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盛夏的嘉兴,烈日炎炎,在南湖,红船静卧在碧波之上,各地赶来瞻仰的游客如织。
102年前的夏天,十几位怀抱救国救民初心的热血青年,在嘉兴南湖的一游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嘉兴女儿王会悟就在那条船上,她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的夫人,她用智慧与勇敢守护着会议的顺利召开。
102年前的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光荣且辉煌的远征。而这一段特殊的历程,也和王会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见证人,也是中共一大唯一的女性参与者。
今年是王会悟诞辰125周年。她这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史学家称她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会务工作者”“第一位安全保卫工作者”。
7月24日,“红色大系”——红船女儿 纪念王会悟诞辰125周年活动在嘉兴市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这也是“大师有约”系列活动之一。一堂沉浸式党课,一次“红色后代”对话,一场初心船票发布仪式,一次生平展,一场主题讲座,带领现场读者走近王会悟不平凡的一生。
她传奇的人生之旅,从乌镇出发
125年前的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桐乡乌镇观后街14号。那一年(1898)是戊戌年,一场变法震动全国。
她是乌镇晚清秀才王彦臣第五个孩子,谁也不会知道这个王家的孩子将来会和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结下不解之缘。
她出生的乌镇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地,水路交通便利,文化商业繁盛,唯新的思想也在影响着古镇的读书人。
王家世代以教书为业,禀性耿直的王彦臣也在当地办有私塾,因为父母开通,父亲更是拥护维新,她不仅不用缠足,还六岁就在父亲的私塾读书。父亲的私塾也迎来过她的一位亲戚,比她大两岁,在辈分上却要叫她表姑母的沈雁冰(茅盾)。
老新闻工作者柏春,是王会悟的同乡人,一直致力于对王会悟生平的研究、挖掘和记录。他认为,王会悟从小的成长环境锻炼了她求知求新、不向困难低头、善于思考、独立自主、勇于担当的性格。
王会悟12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里的日子变得清苦,为了给自己寻一条谋生之路,她独自一人去了嘉兴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女子师范在南门范蠡湖畔,由于经济所迫,她只读了一年预科,回到乌镇后,她接替父业,打破常规,办起了桐乡第一所女子小学,乡亲们唤她“小王先生”。
在王会悟的内心,不会忘记,当年的她想读乌镇立志小学,却因女儿身而被拒之门外。
而这次办学校,因为倡导新风俗,宣扬男女平等,遭到镇里保守乡绅的激烈反对。柏春认为:“这些经历,形成了小会悟内心激烈的冲突,对社会不公、歧视女性等封建陋习形成了反抗思想,激发她求知求学、改变命运、改造社会的独特性格。”
1918年,在沈雁冰的推荐下,20岁的王会悟来到了位于湖州的湖郡女校半工半读。在这所学校里,她阅读了大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新青年》上对妇女解放的民主呼唤激荡着她的心扉。
她还结交了几位思想活跃的同窗好友。王会悟几位要好的姐妹后来成为我国最早一批男女同校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国留学的女界精英,并分别在教育、外交、慈善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她却走上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王会悟成长的年代,正好是中国政治运动风起云涌,也是女性开始觉醒的一个历史时期。正是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下,她辗转前往风云际会的上海,探寻女子独立解放的道路。
离浙赴沪,被认为是王会悟人生新篇章的转折点。在上海,她成为了上海女界联合会会长、辛亥革命元老黄兴夫人徐宗汉的助手;结识了陈独秀,成为了老渔阳里2号的常客;协助李达编辑刊物等工作,志同道合的两人结为革命夫妻,而她协助李达日以继夜编辑的这份刊物,名字就叫《共产党》。至此,从水乡出发的她,走上了一条伟大而隐秘的道路。
中共一大的唯一女性见证人,有勇有谋
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王会悟受其丈夫、时任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代理书记李达的委托,全权负责中共一大的会务安排及安保工作。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元慎从1985年起便多次采访并深入研究宣传王会悟,他说,为了召开这次会议,面对纷繁的会议筹备工作,李达殚精竭虑,他考虑必须找一位可靠且精明能干又熟悉上海风土人情的人来承担会务安排和安保工作,“当时不可能成立一个会务组,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李达认为自己的夫人王会悟可堪此重任。”
大会期间,一个陌生人闯入会场,声称自己走错了。此时的王会悟正在楼下望风,便向代表们报告了此事。会议暂停了两天,代表们提了好几个开会地点的方案。王会悟想到了自己的家乡,便建议到嘉兴南湖去继续开会。
她说:“离我家乡桐乡乌镇不远的嘉兴有个南湖,那个地方景色秀丽,但不像杭州西湖那样引人注目。我们不妨租一条画舫,扮作逛西湖途经嘉兴的游客。”
