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同志(1921~2019.12.4)
1945年,胡可在晋察冀。
1963年,胡可同志获全军作品奖,受到周总理接见。左起:王平、周恩来、肖华、张爱萍、胡可、陈其通、张景华。
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右1)、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廖汉生(左1)为胡可等同志颁奖后合影。
文革初期,胡可同志和夫人胡朋合影。(以上照片由胡可同志子女提供)
中红网北京2019年12月13日电(赵朋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文化工作领导者,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正军职离休干部胡可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4日1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19年12月10日上午,胡可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胡可同志1921年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青少年时期就积极追求真理,向往光明,1935年冬天在济南参加响应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罢课活动,1937 年春天在济南参加学联。1937年8月携笔从戎参加北平郊区的抗日游击队,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12月,胡可同志进入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1938年4月至1947年6月,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工作。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调入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艺科,后调入总政治部创作室.1958年8月任河北省石家庄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69年8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1978年3月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83年9月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1988年9月离职休养。
胡可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用手中的笔积极宣传抗日、讴歌英雄、鼓舞士气,刨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戏剧作品。抗战期间,先后创作了 《前线》《子弟兵和老百姓》《清明节》、《戎冠秀》等多部反映敌后斗争的救亡戏剧,激发了部队战斗热情。 先后创作了独幕话剧《喜相逢》, 与胡朋等人集体创作的话剧 《生铁炼成钢》, 后改为 《战斗里成长》,1956 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获一等奖。1951年至1953年,创作话剧《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1958年,创作出反映农村巨大变革的优秀话剧《槐树庄》, 并被搬上银幕,受到广泛赞誉。同时,胡可同志还著有戏剧集《战斗集》, 论文集《习剧笔记》《胡可论剧》,晚年著有《胡可剧作选》、《胡可戏剧杂文》、《敌后纪事》(与胡朋合作)、《走过硝烟》、《烽烟·戏剧·人生一胡可自述》《老兵记忆》等著作,为推动军事文艺工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可同志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剧作家,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等。他长期奋战在我军文化工作第一线,为繁荣军事文艺,培养文艺人才,推动军队文化事业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大校军衔。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胡可同志在80多年的革命岁月中,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为新中国的创建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为国家和军队的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党的决议,以党的事业为重,工作勤勉敬业,克己奉献。 他公道正派,秉公用权,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赢得了广大官兵的尊敬。
胡可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胡可同志永垂不朽!
(以下照片为赵朋洋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