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血染战旗,铭记历史
吴立人在回顾高蠡暴动时指出“当年毛主席对李立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坚锐批评,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无非就是不知道几个事情:第一不知道人要吃饭,第二不知道打仗要死人,第三不知道路要一步步地走”。吴立人指出:“河北省当年受李立三、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错误地提出“跟党搞暴动”的口号与实践,主要是主观主义,对形势做出过分乐观的估计而采取冒险主义行动,造成许多革命同志流血牺牲;使革命付出了巨大代价和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从1930年10月12日博蠡暴动到1932年8月27日的高蠡暴动,事前党内存在过清醒者的不同意见,他们有的被扣上“右倾”帽子,遭到批评,有的被撤职调换工作,有的置之不理,不闻不问,没有把“一部分暴动的领导人”提出过的,认为“时机不成熟,应推迟暴动的”不同意见视为暴动前夜的警笛、警钟加以重视。
第一次: 1930年6月11日在中央政治局 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对于中国革命形势、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错误主张,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中共保属特委根据中央指示,在博蠡地区着手准备武装,组织红军暴动,推翻旧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 1930年8月初,保属特委军委书记张兆丰,在博野县主持召开了筹备博蠡暴动的会议,安平县委书记李洪振参加了会议。会议除明确博蠡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外,还要求各县贯彻保属特委指示精神,在本县组织暴动。李洪振回安平时,博蠡行动委员会的于澄波来到安平。于澄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指示,于澄波回蠡县,参加中共博蠡县委的领导工作,并担任县团委书记。1930年6月,中共保属特委指示,在博蠡地区着手准备武装,组织红军暴动,推翻旧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暴动流产,于澄波身份暴露,遭反动政府通缉。在组织安排下,他离开蠡县,调任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1931年冬,由于叛徒告密,于澄波在太原城被捕,1932年春英勇就义。 于澄波传达了保属特委贯彻中央会议的精神,指示马上组织暴动。安平行动委员会书记阎子元不同意马上暴动,意见产生分歧,10月初,于澄波又来安平,错误地批评阎子元“右倾”,并传达上级指示,对安平行动委员会做了组织调整。10月12日根据中共保属特委的指示,博蠡中心县委发动了农民暴动。由于大庄头一处提前行动暴露了意图,暴动被迫中止。这是博蠡中心县委组织的首次武装斗争,也称"博蠡暴动"。
第二次: 1932年8月16日,白坚、吴立人与蠡县中心县委书记宋洛曙一起巡视了几个村庄后, 宋洛曙向白坚、吴立人汇报了当地党团建设和武装暴动的准备情况,说一旦暴动,三天之内便可以发动起5000左右农民和青年学生,单蠡县就可以充实一个师,把蠡县、高阳、博野三县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民团和地主武装一举歼灭。白坚听了宋洛曙的话忧喜掺半。白坚认为,宋洛曙是一位成熟的共产党员,在这一带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和鼓动力。广大群众参加武装暴动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也很高涨,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这些马上参加暴动的农民,他们的素质、纪律、作战能力怎么样,还都是个未知数。敌人在保定驻有陈冠群的十四旅,在安国驻有白凤翔的十七旅,高阳、博野、蠡县暴动一旦行动起来,他们会一齐扑过来,刚刚成立的红军武装会受到两面夹击,形势非常不利。白坚把这些问题向宋洛曙讲出来,希望他能再做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力争在暴动前,组织和训练一支守纪律、懂军事、战斗力较强的武装部队,回到保定后白坚、吴立人向保属特委汇报了高蠡暴动准备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 193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左倾冒险主义者王明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权。