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正文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应举合作社的领路人——韩鸿绪
2012-05-22 16:37:53
作者: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编辑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韩鸿绪, 山西武乡县新寨人,1925年生。193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武陟县委书记、封丘县委书记、新乡市委书记等。1958年3月20日,时任封丘县委书记的韩鸿绪写报告介绍了封丘县应举农业社依靠合作社集体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改变落后面貌的事迹。1958年4月15日,毛主席著文《介绍一个合作社》,对苦战两年改变了面貌的河南封丘县应举合作社予以肯定。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去郑州参加会议,路过新乡车站,约见了包括韩鸿绪在内的原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及十位县委书记。

    戎马生涯 与敌人拉锯

    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召开。毛主席号召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韩鸿绪等同志离开老根据地,到武陟县开辟新的根据地,韩鸿绪任第八区党委书记,与敌人展开拉锯战。

    建国后,韩鸿绪1952年调武陟县任县委副书记,1953年任武陟县委书记,1955年调封丘任县委书记。后来任内黄县委书记、濮阳县委书记。1968年,任安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调新乡市任第二书记,1977年12月到79年3月任新乡市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主持全面工作。1979年3月调任安阳市委书记。后来接省委组织部通知到中央党校学习,学习后调到周口地区任副书记。

    封丘县是一个十年九灾的农业县。韩鸿绪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没有架子。他带县委办公室的同志到应举社蹲点,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深入试点,取得经验,指导全县工作。

    与群众同甘共苦 穷社变富社

    位处封丘县西部的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环境恶劣,1957年全社有204户,耕地4150亩,牲口140头。这里地势低凹,土质盐碱,土地贫瘠,历史上十年九灾,是一个吃粮靠供给,花钱靠贷款的穷社。该社成立于1956年,这第一年老天就来了个下马威,连降滂沱大雨,发生罕见的涝灾,90%的大秋庄稼被淹。社员们个个垂头丧气,有些社员打算去逃荒要饭。党支部书记崔若谷和社长崔希彦召开支部会,研究决定发挥集体化的优越性,带领社员们开展生产自救。他们耐心说服社员,稳定社员情绪。干部和社员同心协力,披星戴月地干,挖沟排水,尽力抢救早秋,该补种的补种,抓紧施加追肥。

    通过精心管理,受淹后的秋作物每亩收获了232斤,比合作化前亩产173增收59斤,人均收入比合作化前增加55.1%,公共积累也有所增加。要是没有合作化,土地还是各家各户的,仅要挖沟排水抗涝这一条就办不到,集体经济的抗灾能力远远大于个体经济。社员们看到了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1957年秋,应举农业社又一次受到严峻考验。特大水灾降临到应举社,秋庄稼被淹3850亩,占总耕地的92.8%。他们并不悲观,因为相信有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大道和党的领导,有以往抗灾救灾的经验。他们在党支部和管委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决心通过自力更生战胜自然灾害。他们从实际出发,制订了生产自救措施:养猪集肥、兴修水利,发展副业和根治涝灾。

■ 毛主席手稿《介绍一个合作社》

■ 《介绍一个合作社》的单行本

    先是挖沟、修渠、排涝,抓紧时机尽力抢救早秋作物。排涝后,抓紧组织劳力多补种红薯、萝卜、蔬菜。这年秋季收1.7万公斤粮食,3.4万公斤油料等,除去种子、饲料、社员的部分口粮外,经社员同意,将其他粮食、棉花、油料、萝卜、红薯留社统一掌握,留作搞副业的资金和原料。将12万多公斤红薯加工成1.5万公斤粉芡,全部卖给国家,增收8100元,仅这一项收入就全部解决吃返销粮钱,另外又将5000多公斤牲口饲料加工成油550公斤,价值500元,然后把饼加工成豆腐,用豆腐渣和豆浆喂牲口。对豆饼的精加工增收2500元,动员社员将夏季卖余粮款7500元投资到社里,按信用社利率付息,发展养猪业,增收6000多元。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带领社员利用冬闲时间积极兴修水利。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干群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水利工地上,3个多月开挖修建引黄灌渠110条,修建桥梁、闸门90座,为引黄灌溉排涝抗旱,灌溉农田、灌淤压碱创造了有利条件。应举社干部社员经过艰苦不懈的奋斗,在抗灾自救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农业收入1.23万元,副业收入1.95万元。这一年不仅没向国家要贷款,反而归还了国家3500元贷款,顺利地渡过了灾荒,家家户户吃上了白馍、饺子和肉。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坦荡人生——李锡文
·下一篇:《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献出一片赤诚——凌照远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毛主席永远活在藏族人民的心里——吴泽刚(赤尔登)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一片丹心献给党——李秋泉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建东方毛泽东网的红色收藏家——刘廷汉
·陶铸女儿:只有打掉特权才能彻底打掉腐败温床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再唱东方红 东方大地春——姜银林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热心收藏毛主席照片三十五年——梁国忠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中国收藏毛主席著作第一人——张迪杰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为了一个神圣的红色文化梦想——李岳辉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唤起对红色时代的追忆——陈志全
·《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红色人物》:二十年的伟人情结——崔启运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