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康熙字典》中“回”字第四种写法
图二:回字四样写法
图三:甲骨文 金文 籀文 小篆
图四
“回字有四样写法”,是鲁迅先生描画孔乙己迂腐形象的神来之笔。记得当年初中语文课本上,在《孔乙己》课文下面有一条注释,大意是说,回字只有三种写法,即:回、囘、囬,第四种是没有的,说明孔乙己醉心于钻研无用的知识,自以为博学,其实是错误的。
难道“回字有四样写法”是“小说家言”?对此很多人进行了探究,试图找出回字的第四种写法,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料地丰富,竟找到好几种写法来,诸如迴、廻、廽、逥、佪等。难道鲁迅先生替回字专家孔乙己少算了?要知道鲁迅先生可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亲聆太炎先生讲授《说文解字》,他岂会在如此“小学”的问题上忽悠读者?仔细想来,孔乙己问的是茴香豆的“茴”字写法,然后由草字头底下的“回”引发出“回字四样写法”来,故上述例字均非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次我偶然在《康熙字典》“丑集备考”的“囗(wéi)部”中,发现了“回”字的第四种写法,为“囗”内一个“目”。并注明:“《篇海》同回。”
《篇海》是我国古代字书中收字最多的字典,由金人王太等编纂,共收字62236个,比《康熙字典》还多出15201个。因此,回字的第四种写法见诸《篇海》就不足为奇了。下面就应该是孔乙己所说的“回字四样写法”了:(见图二)
至于这四个回字之间的关系,我略作一区分:“回”为正字,《说文解字》释为:“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并称:“囘,古文。”另外,《康熙字典》“回”下注曰:“俗作囬。”即“囬”为“回”的俗字。同样,回字的第四种写法也是俗字。我们再看“回”的字形演变:(见图三)
由字形演变可以看出,甲骨文“回”在螺旋形图案上加一短横作指事符号,表示循环反复、周而复始;金文省去上面的指事符号,强化了螺旋循环的形象;籀文基本上承续金文字形,但增加了螺旋的层次。以上是古文“囘”的由来。小篆则将螺旋形改写成内外两个同心圆,这就是正字“回”。至于其他两个俗字,均为“回”的变体。
以上寻章摘句的考证,让本人也有点孔乙己的嫌疑了。很多人都认为孔乙己穷究于“回字四样写法”正是其迂腐的表现,并斥之为无用的“学问”,甚至连小说中的酒店小伙计也对他看不上眼。其实,孔乙己的穷困落魄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并不能归咎于他肚里的那点“墨水”。孔乙己真是冤哉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