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史料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中红头条:侯隽: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组图)
2021-11-05 09:43:53
来源:红色文化网
作者:红色文化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王继红发来书稿《大地之子》,让我为该书作序,我没有理由推辞,因为出书这事是我提议的,尽管自己没做什么具体工作,但有王继红和各位作者挺身而出,主动采编、组稿,历时两年多,这本书即将和大家见面了。虽说写书这事因我而起,可轮到写序言,我还真有点犯难,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不是当初我想得那么简单,该书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的展现了老知青的精神风貌,涉足的领域比较宽泛,令我不知从何下笔。我想还是简单点,就以自己的回忆和感受代序吧!

    我记得那是2014年国庆刚过,一些知青代表聚集山西毛家山共话知青圆梦,郝广杰和程炜分别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回农村扶贫创业的,葛元仁也介绍了孙奎连和宋新华的事迹,并且说像他们这种关心“三农”问题的知青还很多。不怕大家笑话,我在到会前还想给年老多病的郝广杰大哥泼冷水呢,当知道他早已带着户籍、党籍关系重上毛家山,决心“鞠躬尽瘁干到死,献身‘三农’不停步”,我二话没说,只有感动的份儿了。就在那次座谈会上,我提出挖掘老知青返回第二故乡再创业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书,以激励世人关心“三农”,这一倡议当即得到大家一致响应,现在回想起来仍令我为之动容。

    我想当时大家所以响应我的提议,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知青”。是知青,当然关注农村,因为农村的广阔天地里烙印着我们青春的足迹;是知青,当然关心农业,因为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浸透了我们奋斗的汗水;是知青,当然关爱农民,因为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我们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我们对第二故乡充满眷恋,对父老乡亲爱得深沉。

    其实我之所以受感动并提议出书,也因为我是老知青。我高中毕业恰逢我国还处于困难时期的1962年,由于国家粮食紧缺,党中央号召全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于是我放弃高考,立志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决心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勤劳,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去生产更多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回乡知青徐建春、邢燕子,下乡知青王培珍,都是我当年学习的好榜样。

    说来也巧,我们国家刚好从196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这里我说“下乡上山”不是笔误,当时就是称为“下乡上山”的,后来以上山为主了,从1967年才统称为“上山下乡”了。起初安置下乡青年是以国营农、林、牧、渔场为主,从1963年调整安置方向,开始转向以插队为主。因为我比大批下乡插队知青先到一步,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说我是“自动下乡的一个好典型”,并让演员作家黄宗英写文章报道,于是黄宗英的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使我成为城市知识青年立志建设新农村的榜样而被声名远播。

    用现代青年的话形容当年的我,也算是“激扬青春放飞梦想”吧!可当我费尽周折,从北京来到宝坻的窦家桥村插队落户,去放飞自己的“新型农民梦”时,我才真正读懂了什么叫“一贫如洗”,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白手起家”。

    转眼我扎根宝坻55年,其间我的“新型农民梦”一做就是18年。在“第二故乡”,我加入了共青团,当选为窦家桥大队团支部副书记,还在1966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1970年开始连任了9年窦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我不知道当年全国有多少知青当过“村官”,该书的主人公中有几位也是当了“村官”的,当村支书的经历使我们切身体会到:知青当上村干部确实可以为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发挥更大作用。自我当上党支部书记后,我们村又有三名知青陆续进入支部班子。我们齐心协力带动社员群众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学习雷锋爱国家、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发扬大寨人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的气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老天连旱3年,我们大干3年,把全村1700多亩盐碱地都改造成高标准园田,并实行了科学种田。从此,窦家桥不仅粮食平均单产告别了不足100公斤的低产时代,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而且彻底扭转了粮食产量多年徘徊的局面,实现了连年大幅度递增。到1974年,全村粮食平均单产超过500公斤,当年向国家交售余粮15万公斤。到1976年,我们全年交售的爱国粮就达到了21.5万公斤。与此同时,村里的工副业有了较大发展,文化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窦家桥村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尽管现在看那点成绩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看到自己“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理想真的变成现实,感到无比欣慰。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从艰苦创业的实践中,为国分忧的行动中,培养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和爱国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而且收获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用终生。