1921年的一个夏日,天空飘着小雨,湖心岛掩映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宛如仙境。湖中来往的游船不过几条,代表们在内舱开会,王会悟则坐在船头放哨。她机警地看着湖面上来往的船只。
她之前已经向船大娘打听过,当天湖面上的几条游船,其中一条是城内的一个大商户为儿子办满月酒雇的,还有一条是一个乡下土财主携家眷进城游玩的。中午时分,除了几条游船在湖面上慢慢移动,偶尔传来游客的嬉闹声,其他并无异常。
代表们上船开会时已近中午12点,开了个把小时的会便在船上的八仙桌上又放了个圆台面吃午饭。王会悟没有一起吃,为了安全着想,她一直坐在船头观察着,万一有突发情况也好及时通报信息。
会议进行中,远处传来嘟嘟嘟的响声,代表们当即暂时停会打起了麻将。王会悟马上乘拖梢船上湖心岛打听,得知是一户富人家的私人游艇游湖兜风,她赶紧返回舱内告诉大家没事了,代表们才松了一口气,接着进行完最后的议程。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并以无记名方式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为中央局成员,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和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全体代表满怀激动的心情将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用极其兴奋的心情低声喊出:“马克思主义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此时此刻,坐在船舱外的王会悟也难掩激动的心情。
代表们离开画舫时,已是暮霭沉沉、渔火点点了,中国历史从此开启了全新篇章。
中共一大召开时,王会悟年仅23岁,如此年轻的女性,在历史重大时刻能迅速判断局势,并果敢承担转移会址的任务,为什么会是她?
在王元慎看来,这是偶然中的必然:“说偶然,是因为李达是中共一大筹备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而王会悟是李达的夫人,他了解王会悟、信任王会悟。‘知妻莫如夫’嘛!说必然,是因为李达知道王会悟不仅聪慧美丽、知书达理,又睿智精细、胆识过人,而且对上海和浙江的风土人情很了解。”
中共一大会议成功召开的实践证明,李达安排王会悟承担中共一大会址、代表食宿的安排,同时负责会议的安保工作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夫妻两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全身心地携手参与中共一大的筹备工作,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也成为一段美丽动人的佳话。”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永载史册
王会悟不仅是中共“一大卫士”,也是一个觉醒的新女性,更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开始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和尝试。陈独秀与李达商量在上海创办平民女校,一来用以培养妇女运动人才,二来也可以作为党的联络点。
平民出身的王会悟,也认为只有让这些平民女子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妇女解放。
经过一番寻觅和比较,她把目光落在了自家寓所后门斜对面的两楼两底的住宅,这是用李达的稿费租下来,用于给外地来上海取经的同志及家属安排住宿和生活用的。
1922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平民女校在辅德里632号正式开学了。一群留着短发的女子走进教室,那一刻,她们也已经走进了历史的书写。
首任校务主任(校长)由李达担任,王会悟协助办理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
为弥补学校经费不足,解决财力不济学生的学费问题,学校注重分层教育,采取因人施教的办学模式,分别设立高级班和初级班,支持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
这种全体学员不分阶层、平等互助、以工养读的方式,是王会悟梦寐以求的办学模式。她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一些党的早期领导人、知名人士常来这里授课。可贵的是,平民女校还安排每周两小时的演讲,内容大多是妇女问题和妇女运动问题、为何要反帝反封建等,极大拓展了女性的眼界,提升了女性的觉悟。学校培养了一批享誉全国的学生,如参加长征的30名红军女战士之一的钱希均、著名女作家丁玲及教育家王一知等。
1921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在上海创刊,主张妇女解放即是劳动者的解放,打破一切掠夺和压迫,取得自由社会的生存权和劳动权。《妇女声》创造了一个“女性议题的公共论述空间”,让女性可以“挑战男性主流观点,批驳父权的不合理处,提倡妇女权利,提出新的两性互动关系与符合时代潮流的女性角色”。
为办好这张报纸,王会悟花费了大量心血,常常废寝忘食。除了负责组稿、审稿外,她还经常亲自撰写稿件,最多的一期达到四篇,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女报人”。
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艺术总监段欣是文献纪录片《王会悟》的导演。她用四年多的时间,辗转大半个中国,用心用情去还原王会悟,读懂她,理解她,记录她。在她看来,王会悟是100多年前那个乱世当中觉悟女性的代表。虽然生逢乱世、命运多舛,但她从未放弃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