秀,宁死不屈的女共产党员李秀英和女干部郭爱莲、曹爱珠“英雄三姐妹”的事迹,至今仍然为人民群众所传诵所缅怀!
在当年的抗日模范村峪口,乡亲们中间传唱着一首《妇女放哨歌》:
“起床五点钟, 太阳往上升, 妇女来放哨, 盘查行路人。 东瞅瞅,西看看, 忽听脚步声, 来了个老百姓, 拿出你的路条来让我看分明。 抬头往东看, 是个当兵人, 妇女开口问: 同志你是哪部分? 从哪里来?上哪里去?去干什麽事? 这位女同志呀, 俺是八路军, 要到前方杀敌人。
我在这里记述的是纺织模范房玉娥和她的姐妹们,仿佛公主娘娘再世下凡,在公主庙创办纺纱织布厂,源源不断支援根据地的故事!
1940年起,为了增强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充实根据地的物质财富,战胜日军的经济封锁和破坏,保证军需民食,灵东抗日根据地大力兴办公营工业和传统手工业作坊。这年冬天,县委、县政府在公主庙,组织县、区干部家属60余人,开办职工纺织学校和纺织工厂。
这些干部家属女人们,思想觉悟高,经多见广,不怕流血牺牲,带头报名参加办工厂;没有纺车,就从家里自带,一下就凑起60多架;她们还通过贸易局千方百计从大城市购买了两台织布机,用上“洋机器”;由县里提供资金购买棉花,这样因陋就简办起一座初具规模的纺织厂。
这些干部家属女人们,在家里个个都是心灵手巧的纺线织布能手,成了根据地公营纺织厂的职工后,心更齐,劲更足了,大家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使厂子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这些干部家属女人们,除了工作,还利用工余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大大提高了觉悟和能力。房玉娥一支独秀,样样工作都走在前头,成了姐妹们学习的榜样,于1943年冬天出席了太岳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成了知名人物。
这些干部家属女人们,巾帼不让须眉,织出的布匹,及时运往根据地及部队,解决了抗日救亡及军用被服供应,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力量!
镜头之三:膏山红色通道,把大批物资运往根据地。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于石膏山那条红色通道上,演绎了一幕幕神奇的贸易活剧,把大批物资供应当地和太岳根据地。让我们记住那一幕幕精彩的商贸活动和那一笔笔饱蘸着心血乃至生命为代价的数字吧:
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贸易公司,并在鱼儿泉建立了第一个国营商店,主要在东许、横河、南头、腰庄、曲陌、军寨等地开展商业活动,负责根据地的商品供应。如今,在石膏山一带,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国营商店的职工们,或推着独轮车,或赶着小毛驴,或肩扛人挑,往来于山庄窝铺,穿梭于山山水水,把紧缺货物送到老百姓手里,又把布匹、粮食、棉花、皮货收购起来,运送到太岳根据地……
1942年,灵东抗日根据地在峪口村创办消费合作社,冠名为东升厚群众消费合作社,1943年在此还办过民兵合作社。在峪口村路边一家小商店里,当我说起当年这些老事的时候,一位长者告诉我,那时的消费合作社,可管大用呢,不仅把群众需要的日用品进回来,而且把八路军、游击队和公家人员需要的货物送过去,解决了人们的急用……
1943年,东许村、郑家山、石台办有合作社。当时,这里的合作社参与了刚刚兴办的集贸市场,对开辟货源,满足需求,平抑物价,保证供应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1945——1947年,仁义古镇组织了消费合作社。因为这里是秦晋古道和灵沁古道的交汇点,消费合作社左右逢源,办得十分兴隆,南来北往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源源不绝……
1944年,灵东根据地经济局从介休、天津等地购回大小电池、蜡纸、誊写纸、油墨、油印钢板、水银、火柴、白布、食盐等紧缺日用品,全部经石膏山及时运往太岳根据地,总值冀钞1057万元。当时,这些紧缺货物被列为“禁运”品,更别说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真比登天还难。经济局的干部职工们,把脑袋提在手里,靠着赤胆忠心与勇敢智慧,或化装,或隐蔽,或武装押运,把它们运往根据地……
1938年春,日寇侵占灵石后,本来活跃的城乡粮店都先后歇业。1941年以后,抗日根据地东许、军寨等地先后建立起集市,粮食上市剧增,到1943年小麦达11万余斤,秋粮7万余斤,1945年粮食上市15万斤……
