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中红网红色图库)
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的杨开慧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杨开慧父亲杨昌济。(中红网红色图库)
杨开慧母亲向振熙。(中红网红色图库)
长沙福湘女子中学旧址,杨开慧曾在这里上学。(中红网红色图库)
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中红网红色图库)
湖南一师附小,杨开慧和毛泽东在这里结婚。(中红网红色图库)
杨开慧和毛泽东在长沙清水塘的故居。(中红网江山摄)
国画:结婚后,杨开慧细心照料毛泽东的生活。(中红网红色图库)
1924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在上海的故居。(中红网红色图库)
杨开慧在广东。(中红网红色图库)
1924年,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在长沙合影。(中红网红色图库)
国画:同甘共苦。(中红网红色图库)
国画:坚持斗争。(中红网红色图库)
木刻:杨开慧在狱中。(中红网红色图库)
杨开慧狱中的对话。(中红网红色图库)
国画:杨开慧英勇就义。(中红网红色图库)
位于韶山的杨开慧烈士塑像。(中红网红色图库)
位于长沙县开慧镇的杨开慧陵墓。(中红网江山摄)
陵墓顶部是杨开慧和母亲的合葬墓。背后屏壁是毛主席怀念夫人杨开慧写下的《蝶恋花》词。(中红网江山摄)
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杨开慧故乡。(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北京2018年11月14日电(江山)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88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烈士,忠贞不渝的革命伴侣,英勇牺牲在湖南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的刑场上。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0月14日),毛泽东夫人。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父亲杨昌济,母亲向振熙。1920年下半年,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0年初,她的父亲杨昌济不幸病逝。1920年冬,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除协助做机要和交通联联络工作外,还参与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按照中共党组织的安排,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板仓,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斗争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坚贞不屈、大义秉然,于10月14日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地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一、大家闺秀
杨开慧,字云锦,号霞,湖南省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人(今开慧镇开慧村),生于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父亲杨昌济是闻名三湘的学者,他思想先进,开慧虽为女儿身,但父亲也为她取了名、字、号。
杨开慧的父亲是闻名三湘的学者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1920年1月17日),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人,名怀中,字华。杨昌济两次乡试不中,后在家设馆授徒,常与密友杨守仁讨论国事,认为“非改革不足以图存”。曾先后留学日本、英国、德国,是一位伦理学教授、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的老师和岳父。
1898年,杨昌济就读于岳麓书院,不顾山长阻挠,毅然加入进步团体南学会,努力宣传新学、新政,赞同谭嗣同的“以民为主”的政治思想。戊戌政变失败后,避居家乡,研究经世之学。无论是研究学问还是做人,都具有坚忍精神。他说:“吾无过人者,惟于坚忍二字颇为着力,常欲以久制胜。”他的这种精神,学子们称为“达化斋法门”而竞相仿效。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东渡日本留学,主攻教育学。宣统元年(1909),他留学英国,专攻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他先后任教于湖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商专、一中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他痛恨封建制度,向往社会改良,追求民生自由,崇尚众庶平等。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筹措经费,推荐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促成了爱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恋关系。五四运动时,他发表《告学生》一文,表达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并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杨昌济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欲栽大木柱长天”。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著作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理论家,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名闻天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他们实现了导师的“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宏愿。
正是杨昌济的言传身教,赐给了女儿杨开慧最宝贵的思想财富。杨开慧长到7岁时,遵循父命,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她成为该校的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杨开慧此举开了当时板仓风气之先。
杨开慧的母亲叫向振熙(1870年——1962年11月)。向振熙是杨昌济的表姐,出身大家闺秀。丈夫杨昌济逝世后,她一直跟着女儿和女婿生活,帮助照看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三兄弟。杨开慧牺牲后,向振熙按照党的指示,和儿媳一道千里迢迢,把毛岸英三兄弟送到上海毛泽民处。毛泽东母亲去世早,毛泽东一直把岳母当亲生母亲对待,建国后给老夫人送钱送物,百般照顾。1950年4月,向振熙八十大寿,毛泽东派大儿子毛岸英回家乡为外婆祝寿。4月13日,毛泽东给向振熙老太太写了封祝寿信,全文如下: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敬颂康吉! 毛泽东 江 青 一九五○年四月十三日
1960年,向振熙90岁。4月25日,毛泽东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写信,为老太太祝寿。信中说,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200元,烦为转致”。他并嘱杨开英:“或买礼物送去,或直将200元寄去,由你决定。”1962年11月15日,毛泽东得知93岁高龄的向振熙老太太高龄逝世,十分哀痛,给杨开智写信:“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500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毛泽东的亲情溢于言表。
二、追求进步
1904年,杨昌济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远涉重洋去留学。杨开慧在母亲向振熙的抚养下,度过了童年。
1908年,杨昌济从国外来信,嘱咐杨开慧的母亲一定要送开慧上学,随后七岁的杨开慧,破例进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在当时的板仓女孩子,还没有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开了风气之先,成为该校第一批女学生,也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杨开慧在杨公庙小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辛亥革命发生后不久,杨开慧回家动员不识字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便和妈妈一起转到离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被传为佳话。后因衡粹女校要迁到长沙,杨开慧又转到麻林桥附近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读到毕业。
1913年,杨昌济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杨开慧跟随母亲,陪伴从国外留学回湘的父亲,从乡下到长沙大鹅塘居住。
