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机枪腿将他的破衣服刮了一个大口子,肩膀露在外面,破衣服布已经糟的挂不住线了。直到一次打土豪后,连长向上级要来了一件黑袍子,从中间将袍子剪开,把上半截给了他,下半截留给自己,加上团长给了他一条破旧的灰呢裤,才算终于有了衣穿,从此他就穿着那条灰呢裤和剪成半截的大褂,翻雪山,过草地……老红军刘守仁为自己这篇稿子起了个名字:《征途万里更衣难》。今年的年初我去了吴旗,在吴旗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有关方面给我们放了一个他们自己制作的视频,里面有一个红军长征进入吴起镇的画面:一队队红军战士穿着整齐的灰军装,精神抖擞进入吴起镇,百姓们在两边欢迎。我忍不住对纪念馆的同志说:这一段内容一定得改改,我给他们讲了《征途万里更衣难》的故事,我说即使不能完全还原当年红军被人称为“叫花子兵”那种形象,也不能让红军穿得这样光鲜,这太不真实了!你可以让他们衣衫褴褛,但他们的目光依旧充满希望……今天的军衣已然越来越像一棵圣诞树,但恕我直言,我却再找不到穿掉了色的老军装的那种感觉了。但愿这只是我个人一种说不清的情结。祖国强大了,我们才有可能拥有这么阔气的一身行头。谁也不能说行头阔气了,战斗力就一定低下,但纵观风云翻卷的历史中,这样的教训不少。曾经横扫天下的马上英雄,后来不是除了会提鸟笼、连箭也射不准了么?就说共产党的老对手,在败走长江之前,那一身身的行头、装备哪个不比我军光鲜?可仅仅光鲜有什么用?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经常回首,需要时时阅读历史,当六十年、九十年华诞到来之际,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舞动花海,高唱赞歌,不是穿着棉毛裤在台上左蹦右跳,敬着一个又一个莫名其妙的军礼,而是更需要回想、需要自醒、需要《甲申三百年祭》、需要《星火燎原》,我们在继承了番号、旗帜、在一次次的改变了自己行头的同时,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继承这支军队的灵魂? 在《星火燎原》终于编辑完毕,公开发行之后,我突然接到了作协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参加他们的一个“走进红色岁月”的活动。我那时就想,作协可真是咱们作家的家啊!怎么总是想到咱们的心坎上呢?总是正在我幻想要做什么却苦于没有门路的时候,机会就恰到好处地来了。四年前跟随作协长征也是这样一个机会,那时我正准备编《星火燎原》,正在心中盘算没有机会去长征路上走一走,对长征的路线、自然环境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的时候,作协的通知就到了。这次居然又是。作协的这两个行动,恰好弥补了我在编辑工作中对一些事件实地考察的需要,我先后去的几个地方,恰是星火燎原按照编年史从头到底的排列。这简直就像冥冥中有一个体制外的领导在天上或是什么地方替我安排了这一切。 共有七个地方可供挑选。我选中了延安。其实过去多次去过西北,去过宁夏、青海、甘肃甚至新疆,却唯独没有去过陕北,当然就更没有机会去延安。在《星火燎原》稿件中,这是多少人提到的地方,当红军走出草地,在绝境之中听说在陕北还有一支红军队伍在活动,因而兴奋激动的时候,我真是和他们一同感到幸福和幸运啊!陕北,延安,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和李存葆、杨志成诸团长一行到了延安,参观了宝塔山、枣园、杨家坪,拜谒了刘志丹墓,甚至去到了一个当年陕北红军藏身战斗的山洞,那山洞之高之险,很有点像我在江西、福建荒山之中所见隐藏船棺的地势,最后,甚至在李将军的帮助下,还得以一睹了壶口瀑布的壮观。站在刘志丹塑像前,百感交集,长得如此秀气俊朗的一个人,居然是叱咤陕甘、令敌闻风丧胆的一员虎将,如此不禁又联想到了《星火燎原》中关于他的大量回忆和记述,其中有一篇少将孔令甫的文章,这样记载刘志丹说:刘志丹走遍了陕甘广大村庄,对群众的一切情况真正可以说了如指掌,作者当时是红26军连长,有次行军来到一个只有三四户人家的小村,心想这么一个小村怎么住得下一个连呢?“我就给连长提意见说住不下,当时刘志丹同志恰巧也在场,他就对我说:‘你去吧,那个村保险住得下,那村里有多少户,房子多少间,锅多少口,炕多少个,你们到那里去,煮饭睡觉都不成问题。’我听了,不大相信,心想,你对这个地方再熟悉,和群众关系再密切,莫非连哪个村有几户,谁家有几个锅几个炕,你也知道?我二话没说,敬了个礼走了,部队到了村上,我头一个先进了村,挨家挨户看了看,什么都不说,进门先数有几口锅,几个炕,等我数完以后,果然和老刘说的一点不差,我惊讶地在村外呆了好一会儿。”还有一事,一次,部队同追剿的敌人迂回,到了一处百年无人行走的山梁,孔令甫带队走在前面,不久就迷失了方向,部队只得停下,刘志丹同志赶上来了,他详细地告诉部队:“先从这座山峰的右边绕过去,再往左拐,到前面山峰再往右拐。”按照刘志丹的指点,果然走得很顺利,可到了夜里,白天都容易迷路的路,更找不到方向了,刘志丹亲自上前率队,左拐右绕,一夜之间便顺利地通过山梁,甩掉了敌人。