抗日战争期间,革命根据地粮食的储存,是利用空闲民房,就地保管,简易存放,为避免敌人抢掠,有时埋入地下;当时,石膏山天竺峰的天然洞穴,成了贮藏粮食的好地方,最多时仅小米一样就存放过万斤以上……
政策调动千千万,唤起工农同心干,石膏山一带如火如荼的“减租减息”运动,焕发了穷苦百姓的抗日救亡积极性
1942年,在灵东抗日根据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减租减息运动”,它对克服根据地面临的经济难,发展农村社会统一战线,巩固扩大根据地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故事还要从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承锟在西许村开展减租减息说起呢。1942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李县长带领工作队在县政府所在地西许村实行减租减息试点。经过调查研究,他们初步掌握了村里各阶级户数与土地占有情况:长期以来,沿袭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西许村多数土地被地主、豪绅、富户所占有据,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村里8户地主占有耕地516.5亩;9户富农占有耕地203.6亩;中农68户占有耕地810亩;贫下中农42户,占有耕地105亩。无地和少地农民,靠租种地主、富农土地维持生活,地主、富农收取高额地租,普遍存在高额地租和额外剥削。
西许村当时传唱着这样一首《长工谣》,就是地主阶级与贫苦农民之间剥削与被被剥削关系的生动写照:
“东家动口不动手, 长工每天不着地的受; 一年三百六十天呀, 老子不动你吃个毬……”
然而,真要实行减租减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开始,在指导思想上,对于减租减息斗争发动群众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不彻底和农民“怕变天”的心理以及农村封建家族观念浓厚等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把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减租减息作为中心一环去抓,致使减租减息后,一方面在一些村出现了变相的租息形式,如“大租子”、“劳后地租”、“牛租”等奇形怪状的租息形式,实际上是“明减暗不减”,影响着农民抗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一些村也出现了减租不缴租、减息不纳息的现象,影响着农村社会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巩固。
为了推动减租减息运动顺利进行,李县长和工作队的同志,坚决贯彻执行1942年1月28日和2月6日,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和《关于如何执行土地决定的指示》精神,坚持做到了三条:一是,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二是,承认地主的大部分是有抗日要求的,开明绅士是赞成民主改革的,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三是,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当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而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是比较进步的社会成分与政治力量。党的政策不是削弱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不是削弱富农经济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改善工人农民生活的条件下,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