杨昌济先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他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救国救民的道理。
师生们高谈阔论吸引了一旁的杨开慧。她经常搬一条小板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
从迁居长沙到杨昌济病逝,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一直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
1920年,杨开慧回到长沙,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教会学校福湘女中,和后来成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寝室。
杨开慧在学校期间,不做礼拜,破坏校规,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开除。
三、润霞相恋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同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往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并经恩师介绍,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
毛泽东住在杨家,每天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而且寒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杨开慧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正是在这时,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始相爱。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同斯诺回忆对杨开慧的印象:“ 那年夏天(注:1918年),我决定北平去,当时叫北京。当时湖南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到法国去留学。…… 我协助了这个运动。…… 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候……我遇见而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以前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的女儿。”
毛泽东还谈到他对北京的第一次印象:“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仍然结着冰的时候,我看到白梅花盛开,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悬挂着品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而当时和毛泽东一道享受这美景的,则是一位18岁的姑娘,她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正是在北京的公园和名胜,一同观赏冬春景色的日子里,毛泽东和杨开慧确立了恋爱关系。
1919年12月8日,毛泽东率驱张(敬尧)代表团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杨家。不久,杨昌济染病,杨开慧日夜侍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读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书,从这里,杨开慧汲取了许多新思想新道德。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北京和长沙的教育界都为杨昌济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帮助料理后事。父亲病逝后,杨开慧随母亲、哥哥回湖南。
杨开慧回到长沙,得到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教会学校福湘女中读书,和后来成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寝室。杨开慧在校期间不做礼拜,破坏校规,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开除。
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得知书社缺经费后,还回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同时她还参加了书社的工作。
1920年9月,杨开慧串联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男女同校”成为讨论中的热门话题。要开风气之先,需有勇敢者带头,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胆识。杨开慧想进男校,和毛泽东商量,毛泽东非常支持。
出身书香门第的杨开慧,从小受父亲、湖南教育界名流杨昌济先生的熏陶,有着中国女子传统的道德规范。崇尚气节,恪守信仰,乐于奉献。她又是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女性,深受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婚姻问题上,她违背父亲的意愿,坚决选择了可能“与坎坷磨难相伴终身”的毛泽东。
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
这年年末,杨开慧与毛泽东成婚。她来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的宿舍,以同居来表示结婚,“ 不坐花轿,不备嫁妆,没有媒妁之言,不作俗人之举。”(杨开慧语)自由地和毛泽东结了婚。这一年,杨开慧19岁,毛泽东27岁。过了一段时间,才请来一些挚友吃饭,这顿饭总共用了6块大洋,吃到最后他俩向各位客人宣布:“我们结婚了!”
四、倾心相助
杨开慧这位出身湖南著名学者之家的闺秀,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可以说,毛泽东与杨开慧是热恋中的情人、生活中的伴侣,更是革命道路上肩并肩的战友。
1921年夏,毛泽东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初,杨开慧加入中共。以党龄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烈士何孟雄之妻),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的身份。
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郊外清水塘22号,这也是区委所在地。杨开慧经常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秘密串连,深入到湘阴、平江边境的贫苦农家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她还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协助毛泽东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同时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从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杨开慧当时把她母亲也接来跟着住在一起。
1922年,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同年10月,杨开慧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毛岸英。杨开慧一边带孩子,一边协助毛泽东工作。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同年11月,次子毛岸青在板仓家中出生。
1924年,杨开慧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
1925年2月,她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
同年12月,离开韶山转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事宜,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
这年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同年4月,三子毛岸龙在武昌出生。
杨开慧在婚后默默地做着丈夫的好助手、好妻子。她是三个儿子的好母亲,历尽艰辛;不慕虚荣。她不仅一人承担了全部繁重的家务,而且坚决支持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改造中国的主张。她将自己与丈夫的事业融为一体,跟着丈夫东奔西走,帮助丈夫整理文件、办刊物、搞交通、不辞辛苦。
毛泽东要到上海、广州等地去搞革命工作,他因杨开慧带着孩子又有身孕,不想让她同去,便写了元缜的诗《菟丝》相赠。
杨开慧读了两句:“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丝蔓,依倚榛与荆……”立即气恼地将书一扔,说:“噢,我是菟丝,我只能靠着依傍你活着,是吗?你在做事,我做的不是事呀?抄文稿、编杂志、办书社,我不是样样尽力去做吗?还要做主妇、做母亲!到头来成了菟丝啦?”
短短几句话,十分生动地表现出杨开慧的性格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