    我常说,对于“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道理,我们当年知青理解最深,因为没有全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个人的发展,没有全村人的共同富裕,就没有我们个人的脱贫致富。我想,正是因为知青曾经是生活在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所以最能体恤人民疾苦,更受不了第二故乡依旧落后、父老乡亲依然贫困,可以说“三农”早已成为一代知青的终生牵挂。看看《大地之子》一书中的系列人物吧,他们有的早已功成名就,却放弃一切,义无反顾重返第二故乡艰苦创业;他们有的年事已高,却舍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和美好的天伦之乐,再次上山下乡扎根奋斗;他们有的原本生活无忧,却为帮助乡亲变得日子拮据,仍无怨无悔;他们有的自己并不富裕,却省吃俭用捐资助学、扶危济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影子,为“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为对社会有贡献,他们清苦着、拼搏着,快乐着、幸福着,他们将崇高写入人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了最好的诠释。尽管对比他们的高尚行为我自愧不如,但“知青”这个共同的名称、相似的经历和一样的情结,使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怀,也无比敬佩他们的精神。

    结合书中人物的事迹和自己的点滴体会,我归纳了如下三点启示与读者分享:

    第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党历来倡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这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具有光明的前途。我国知识青年正是在农村极度贫困与落后的时候上山下乡,和广大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并肩战斗、抱团取暖,才真正了解了国情、理解了生活、锤炼了意志,培育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笔宝贵的历练财富使不少当年知青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及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也使更多当年知青为共和国的繁荣富强,平凡劳作,默默奉献。回顾以往,我们能健康成长,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正因为坚持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展望未来,要想不忘初心,永远坚持人民立场,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今天的我们,面对历史逝去的背影都能评头品足地议论几句,但每一历史事件的出现,唯有从它的来龙去脉上深加探究,唯有把它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得出的结论才会是客观的、公允的。时至今日,知识青年需要就业、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青年人成长需要锻炼,仍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所以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试图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条途径,将三个难题结合起来解决的探索,应该说是有必要,有价值的,虽然探索中难免会走弯路,要担风险。纵观历史长河,每个阶段总要有人为国家利益,为民族大义做出贡献甚至牺牲,相比之下我们的一点付出不值一提。我为自己无意中投身于国家的探索之路,感到光荣、自豪,无怨无悔,觉得受再多的磨难也值得!

    第三,知识青年的主流群体是健康向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段特殊而平凡的历史留下的情结和烙印,将“知青”锻造成了一个不同于前辈又区别于后人的特殊群体。无论历史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策怎样评价,广大知青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诚为国分忧,为缓解城市就业的压力,为贫困乡村、边远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巩固祖国边疆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是不可磨灭的;广大知青在艰苦的环境里奋斗,在长期的坎坷中抗争,经受了脱胎换骨的磨练,铸成了坚忍不拔的意志,造就了乐观向上的品格,培养了勇于负责、甘于奉献的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值得尊重和传承的。尽管当年知青随着时代变迁,各自的身份、地位,乃至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那份忧国忧民的忠诚始终不曾改变,因为大家心底呼唤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一切为了祖国”!那是一颗从小就在心田里萌发的爱国主义种子,它让我们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如今当年知青都已年过花甲甚至古稀,但为国家繁荣富强献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依然难以释怀,为此绝大多数老知青仍在发挥夕阳正能量,凝情聚力做着利好社会的各种事情。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作为社会的有益资源,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主流群体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健康向上的群体。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红头条: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下一篇:无
·特稿:海南澄迈举行纪念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8周年座谈会(组图)
·特稿:四川遂宁:非遗“桃子龙”舞动乡村(组图)
·特稿:赓续红色血脉,勇当时代新人——“出彩河南人”楷模发布厅走进信阳师范学院(组
·特稿:《初心永恒》栏目组来邓演达文献馆党史教育基地勘景(组图)
·特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区精神(组图)
·特稿:苏州中设在周恩来红军小学设立100万助学、奖学、奖教基金(组图)
·特稿:江西师大马院与青云谱区委党校联合开展“红色示范课堂”进基层(组图)
·特稿:冀南密码——邱县大段寨的美丽传说故事(组图)
·特稿:他们为组建新四军在行动(组图)
·特稿:革命先烈刘冠军纪念碑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中红头条:侯隽: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正确
陈泽雄、王俊:海南澄迈举行纪念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创
特稿:海南澄迈举行纪念六芹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8周年
特稿:四川遂宁:非遗“桃子龙”舞动乡村(组图)
全民阅读 书香淮安——周恩来故居联合东昇花园幼儿园
张蔷、张悦悦、徐子惠:赓续红色血脉,勇当时代新人
特稿:赓续红色血脉,勇当时代新人——“出彩河南人
李小鹏:《初心永恒》栏目组来邓演达文献馆党史教育
特稿:《初心永恒》栏目组来邓演达文献馆党史教育基
铁杆中医百炼成——李佃贵国医大师为《岐黄使者》作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