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钦水,195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现任毛泽东文献博物馆馆长。他47年如一日收藏各类毛泽东著作版本10000多种,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认为“收藏毛泽东著作版本最多的人”。由其主编、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核的《毛泽东著作版本鉴赏》一书已经出版发行,此书填补了国家出版空白。
柏钦水的父母亲在解放前逃过荒、要过饭,饱尝了旧中国的苦难。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从小就懂得“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道理。”为此,柏钦水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学习、收集毛泽东著作的漫长经历。
1964年,刚满10岁的柏钦水,正在上高小一年级。当时正值全国不断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人人争相阅读《毛泽东选集》。在帮助一位刚调来的老师搬运行李时,他发现老师有本精装《毛泽东选集》。当他提出借阅时,老师欣然同意了。后来,老师见他如此珍爱,就主动提出让他永久保存。这是他得到的第一本“毛选”。从此,柏钦水便与“毛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6年,柏钦水由于学“毛著”做好事突出,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他收藏的第一本《毛主席语录》,就是当时的县委书记作为奖品颁发给他的。
一开始,柏钦水并没有收藏的意识,只是对毛主席著作的喜爱。由于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柏钦水每次都能得到一本语录或一套“毛选”,不到半年时间,他就积攒了上百本“毛著”。到上世纪60年代末,柏钦水的收藏就达到了500多册,足足放了一大柜子。
■ 柏钦水在学习毛主席著作
■ 柏钦水在地摊淘书
197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那时,柏钦水突然意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著作版本会逐渐减少、流失,如果不抓紧收集,将来就更难以收集到了。特别是那些早期珍稀版本,一旦湮灭,将是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一笔巨大损失。
如果说此前的收藏是基于对毛主席著作喜爱的一种无意识的珍视,那么此时此刻,这种意识已经升华为一种坚定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
此后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柏钦水始终不渝,坚持不懈,走到哪儿收到哪儿,从不间断。
在柏钦水收藏的“毛著”里,每一本藏书,背后都有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柏钦水收藏毛著达到痴迷,不管是看到的、听说的,不舍得放过一本。到青岛出差,见到一家书店几十包60年代出版的袖珍本毛泽东著作,当即全部买下,身上仅剩下一角钱,两天一夜的火车,他只喝了一碗稀饭,饿着肚子回到家里。听说河北石家庄的一位离休干部家中珍藏着一部建国前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他带着自己多年收藏的名人字画四下河北,最终打动了那位老干部。
在北京报国寺旧书市场,柏钦水发现一本1945年新四军在芦苇荡里印刷的毛泽东选集,虽然没有版权页,但一问价,高得惊人。柏钦水二话不说,掏钱买下。
有一年大年三十,柏钦水从书友处听说,沂蒙山区有位担任中央某领导的警卫员家里有册毛著签名本。柏钦水带着礼品在除夕之夜赶了过去,在人家冰冷的土炕上,用鞋当枕头躺了一夜。最后,人家把这册毛著珍本送给了他。
1997年底,有位河南书友打电话给柏钦水,说他有一部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选”精装本要转让,价格不低于10000元。当时,柏钦水家刚搬入新居,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但妻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毫不迟疑地凑足了钱,让柏钦水买回了这本书。他收藏和研究“毛著”版本几十年来,还从未见过这个版本。它是解放前出版最早、也是最为珍贵的版本。”
■ 与妻子王光云在摆放藏品
为了收集毛著,柏钦水曾扮成收破烂的,挨家挨户串门。一次,他无意中敲开老县长的家门,被一眼认了出来。老县长说:“这不是小柏吗,怎么干起了这个行当?”他羞得扭头便跑。几天后,老县长得知柏钦水的用意,便把自己多年来所藏的毛泽东著作全都送给了他。
1 7 岁参加工作,柏钦水19岁时就被提拔为小学校长,之后又调入机关工作,先后从事过教育、宣传、政法等方面的工作,并长期担任政法部门的领导职务,但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以收藏和研究毛主席著作为乐。
为了收集这些“毛著”版本,柏钦水究竟投入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他说:“从小学到高中的暑假里,我给生产队、养牛场割草,上山抓蝎子、挖中草药,一天能挣四五角钱,得来的钱几乎都用在买‘毛著’上。”
■ 柏钦水收藏的部分毛主席著作版本
有一次,看到新华书店里有一套封面带有毛主席头像的红塑套装“毛选”,柏钦水十分艳羡,可是又没钱。无奈之下,他只好偷偷地把母亲积攒的鸡蛋卖掉,买下了这套心爱的“毛选”。尽管当时没有受到母亲的责备,但时至今日,柏钦水仍然感觉对不起养育自己的母亲。
1971年,高中毕业的柏钦水,参加工作当了小学老师。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这为他的收藏奠定了经济基础。不过,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时,他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柏钦水的收藏离不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结婚时,妻子从娘家陪送来好多木材让他们打家具。不过,除做了一张婚床外,其余的全用来做了书橱,一下子就做了5个。现在他个人的书橱就有56个。
婚后,柏钦水夫妻两人的工资都不高,还要抽出一些钱来赡养父母及供孩子上学,但他与妻子节衣缩食,每月都从工资中扣除部分专门用于购买“毛著”。
为了支持丈夫的收藏与研究,妻子王光云提前离岗了。和丈夫一起投身于这个伟大的事业,无怨无悔。为了整理图书,两人没穿过一件高档衣。在筹建毛泽东文献博物馆最紧张的时候,两人因劳累过度,双双住进了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