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泰简介:王德泰(1908―1936)原籍山东省。“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在延吉县加入反帝同盟,任组织部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夏,收编延吉县三道湾山林队20余人,编入延吉游击队。曾任游击队中队长、大队参谋长等职。1934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建立任政委;6月,当选为中共东满特委委员。1935年3月,独立师整编后任师长;5月,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军任军长。1936年7月,所部与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王德泰任抗联一路军副总司令兼二军军长,8月,率部联合救国军等围攻抚松县城。11月,率部在抚松县小汤河(注:今属江源县松树镇大安村)与敌军激战;战斗中见机枪手牺牲,即抱过机枪对敌猛射,后为敌弹击中,英勇牺牲,时年28岁。当时他的战友和村民就地把他安葬在战场附近的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松树镇大安村西北羊脸山上。
王德泰肖像
位于江源区松树镇大安村西北羊脸山上王德泰墓地照片
一九三六年八月,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军长王德泰率部隐蔽在伪满洲国吉林省抚松县城南偏东、距县城约十五公里的姜家趟子村(今抚松县松江乡前趟子村),伺机攻打抚松县城。
一九三六年八月中旬某一天,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一军、二军部分干部在姜家趟子村召集会议研究攻打抚松县城作战方案。参加会议的有一路军副司令兼二军军长王德泰、一路军政治部主任魏拯民、一军军需处长全光、二军六师师长金日成、政委曹亚范、国民救国军正(副)总指挥吴义成和李洪斌、民众自卫军团长岳保仁和四支抗日绺子(注:隐藏在深山里的土匪,当时也叫‘胡子’或抗日山林队)万顺、万军、青山好、双胜大掌柜的,计划以金日成的二军六师为主力,配属六支抗日义勇军队,动用近千人抗日武装与县城里的反满抗日人士里应外合,合力攻打抚松县城。
会议决定八月十六日先由二军六师政委曹亚范率领一部分人攻占抚松县城西南六十里外的松树镇吸引敌人注意力,其余各部队于八月十六日夜里进入指定位置,十七日夜开始攻城。具体部署是:
一、由民众自卫军岳保仁率领本部人马于十六日凌晨时分,先行秘密干掉抚松县自卫团防守县城东山炮台的一个排守敌,占领炮台阵地,控制抚松县城制高点;
二、在岳保仁的民众自卫军占领东山炮台阵地后,金日成的二军六师主力占领抚松县城南部小南门一带,负责攻破县城南城门;
三、吴义成、李洪斌率领的国民救国军攻打县城东城门;
四、抗日绺子山林队万顺、万军、青山好三支部队攻打县城北城门;
五、在县城西城门留出一条敌人逃跑之路,由双胜山林队大掌柜祁成全率所部人马在抚松县城城西的头道松花江西岸牤牛岗山下设伏围歼从城里逃跑之敌;
六、在城外攻城部队战斗打响后,城内地下党组织反满抗日人士趁乱在城里配合夺取南城门;
七、整个攻打抚松县成作战以二军六师为主力,师长金日成担任前敌总指挥。
抚松县城所在地早年间又称牤牛哨,在县境西部,是当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街区位于松江河与头道松花江汇合处的南岸和东岸。因当年马鹿沟上下有两大片草甸子而得名“双甸子”。建县之前,抚松县城所在地叫“甸子街”,设县时甸子街仅有居民二三十户。清末建县之初,治所设在“双甸子”,初期定名为“双甸县”。因甸子街地处头道松花江上游,周边多是高山环绕,甸子街地势低洼平坦,是典型的“盆地”,当时“岗后”之地,也就是县城四周的大山之后“同为盗贼出没渊薮”,在此设县多有镇抚平安之意。建县半年后,因“此地游民杂居,交通闭塞,常年土匪麋集,治安混乱”,又因整个区域处于松花江上游,故更改为“抚松县”。“抚”是镇抚平定之意,“松”是因位于松花江上游。
抚松县城初建时,城垣不甚宽广,聚落沿头道松花江、松东河汇流处分布,呈三角形。南北长1 095米,东西宽735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城中有十字大街,四周各有巷道胡同多条。有土筑城墙,置5门,建九桥。筑有东山炮台,叫“镇边楼”。1927年1月重修城池,在土墙之上植柳为栅,故有“柳城”之称。1934年5月日本侵略者在修筑临江——蒙江公路时,在“柳城”之外又填筑木城垣(注:用粗大原木筑起的“杖框子”)一道。因甸子街是地势低洼的盆地,每逢山洪爆发之时,江水经常灌入街区,故1929年修筑南江堤。
此为伪满洲国时抚松县全景照片,是站在抚松县城西山岗梁上(抚松县城西江桥西岸的牤牛岗,今属靖宇县辖区)对头道松花江上游这座被誉为“平安岭”山城的广角环视照片
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六日(农历六月二十一),六师政委曹亚范率领的抗联一路军二军六师一部率先攻占了抚松县城西南六十余华里的外围据点松树镇。当晚王德泰、金日成指挥攻打抚松县城各部从抚松县松江乡姜家趟子长途奔袭三十华里,赶到抚松县城外围五华里的“五里庄子”设立指挥部、指挥各部进入各自预定阵地,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县城。攻城部队的指挥部地处抚松县城东部、是一个距离县城五华里、只有几户人家叫“五里庄子”小屯子里(注:今抚松县城东五华里的“五里庄”,沿县城城东的“久才村”有一乡村公路东行五华里即到达),指挥部与县城仅隔炮台山一山之遥。
位于第二排右起第四位东北抗联时期金日成照片
抗联第一路军地一方面指挥 曹亚范遗像
伪满时抚松县城门照片
当时抚松县城四周有五个城门,每个城门筑有二层炮台,城墙高垒、植有柳树,城墙外围又筑有直径约四、五十公分粗、高六米的原木杖框子(注:据史料记载杖框子做法是:先在地面挖一至二米深壕沟,把原木在半截腰凿出十几公分的圆孔,用小木杆把原木三五个一组穿起来立在壕沟里,每组两头的两根原木凿出的圆孔只穿一半,已备连接下一组原木,就这样一组一组原木围着县城围墙连接起来,就筑成了整个县城的杖框子。伪满洲国时期,日伪逼迫百姓修筑的集团部落杖框子大多都是采用这个办法,以此来抵御抗日部队进入集团部落)。县城东南(注;当时抚松县城座落在流经县城的头道松花江和松江河交汇的县城西北角沿岸,即今抚松县城西江岸边叫西川的地方,故此当年把现在的县城东边炮台山说成“城东南”)的炮台山上筑有炮台,也叫“镇边楼”,炮台上的火力能控制整个抚松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