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庭宏,1963年出身于云南富源县一个小山村,由一个农民蜕变成一个企业家后,开始收藏毛泽东像章、一切有关红军的革命遗物等。20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花费2千多万元收藏了超过五十万件红色文物,其中34万件是毛主席像章,更斥资3千多万兴建私人博物馆,展示自己的红色藏品。被列入基尼斯纪录大全,赢得红色收藏家的美誉。 2009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新闻人物。
初涉红色收藏
潘庭宏的家在云南省富源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富源县有红军长征经过的“海丹铁索桥”、“富村革命烈士纪念塔”等。打小就喜欢历史的潘庭宏一直就有收藏的念头,从1988年起,他开始收藏毛主席像章。当时一个像章大约一至两块钱,他家种田,几乎所有收入都用来买毛主席像章,吃的穿的都十分简朴。
潘庭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收藏品是300枚毛主席像章和几副红卫兵袖章。后来,他的收藏领域不断扩大,藏品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实物、图片、资料等。其中,近现代历史时期留下来的“红色遗物”是他的收藏重点。为此他跑遍了富源和附近地区的山山水水。
潘庭宏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反映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的遗物,都是他收藏的对象。他还说,收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通过收藏,不仅实现了他心中的梦,也让他掌握了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增强了他的爱国意识。就这样,潘庭宏以一种革命的意志走在收藏的路上。
艰难收藏路
1991年,潘庭宏开始从商,成为一位企业家,从事天然矿泉水生意。1995年,一场意外的大火把潘庭宏的家烧了个精光。
从悲痛中振作起来,潘庭宏又艰难地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他做过杂货生意,卖过焦碳,开过汽修厂,搞过种植、养殖,最后还建了个当地最大的矿泉水厂。历经十几年的风雨挫折,有了资金,他更坚定地坚持红色收藏事业。
在潘庭宏的藏品中,收藏最多、付出也最多的还要数红军长征过富源时遗留下来的物品。
■ 收藏的毛主席像章
他收集到的红军的第一件物品是一个公文包。有一次,他听说富源县黄泥河镇一农户家收藏着一个红军用过的公文包,而这个看上去普通的公文包还是当年贺子珍在贵州猪场的一次战斗中负了伤后在当地农户家养伤时留下来的。这可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呀!他当即驱车赶往黄泥河,好说歹说才将这个公文包收藏了下来。70年过去了,这个炸断了背带的公文包见证了英雄的壮举。
在富源古敢乡,他还收藏了一个红军使用过的马驮子;在贵州六盘水,他又收集了当时红军部队使用过的一个木盒子电话机……为了寻找更多“红色”文物,他一针一线都不放过。当时,他只在县城附近寻找,到后来愈收愈有劲,先后跑遍了全国二十多个省份。
后来,他收藏有:红军在富源时发布的著名“4.25”指示原件和其他宣传单,红军使用过的枪支、手雷、电话机、马灯、煤油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以及建国后纪念红军长征的历史图片等。面对着自己的这些收藏,潘庭宏激动地说,我收藏的虽然是一些红军用过的遗物,但更是一部红军的历史。这些红色藏品有着极大的历史学术价值,不断丰富着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在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雕塑——这正是富源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王甲本。
王甲本是富源人民的骄傲,也是抗日真正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之一。1944年9月7日,王甲本在湖南冷水滩与敌人相遇,他毅然指挥手枪排打击敌人,在弹药用尽后,王甲本与鬼子拼刺刀,最后战死在了战场上。为纪念王将军的英雄事迹,潘庭宏决定为英雄塑一尊铜像。在此过程中,他三上哈尔滨去寻找王甲本的后人,收集王甲本的遗物。潘庭宏热爱英雄、不辞辛苦的精神打动了将军的后人,给潘庭宏提供了一大批王将军的遗物。
在不断的收藏中,潘庭宏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时候,朋友们也积极帮他打听消息,为丰富他的收藏起了很大的作用。