1932年6月下旬,中共临时中央召开了北方各省代表联席会议,河北省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不顾九一八事变后我北方党所面临的困难处境,强行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同年7月下旬,河北省委召开了省委全会和县委联席会议,通过了《河北省委接受北方各省委代表联席会议的决议》。这个《决议》错误地批判了“北方落后论”,要求各级党委在农村中积极发动游击战争,开展土地革命,准备武装暴动。会后,保属特委书记李之道(黎亚克)于8月8日亲去蠡县视察工作,经过11天的巡视,他认为在蠡县东北区与高阳东南区暴动的条件已经成熟,现在应组织并领导群众暴动,夺取政权。黎亚克从蠡县回到保定的第三天(8月21日),便向河北省委递交了《保定特委为布置蠡县、高阳游击战争致省委的报告》。这个报告对高蠡地区的革命形势做了错误的估计,过早地提出了开展高蠡地区农民游击战争的行动计划。当时的河北省委对这个报告没有作具体分析,即派省军委书记湘农到保定特委负责指导这项工作。湘农于8月22日到达保定。
8月23日,保属特委召开了党团联席会议,湘农代表河北省委、白坚(河北省团委书记、保属团特委书记)代表团省委参加会议。会议就暴动条件是否成熟讨论了很久,争论非常激烈。湘农听了双方的意见后,认为:李之道(黎亚克)等人的观点脱离实际,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认为应加强准备工作,发动日常斗争,等条件成熟再举行暴动。 会议最后决定:“高蠡两县正处在暴动的前夜,应加紧准备工作,发动农民的日常斗争,在一切斗争中组织群众,健全党的领导,等待暴动条件成熟,再发动游击战争。” 会后,保属特委将会议情况报告了省委,省委根据6月下旬北方会议精神,支持了保属特委书记李之道(黎亚克)暴动条件已经成熟的报告,并批准保属特委关于布置高蠡游击战争的行动计划:(1)成立以特委书记李之道等7人组成的保属革命委员会。(2)武装农民,组织游击队伍,定名为河北红军游击队,番号是二十七军第一师,采取“三三制”编制,设大队(团)、中队、小队,高阳东南区编为第一大队,蠡县东北区为第二大队,蠡县西区为第三大队。(3)以蠡县东、西区和高阳东南区作为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游击区指定为高阳、蠡县、博野、肃宁、任丘、安平、深泽7县。不到万不得已,不离开根据地,如果游击队万一不能立足于原区域,可退至完县一带山区。(4)成立运输大队,负责后勤工作,主要任务是向暴动地区输送从外地来的支持暴动的人员、武器及物资。
上述阎子元和湘农关于“起义条件不成熟,应推迟起义”的意见经过历史的考验,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这两次重要的意见都未得到暴动决策层的重视与采纳,起义失败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痛思英烈,终成历史遗憾。高蠡暴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保属特委主要领导人在王明左倾路线指导下,错误地估计了保定革命形势,过高地估计了革命力量和群众觉悟,做出了认为暴动条件已经成熟的判断;二是暴动的准备时间仓促,思想、组织及物资准备都不充分,致使作战时上下指挥不灵,左右联系失误,行动不一致,没有战斗力,一触即溃;三是指挥暴动的领导者思想麻痹,缺乏斗争经验,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敌人的阴谋毫无察觉,结果遭到重大损失,使轰轰烈烈的暴动毁于一旦。 高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是在我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刻爆发的,它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英勇地高举起革命红旗,在敌人的心脏华北腹地,掀起了一场浩大壮烈的红色风暴,为而后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为中国革命播下了火种。
1933年2月,吴立人又受上级派遣,秘密返回家乡行唐县,在水泉村周围的18个村中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参与领导了水泉暴动(团山暴动)。1933年4月,吴立人任中共保属特委委员,1935年参加了北京的“129学生运动”,随后吴立人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到安平县、饶阳县一带做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的工作,特别是对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支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资料来源:李建抓《吴立人参与髙蠡暴动》、《中共保定历史》、《中国共产党安平县历史》、《高阳县志》、《中国共产党蠡县地方史》、《我们的父母亲》、《高蠡暴动》、《冀中星火》、《吴立人档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