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团宁保喜三营再次打扫战场,清点人数,并报巴营长,巴华的一营在阵地上仅剩下八个重伤员还活着。巴华与宁保喜两位老英雄血战大王庄的英雄事迹被挖掘出来,弥补了12月11日到14日之间的大王庄战场空白。
三天的激烈战斗中,国共两军先后约有七个团的战力参加了大王庄争夺战。宁保喜营助攻黄维司令部,俘虏了黄维亲养的一条一叫“黄维”就跟着走的狼犬,一直跟着打过长江。
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中野宁保喜营长。
巴华和宁保喜等部分阵前战将,都在大王庄一线血战中幸存活了下来!
而且都在和平年代一起进入我军的战略炮兵部队做保卫和平的带兵人!
他们是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战斗、死打硬拼、能打胜仗的战斗英雄和模范!
就在大王庄猛烈激战前后,中野四十九团指战员,用了数天时间,一锹一锹地掘开冻土,抓紧挖掘通往敌前沿的交通壕,为自己团的“襄阳营”和华野“洛阳营”等兄弟部队修建好上宽下窄的攻击性阵地,并在两侧修出大小不等的防守地堡、防空洞,壕内有小水井、弹药箱做成的路标牌、掩蔽部和指挥所,部署好前沿进攻阵地。
在整个战役中,中野和华野这两支兄弟部队,从上至下都建立了前线联合指挥系统,并在阵前战斗一线也执行这一系统作战指挥。华野三纵二十三团暂归中野六纵十七旅指挥。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决定用四十九团“襄阳营”和二十三团“洛阳营”,总攻突击黄维“威武团”的核心野堡阵地。宁保喜的五十团三营也暂归张镰斧指挥并增援了大王庄血战的巴华营。
淮海战役总前委将全歼黄维兵团的最后主攻任务下达给南集团。
在此前后,李德生多次勘察敌情、地形,制定严密的作战方案和步炮协同计划。战斗打响后还亲自到四十九团指挥所进行指挥。四十九团提出“向华野部队学习”的口号,决心团结打好总攻这一仗。
中野十七旅四十九团“襄阳营”营长谭晓林回忆,张镰斧对营长、教导员等布置任务:“敌三十三团被我消灭后,五十四团(威武团)就是黄维最后的一张‘王牌’了,所以你们这次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恶仗,一定要准备好,坚决完成任务!”
12月14日清晨,在大王庄距敌只有50米的前沿阵地上,团通讯班长陈天成突然大喊一声“敌人打过来了”,就猛地扑在张镰斧身上。因突遭敌冷枪,枪弹击中张镰斧右肺,子弹穿胸而过打成贯通伤,血流不止,陈天成壮烈牺牲。止血包扎后,他却没有下火线,留在前线急救站继续指挥。
14日下午,中野、华野的两个著名英雄营全部进入总攻击主攻出发阵地——大王庄最前沿东西两侧阵地,由中野四十九团统一指挥战斗。
历史就是有那么多的巧合,与张镰斧的“襄阳营”共同攻打敌核心阵地的“洛阳营”,是华野孙继先三纵的部队,而孙继先中将从抗美援朝战场奉调回来后即担任了航天科学事业东风发射基地的首任司令,还曾一度担任过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副院长。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全歼黄维兵团阵前战场,成了中国“两弹一星”航天事业领军人物的杀场点兵大检阅,我军众多将帅士兵都在此列。
14日16时45分,南集团调集的百余门火炮,对敌“威武团”以矮墙和地堡组成的野堡阵地,实施了整整一小时的猛烈轰击。17时45分,两红一绿的三发攻击信号弹跃上夕照晴空。“洛阳营”和“襄阳营”同时发起攻击。月光下,战士们左臂上扎着自己人标志的白毛巾,沿着残断的交通壕,一个爆破组上去,倒下了,另一个组又冲了上去,一波一波地与隐藏在暗堡里军车后的敌人厮杀,并迅速向敌纵深阵地穿插。两支兄弟部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勇猛顽强。在战斗中,“襄阳营”一连三排打得只剩下了3个人,“洛阳营”二连指导员壮烈牺牲。“洛阳营”教导员孙即明和“襄阳营”教导员李松珍几乎同时中弹牺牲。
中野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回忆:“此时,清醒过来的敌人,从残破的工事里蜂拥出来,一浪接一浪地疯狂反扑。我‘襄阳营’干部战士高喊杀声,英勇抗击,与敌反复冲杀。战士们带的一篮篮手榴弹很快就打光了,立即扑上去和敌人展开肉搏。连排干部全部投入拼杀,司号员也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第二十三团‘洛阳营’名不虚传,战斗力极强,迅速突破敌人一道又一道战壕,向核心阵地推进。”
“洛阳营”和“襄阳营”,经过二个小时的激战,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威武团”。
1948年12月15日午夜,黄维兵团被全歼,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等。
显然,中野战友们肩并肩与华野战友们紧密配合,共同打掉了蒋军的多个王牌师团,何止“老虎团”“威武团”!这是两大野战军部队团结战斗大协同的系统性大胜利!
服从命令听党指挥,团结战斗,从来就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只有系统的研究好,完整的吃透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活化历史原貌,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全面传承赓续红色基因。
无论是在战役南线坚守血战马小庄、大王庄,还是拼杀主攻敌双堆集核心阵地,都是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的典型的具体模范战例。
这些战斗从头至尾连接着上上下下一系列两大野战军互不相识的战友们,敢于牺牲、团结协同的殊死战斗场面。这场阵前战斗动作所表现的有益的军队系统化规模性指挥作战的经验,都指导了他们以后在航天科学事业的大系统全方位的大协作,为航天科学事业带来了“两弹一星”精神的红色基因,以及系统科学的指挥保障实战基础,为培养中国的航天人才和提升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提供了优先条件。
后来,参加此战的阵前指挥员张怀忠、巴华、宁保喜和张镰斧、谭笑林等,还都先后走上了保卫祖国的高科技航天研制、发射和使用的战队!继续在同一条战壕里战斗。
团结的人呀,至死都不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