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知道,刘志丹同志为建立陕甘根据地付出了多少心血,可以说他走遍了陕甘的每一道山梁,深入了陕甘每一户百姓家,他的心血、信仰和意志,早已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你也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为什么在国民党军围困重重、各根据地相继丧失的情况下,独独陕北红军保存下了这样大一块根据地,最终成为挽救党和红军的诺亚方舟。抵达延安的当晚,志丹县的县委书记特地为我们安排了观看歌舞剧《兰花花》,已经多久了,没看过如此摄人心魄的艺术,一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盈盈的彩”,瞬间就能把人的泪给催下来,那是陕北独有的、充满了原始爱恨和天地灵性的歌哭,我们在北京所司空见惯的那些个经过所谓艺术家们雕琢的、自以为是的艺术,在这原始歌哭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和造作。就这样看着,走着,走着,看着,你觉得这地方越来越不陌生,也许是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听说了太多这里的故事,这一次的行走,只是将自己原来的想象做一个证实似的,所有这些不断释疑着心中早存的那些问题,那就是受尽磨难、走投无路的红军为什么最终能在这方土地上立住脚?为什么红军一路冲杀,从江西走到湘西、走到黔北、滇中、走到川西北都无法止步,却终于能在陕北立足?因为这里有刘志丹,有这世上最为重情重义的人们,这块土地敞开了母亲一般无私伟大的胸怀,将这支受尽磨难的队伍一揽子揽进怀里,用自己贫瘠的、却是倾其所有的物品红枣、小米为这支伤痕累累的队伍疗伤,给予了它重新站立起来的安泰般的力量。 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燃起,在狂风暴雨中明灭摇曳,几度命悬一线,直到到了延安,终于不再熄灭。中国革命从这里起航,从此走向新的篇章。
编辑完《星火燎原》之后的某一个周末,我应邀参加了一个公司举办的党日活动,公司领导要我给他们公司的年轻人讲一讲《星火燎原》,我讲了其中许多曾经感动过我的篇章,讲了《我的第一个指导员》,讲了《把敌人挡在湘江面前》,讲了《陕北的红星刘志丹》。我看得出来,许多年轻人都被感动了。这之后,是通常的提问,有两三个年轻人提了几乎相同的问题:如果在今天,也是过草地,也遇到粮食没有了的情况,您认为今天的人们还会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吗?为救一个已经几乎快要饿死的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值吗? 这问题真是一下把我问住了。愣了一瞬我说,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法替今天的人们选择,但我想说,我们今天读《星火燎原》,并不是奢望让今天的人们都去成为那样的人,今天的人未必想成为那样的人,而那样的人也不是谁想成为就可以成为的。没有铁和火,出不了钢。《星火燎原》只是告诉我们,在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时刻,的确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从不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吓倒,他们在绝望的情况下,能够打败比他们强大百倍的敌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有更强健的身躯,更伟岸的体魄,也不是因为他们比自己的对手有更好的装备,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吃饱过,每次冲锋只能得到三颗子弹,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肉体去与敌人搏杀……但他们所拥有的,是他们的对手永远无法拥有的,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金刚石一般坚硬的意志,他们无论高低贵贱,友爱如同一人,他们来自人民,和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这一切令他们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所以他们能集中起全民的意志,夺取了天下。正由于有了他们,我们有了今天。我们当然无法成为他们,但我们如果能有他们一半的精神,三分之一的意志和十分之一的品德,也许我们的国家会更强盛。也正因为此,他们值得我们永世怀念。
2010年7月一稿 2010年10月9日完成于西二旗
|