由于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政策,调动群众千千万同心干,在西许村减租减息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我在西许村,听到了这样的故事:村长靳鹏程的太爷靳朝良当时是开明绅士,代表村里的富户到沁源开会,接受减租减息政策宣传。回到村里正赶上李县长来家里商量二次减租减息的意见。他就把自己的七个儿子召集起来宣布,带头响应政府号召,减租减息。并做出几条决定:根据实际产量与租佃形式,定出产粮标准,彻底实行“二五”减租;二是,把上年佃户给家里担水、砍柴、送工、捎种地等额外剥削,作出合理的清算;三是举行租佃恳谈,解决双方纠纷,当场进行减租。这样,靳家带头减租减息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其他地主、富农也主动行动起来。有的按靳家办法,“照葫芦画瓢”,二五减租;也有的实行三七减租或四六减租,西许村减租减息运动搞得热火朝天。这样广大贫苦农民租种地主、富农土地,年终交纳租子的负担就大大减轻了,他们种地打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支援了根据地建设。
如今,在西许村还流传着发自农民内心,积极投入生产,支援抗日战争的《春耕曲》:
“二月里来好春光, 家家户户春耕忙; 指望着今年收成好, 多捐些五谷充军粮……”
抗战时期,一批“白皮红心”的共产党员与革命志士,深藏魔窟,忍辱负重,机智勇敢地战斗在隐蔽战线,为民族解放事做业出特殊贡献
在建党初期和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开展隐蔽战线工作,当年曾被誉为隐蔽战线“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与“三杰”齐名的“红色间谍”陈赓将军,在抗战期间转战太岳山,任太岳军区司令员,领导人民群众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成为抗击日寇的坚强堡垒。这期间,他领导的活跃在灵东抗日战线上“红色间谍”的故事格外神秘而传奇。
镜头之一:“羊倌”原来是“红色间谍”。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有一个“羊倌”,早出晚归,风雨无阻,赶着羊群穿行在灵沁古道上,来往于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扮演着“红色间谍”的角色,进行着特殊的战斗,他就是仁义古镇郝家掌村的郝力璋。
抗战初期,郝力璋就担任二区区委书记,是二区党组织的开托者和领导者。为了便于开展党的活动,他当起了“羊倌”,白天赶着羊群踏遍仁义河两岸的山山水水;晚上就一个人拿着放羊铲走村串户,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地下党组织。几年时间里,他走遍二、三十个村庄,发展了70多名共产党员,建立了一批地下党组织,传递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红色间谍”的历史功绩吧:逍遥村的青年赵联富是郝力璋发展的秘密党员,机智勇敢的赵联富入党后,很快就担任了秘密情报员,秘密番号叫“南山部”。
郝力璋亲自改编了南山民兵游击队,神出鬼没活跃在南山一带。他经常带领游击队员们于晚间来到仁义古镇伪军据点,进行喊话,发起政治攻势,起到了瓦解敌人的奇效,不少伪军放下武器,或回家不干了,或投诚参加了游击队。
郝力璋在各村建立了武装村公所,带领小股武装经常出没在难关同蒲铁路沿线,搅得鬼子日夜不安。郝力璋利用隐蔽的身份,开展锄奸活动,除掉了叛变投敌的汉奸、死心塌地的伪村长和欺压百姓的恶霸,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镜头之二:“白皮红心”斗日顽。1938年,日寇侵占灵石县城后,军、宪、特、警密布,加紧进行血腥统治。为了及时掌握敌情,党组织决定让新军209旅旅部特务连任班长的张子明,留在城里打入敌人内部,搞地下特工。家住城内的张子明早就对日寇恨之入骨:本还算殷实的家被日寇抢劫一空,全家只得逃往乡下。那时,他就是抱着一腔仇恨参加革命的,他已早把自己交给了革命!
不久,经人介绍,张子明来到伪灵石县公署当了录事。有了合法身份,在敌营站稳了脚跟,张子明便与敌人厮混得很熟,并取得上司的信赖。为了发展敌工关系,就把接头地点从真武庙停放死尸棺材的窑里,转移到家里,用打麻将的方式掩护秘密工作。不久,张子明担任了警备队队部准尉司事官,统管着全队花名册,领发薪饷,来往情报和武器弹药等要害。同时,张子明还参加青帮组织,结交朋友。从1940年到1942年,仅两年时间,他就凭借工作便利,发展了一大批敌工关系,不仅有商会、学校里的商人和教员,还有警察所、便衣队、皇协军、新民会等伪职人员,形成了一支插进敌人心脏的地下抗日“尖兵”。