1997年9月的一天,一位南京的藏友告诉他,说在当地见到了一把日军佐官指挥刀。潘庭宏接到电话,第二天就飞到了南京。在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个市民家里,潘庭宏见到了这把战刀。当战刀呈现在他的眼前时,潘庭宏惊呆了。刀背上污黑的斑斑血迹依稀可见,刀背上还刻着昭和十五年和持刀人——佐藤小太郎的字样。这是一把佐官刀,是一把校级军官的指挥刀,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也是南京大屠杀最直观的证物。
■ 潘庭宏和王甲本的孙子缅怀抗日英烈
收藏的路上,潘庭宏的身影总是孤单的,但为了一件有价值的藏品,他又总是热情如火。为了系统地收集日军侵华罪证,潘庭宏还多次专程跑到湖南常德、吉林长白山等地收集侵华日军用品。从湖南收集到一些钢盔枪弹,从长白山拿来一批日军服装……
为45万件(幅)藏品建一个家
到2004年,潘庭宏花在收藏上的钱达上千万元,藏品数量也高达45万余件。为了给这么多的藏品一个“家”,也为了把这些藏品展示出来,潘庭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建一座个人收藏博物馆。
“我的大多藏品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产物,是这段历史的‘有生命的物证’。它在质地上、在外在的特性上,它们可以千差万别,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其自身的‘唯一性’,反映这一段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革命精神乃至重大事件的史实,因此我必须给要他们一个‘家’。”潘庭宏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
2004年4月16日,潘庭宏的博物馆在他的老家当地九龙山寨破土动工了。为了使博物馆形成产业效应,他还建设了一些附属设施,并经有关部门批准,他最终把博物馆定名为“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
多年来在文物征集方面的努力,使潘庭宏博物馆积累了丰厚的“家底”,馆藏的“红色藏品”,像军旅用品、武器及其他革命遗物等特殊藏品,已成了生态村最大的亮点。占地1600多亩、投资近3000万元的生态村终于落成后,潘庭宏认真地给自己的收藏分了类,形成了由富源历史文化、红军长征过富源、抗日民族英雄王甲本、名人书画及当地水族、彝族、回族民风民俗和农耕农具等组成的9个主题展馆。看着自己的收藏品终于有了个归宿,潘庭宏显得十分开心。他说,他还要不断地收藏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充实各陈列馆的内容,使之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产业基地,让历史告诉未来,让革命先烈们的光辉事迹激励人们不断前进。
■ 富源县民族生态文化村大门
2007年8月1日,富源民族文化生态村正式对外开放。据悉,当地政府已计划将其定为“富源县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潘庭宏和他的45万余件(幅)文物藏品终于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找到了最适合他们的位置。
来港展出红色文物
2009年7月1日,潘庭宏风尘仆仆带着他的五千件贴心“宝贝”去香港展出,展出的像章中,林林总总,有不同的形状和设计,除了平时常见的红色圆形襟章外,也看到一些有机玻璃制造的方形襟章。
在展览中,他还兴致勃勃把像章砌成中国地图的形状和“为人民服务”、“香港加油”、“喜庆回归”等字样。除了毛主席像章,还有毛主席雕像、铜像、绘有毛泽东像的杯子和碟子等,还有红军军服,各个时期的票据、证本等。另一处吸引眼球的地方是长征期间,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军委在遵义会议时使用过的电话机。为了收藏它,潘庭宏前后用了两年时间,四次前往遵义,最后如愿以偿。
通过这次香港巡回展览,潘庭宏对“红色”收藏更增加了浓厚兴趣。他高兴地说:“毛主席是人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应把收藏这段历史的重担挑起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历史遗物 教育下一代
潘庭宏对于红军与家乡的渊源,自小就耳熟能详,对红军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推崇备至,因此他积极收藏毛泽东像章、红军革命遗物等珍贵藏品,好好保存前人艰苦步履的佐证,提醒新一代今天享受的幸福并非必然。饮水思源,并不足以为他收藏的本意下脚注,因为他更希望透过藏品,令下一代继承前人不畏艰辛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