1940年3月,日伪知事傅世英委任张子明到双池镇任区长,征购粮食。经组织批准,张子明上任后“拜访”了日寇驻双池的头目和翻译官,亮明身份后,工作起来就更方便了。这年夏收,张子明身为“催粮官”和另一名敌工陈保生,互相配合,传送情报,巧施机谋,使敌人的征粮计划落了空……
张子明利用特殊身份和工作便利,多次机智地救助我地下党和被捕人员,使他们重返工作岗位……
1945年夏天,燕家岭据点的伪军准备起义,张子明积极配合,把县游击大队引进碉堡进行接应,促使20余名投诚人员走向光明……
郁郁苍苍的周槐,不仅护佑着根据地的芸芸众生,而且护佑着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抗日干部、青年学生们,奔赴前线杀敌立功,演奏了一曲曲拥军爱民凯歌
屹立于西许村街头那棵周槐是神奇之树不老之树,它历经三千多年风风雨雨,依然枝叶繁茂槐花飘香!今日之周槐,主干高8.5米,四围七八个人难以合抱。古槐中空,可纳数人。根部外表片皮不存,树冠新枝却依然郁郁葱葱。每有顽皮孩儿,三五成群钻入古槐腹中玩耍嬉闹,或有游人乘兴挤进树洞空处乘荫纳凉。每逢此时,古槐便敞开它那大肚容人的胸怀,尽情护佑世人于翼下,仿佛一个苍苍老者在全力施展着慈爱之情……
镜头之一:神奇的古槐树。关于周槐的身世,《灵石县志>及树前清代石碑有明确记载:“植自周初,历及清时,树以伐而仍留,地以私而属公”。这段文字说的是,清朝雍正十一年正月间,当时周槐属私人财产,被以四两六钱银子卖人,正砍伐时,被村人郭贵、王魁、师舜礼等人阻拦,认为古槐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已成为一村风水攸关之所在。故廪官拦阻,并在本村募捐银四两六钱将古槐买下,周槐从此成为村中神树。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又将树下地基以银一两买下,充作村中公产。事隔30余年后,到嘉庆二十二年春,又有村人胡望海、张焕廷等募化白银六十余两,备料施工,在古槐四周边垒墙固土,上沿压以条石,南边开小溪,北建神祠。
之后,清代张致和咏赞其景云:“厚其滋培,浓荫之郁郁,山色遮而还露;深其保护,翠影之重重,风声吐而复吞。引绿水于门前,草堂几忘暑噪,绕青烟于屋上,天际莫辨阴晴”。对此,我不禁赞叹不已:我们的先人那种强烈的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意识,是多么值得效仿与传承!正是这种人与树和谐与共的自然法则,才昭示着抗战时期演绎了共产党和八路军与人民群众那种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
古老的周槐不仅是有生命的,周槐更是有灵性的:我站立于古槐之下,在倾听着赵永秀老人和后来年轻的靳鹏程,讲述的发生在古槐下以及西许村抗战时期演奏的一曲曲拥军爱民的传奇历史神奇故事!
抗战时期,古槐新枝上曾悬挂铁钟一口,每有钟声响起,村人便知大事发生,自动汇集于树前,踊跃参加抗日仁人志士召集的群众集会。日寇进犯西许,曾在古槐树下架起火炮,轰击与古槐隔河相望的另一古迹文昌塔以显军威。同时架火焚烧古槐,然而根深蒂固富有灵性的周槐死而复生,就连那文昌塔虽遭炮击也巍然屹立!
我忽然感觉忽然顿悟到:这神奇的古槐树不屈不挠的古槐树不正是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及人民坚贞不屈性格的象征与彰现吗?!
镜头之二:送粮路上献青春。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在望,进入初冬的石膏山一带,连着下了几天几夜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积雪足有几尺厚。我八路军太岳军区驻沁源部队急需大量粮草。上级紧急指示,西许村即刻组织李长瑞、李昌兴、李昌福、李昌志等几十个民夫,肩挑人背,从西许村出发穿越灵沁古道向沁源南兴、兴居一带运送面粉。弯弯曲曲荆棘丛生坑坑洼洼崎岖难走的羊肠小道,加上纷纷扬扬厚厚滑滑的积雪,人们只得跌跌撞撞艰难前行。
经过几天几夜终于到达目的地,胜利完成送粮任务。当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准备返回时,这才发现年仅二十岁的李昌志,已经饥寒交加冻得不省人事。手足之情,难能舍却!哥哥李昌福只得背着弟弟往回赶路!风雪交加,哥哥把弟弟冻僵了的双手揣在怀里取暖!不料,弟弟僵硬的双手却把哥哥的裤腰带给撑断了。没走多远,人们发现李昌志已经奄奄一息。哥哥后悔自己当初没能劝阻倔强的弟弟,而弟弟的理由确实很在理呀:“哥,咱是老槐树村的子民,八路军是咱庄户人的子弟兵,子弟兵有难处了,咱哪能袖手旁观?!”就这样,年轻的民夫李昌志为了给亲人八路军运送粮食,用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拥军爱民之歌!
镜头之三:薄一波脱险记。1941年春,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一天,太岳军区领导人薄一波同志路径仁义、西许,准备沿着灵沁古道向太岳根据地沁源县行进。他们一行刚刚来到西许村落脚,鬼子就进了村。鬼子进村后到处寻找八路军,情况十分危急!不多时,鬼子来到古槐树下,怀疑树洞里藏着人,就往里开枪。接着,又放火烧古槐树,弄得乌烟瘴气!一会儿,鬼子发现村子对面的堡子上高高耸立的文昌塔,可能臧着八路军,就用大炮轰击,把塔的青石座炸开一个缺口。
老百姓传说,这时古槐树和文昌塔显灵了,弄得鬼子晕头转向,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碰壁。而时任侦察连长的燕金表,急中生智,在老百姓的帮助下,把薄一波藏进玄帝庙旁的水磨房,伪装成当地农民,同磨主一同磨起面粉来。不一会儿,弄得浑身上下全是面粉,像个农夫一样。当鬼子搜到水磨房时,看到没有一个像八路军,就毫不迟疑地走了。薄一波等机智的躲过一劫!
从此,古槐树显灵护佑薄一波躲过日本鬼子搜查,顺利返回根据地的故事,在石膏山一带传开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燕金表从部队回老家郝家掌村探亲,特地到西许村外甥女武双兰家走亲戚,来到薄一波藏身的水磨房,察看遗迹,缅怀那段不寻常的经历!
镜头之四:“何纵队”穿越封锁线,进入太岳根据地办学,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何纵队”是抗大一分校为隐蔽东进意图,以“何纵队”为代号,何长工任纵队司令员。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了适应抗战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需要,1938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创办抗大一分校,执行培养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军政干部的任务。1939年1月3日,“何纵队”3000余人从延长县向晋东南挺进!由延水头渡口东渡黄河至永和关。至8日,经永和、石楼等县,踏上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进入敌我交错的游击区和同蒲铁路沿线的敌占区。日军为隔断抗日根据地同外界的联系,沿同蒲铁路设卡筑堡,构成了封锁线。为保证学校安全通过封锁线,上级把掩护任务交给八路军115师陈士榘支队。陈支队作了周密部署,派出警戒,封锁消息,组织部队声东击西佯攻灵石城,迫使敌人的主力困守据点。“何纵队”则从文殊原下山,乘夜幕通过冰冻的汾河,跨越灵石公路后,迅速地通过了同蒲铁路敌人的封锁线,连夜到达马和。
“何纵队”第二天来到灵东抗日根据地县政府所在地西许村,稍事休整,受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西许村的民众像对待亲人一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杀猪宰羊,招待着这支特殊的抗日队伍。“何纵队”的指战员们,特意瞻仰了古老的周槐,宣传队的女生们为老乡们演唱抗日歌曲和街头剧;西许的老乡们,为“何纵队”演出了当地秧歌。为表达军民喜悦的心境,大家联合演唱了《军民一条心》歌曲:
“冰天雪地这么冷, 那是什麽人的队伍上了阵? 叫一声老乡听分明, 那是咱坚持抗日的八路军。 八路军来爱百姓, 百姓也要帮助八路军, 军民合作一条心, 赶走日本鬼子享太平。
当天,在一片欢声笑语声中,“何纵队”浩浩荡荡沿着灵沁古道,攀越了白雪皑皑、险峻陡峭海拔2500多米的石膏山,经沁源、襄垣和夏店,于21日顺利屯留县故县镇,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欢迎。25日,抗大一分校召开了庆祝东迁胜利大会,左权副参谋长出席大会祝贺并作了报告。
3月中旬,在庆祝抗大成立三周年的晚会上,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一分校来抗大总校汇报的代表白彦。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这次行动算是一次小长征啊!”
一句话,说得白彦心里激动不已:这不仅是对一分校全体师生的赞扬,更是对敌后根据地办学方针的肯定啊!
作者简介:夏全发,山西临汾市文联原副主席,作家;
注:本文资料来自《石膏山志》、《灵石县志》 (本文在采访过程中,得到灵石县文物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吴红霞、石膏山旅游文化发展股份公司董事长温海清、西许村村长靳鹏程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